聚热小说 > 修真小说 > 苏熙凌久泽结局 > 第1933章
奉国船队极快,月底便到了大连港。
如今的大连港早已是今非昔比,若无意外的话,应该是如今全世界规模最大、吞吐量最高的港口。
无数商船来来往往,光是挂着奉国旗帜的大型船只就有上百艘。
还有从百济、吕宋、夷州、江南来的商船,虽比不得后世万舸争流的场景,但也足够令人心生震撼了。
李倓哪里见过这等场景,忍不住跑到甲板上,靠在栏杆旁大呼小叫。
“呜哇!!!”
“好大的城池,竟比福州城还要大许多!”
李彻和李霖跟在他后面,听到他这么喊,不免面带微笑。
大连港带来的繁荣,自然会带动当地经济和基建发展,大连城如今也不是五年前的那个小渔村了。
奉国出产的水泥、板砖源源不断,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堆积出一个大城来。
如今大连城的体量,甚至在整个奉国的城市中,都能排进前三!
“十弟小心一些,可莫要掉下去。”李霖咧着嘴说道。
虽说李倓夸的大连城是奉国的地盘,但他仍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
这三年来,奉、燕两国联系越发亲密,几乎都快成了一个国家,民间和朝堂都有‘奉燕一家’的传闻。
李倓听话地缩回身子,但眼睛依旧亮晶晶的。
“四哥、六哥你们看,好多船啊!”
看到停靠在码头的‘定远号’,李倓瞳孔又是一缩。
“那就是定远号吗?原来真这么大啊!”
李彻走上前,笑着拍了拍他的脑袋:“十弟不是喜欢做木工吗?过几日我叫齐舫来,教你造船如何?”
“此言当真!”李倓脸上满是惊喜。
“那还有假?”李彻微微一笑,“日后十弟坐着自己造的船,去海上周游世界,征服其他大陆,岂不妙哉?”
李倓兴奋地几乎要蹦起来。
但他转念想到了什么,表情又变得沮丧起来:“父皇不会同意的。”
李彻笑着摇了摇头,那可不一定。
待到李倓成长到能带领船队远扬的时候,说得算的人就未必是父皇了。
当然,这种话肯定不适合和小孩子说,李彻和两人又扯了几句,转身去舰桥指挥船队入港了。
在大连歇息三日,便改走陆路。
“十弟。”李彻声音温和地看向一脸跃跃欲试的少年,“接下来的路,我们是骑马,还是坐车?”
“骑......骑马?”
李倓回过神来,脸上带着兴奋和忐忑。
在福州他出行多是车轿,纵马驰骋的机会并不多。
李霖看出了他的想法,大笑着说道:“自然是骑马了,正好让十弟好好练练,我李家男儿怎能不通马术?”
很快,三人的坐骑被牵了过来。
李彻的是一匹神骏异常的黑色骏马,名唤‘墨云’,李霖的则是一匹通体火红的名驹‘赤焰’。
而给李倓准备的,是一匹温顺健硕的枣红色骏马。
如今奉国不缺好马,毕竟整个草原都是奉国的养马地,连胡强那身板都能找到承载他的坐骑。
三人翻身上马,在亲卫营的护卫下,离开了喧嚣的大连城,踏上了通往奉国腹地的官道。
刚一踏上那宽阔笔直的道路,李倓便忍不住‘咦’了一声。
“四哥,这路便是水泥路?”
他低头看着路面,又抬头望向远方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平坦大道,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在福州,最好的官道也不过是黄土夯实,雨天泥泞,晴天扬尘。
又何曾见过这般坚硬如石、光洁平整的路?
李霖轻笑一声,带着几分过来人的了然:
“正是,在奉国境内,凡是要道、州府相连之路,皆是用的水泥浇灌成路,不仅平整,而且极其耐用,雨雪不侵。”
李倓听得似懂非懂,他忍不住催动马匹小跑了几步,感受着马蹄踏在路面上清脆而平稳的回响,兴奋地回头道:
“四哥!这路跑起来真快活!”
李彻看着少年眼中闪烁的光芒,嘴角微扬。
这就对了嘛,少年人就该有少年人的活力。
三人并辔而行,亲卫营呈扇形护卫前后。
李倓的新奇感如同泉涌,一路上问题不断。
行不过半个时辰,前方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座城池的轮廓。
随着距离拉近,那城池的规模让李倓倒吸一口凉气。
“那......那是何城?”李倓指着前方,声音有些发颤。
在他有限的认知里,福州城已是东南巨邑,城墙高厚,人口众多。
然而眼前这座城池,仅仅是远远望去,光是其城墙的高度就和福州相差不多。
更别提城墙上那密集的防御工事,以及城门口规模庞大的商队车马。
李霖勒住马,指着那巍峨的城池道:
“那是金州卫城,是一座新城,用来扼守海陆要冲,亦是拱卫大连港的屏障。”
“卫城?”李倓难以置信,“一个卫城,竟如此宏大坚固?”
“这规模若是放在中原,至少也是县城,甚至堪比一些次一点的州府治所了。”
在他的观念里,卫城是驻军之所,规模有限,岂能与州府大城相比?
李彻平静地解释:“金州临海,故而需坚城固垒,城墙皆以条石为基,外包巨砖,内填三合土,关键处还用了水泥浇筑加固。”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样的卫城,奉国境内不下二十座。”
“二十座?!”李倓失声惊呼,差点从马上掉下来。
一个金州卫城就如此骇人,二十座?
那奉国的国力......他不敢细想,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随之而来的难以名状的敬畏。
再次看向李彻时,眼神变得复杂无比。
这位六皇兄,在这关外北地,究竟打造了一个怎样可怕的国度?
他们没有入城,而是沿着宽阔的官道从城外绕过。
即使如此,也能感受到这座军事重镇的磅礴气势。
道路上,除了他们这一行,更多的是各种车辆。
满载粮食、布匹、铁器的四轮大车,由两匹甚至四匹健壮的挽马拉着,在水泥路上跑得又快又稳。
“两位哥哥。”李倓看着那些巨大的四轮马车,又忍不住了,“这些马车为何如此巨大?轮子也与我们中原的不同,而且跑得这么快,载得这么多,竟不见损毁路面?”
这次是李霖接过了话头,他指着路上一辆刚驶过的货车:
“十弟你看,这车轮内的连接处用的是铁部件,这叫‘铁箍轮’,比纯木轮坚固耐磨十倍。”
“至于这车......”他指了指车架部分,“用了精钢打造的轴承,自然载重大,跑得快,也更耐用。”
“水泥路本就坚硬,加上这铁箍轮分散了重量,自然不易损毁。”
“这种大车,一车可载中原寻常马车三倍之重,速度却更快。”
李倓听得目眩神迷,喃喃道:“铁箍轮......轴承......闻所未闻。”
他本就是木匠爱好者,此刻见到此等新鲜事物,看向李彻的眼神中更是充满了求知欲:
“六哥,这些都是奉国工匠所造?花费几何?”
李彻微微颔首:“工部集天下巧匠,又有奉国大学学者不断改进,自是耗费不菲,然利远大于弊。”
“奉国之富,半在商路,有此路此车,货通南北东西,税赋自然充盈,反哺于路桥车船之营造,由此形成循环。”
这话李倓却只听了个半懂,他的天赋和兴趣显然点在工科上,对商贾之事不通。
又行一段,前方出现了一个岔路口,路旁立着清晰的路牌,指向不同方向的城池。
更让李倓惊奇的是,路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小的石屋,里面似乎有人值守。
“六哥,那些小屋子是做什么的?驿站吗,可驿站也不该如此密集啊?”
李彻早已习惯了这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耐心解释道:“那是‘养路所’。”
“每二十里设一处,有专人负责巡查路面,清理杂物,修补小的破损。”
“遇有大损或雨雪,会及时组织人力抢修,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他指了指远处,一队身穿制服的高丽工人,正在清理路边沟渠:“瞧,那就是养路工。”
李倓彻底惊了。
毕竟大庆的官道,坏了也就坏了,除非影响大军通行或朝廷大员路过,否则地方官才懒得理会。
却不想竟在奉国,见到了如此细致周到的维护制度。
前所未有的认知,冲击着李倓幼小的心灵。
奉国之强,远超他的想象。
这强,不仅在于坚城利炮。
更在于这四通八达的交通,在于这高效运转的治理体系,在于这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
三人一口气跑了几十里,李倓的兴奋劲才回落,去了马车中休息。
休息没多久,又兴冲冲地下来骑马而行。
在路过的一座卫城中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接着赶路。
李倓的兴奋劲还没过,时不时还会跑到队伍前面领路,没事还会纵马追逐路过的狍子、野兔。
李彻也知道他压抑已久,只要不过分,就任由他去了。
忽然,李倓拔马而归,语气中满是兴奋:
“四哥,六哥!前面那座巨城,就是朝阳城吗?”
李彻与李霖相视一笑,目光投向远方那沐浴在阳光下,轮廓愈发清晰的雄壮城池。
“不,那不是朝阳城。”李彻的声音平静,“那是奉国的国都,奉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