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二天一早,四人驱车前往额济纳的胡杨林。
炽热的阳光肆意地炙烤着大地。一路上大漠风光震撼人心,一望无际的大地上,天空触手可及,蓝天里的白云仿佛就在身前,一朵朵地绽放着。
一路上车辆稀少,间或可见悠然漫步的骆驼,随风翻腾的风滚草,老树昏鸦的胡杨,朝气蓬勃的红柳,低矮丛生的骆驼刺,点点滴滴的生石花,宽叶低垂的千岁兰,枝叶修长的龙血树。万星一边开车,一边介绍路边的景观。
生命真的是一种奇迹,这一路干涸的黄沙石子,能生长出树木草丛,也不容易啊。耿至行接着话头。
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戈壁的成因万星开启了导游模式。
这些砂石原来都是在山上,被狂风吹落,慢慢越吹越远。越靠近山的地方,石子越大,越远的地方,石子越小。咱们看到的地面,上层是石砾与粗砂,下层依旧还是土壤。年久日长,土地表面遍布砂粒,渐渐就形成了戈壁。万星聊起工作相关的话题,语调也开始顺畅了一些。
你们看,前面有一片海!程茵茵指着前方开心地叫了起来。
几个人远远望去,一片湖海浮现在远方,花木倒影,荡漾其间。可是随着车辆渐渐靠近,海水似乎又渐渐远离。
这就是幻海,其实是阳光照射在戈壁上,光波流动,很像海面光的反射。万星解释道。
古代商旅,条件艰苦,如果因为饮用水不足,或者迷失方向,常常因为幻海给人畜造成风险。另外,旅程中可怕的还有流沙,看着沉寂的一座座沙丘,遇到暴风,没经验的人以为可以靠近避风,不料那沙丘在暴风中腾空而起,沙石飘移,待风息沙落,原来高耸的沙丘变成了平地,而原来的平地凭空积成沙岭。就像海洋波涛,高低不定,移动无常。所以古今商旅往来,着实很不容易。
当然,现在咱们是基建大国,修路建桥,开山挖洞。加上通信发达,交道工具快捷,商贸往来可比过去方便多了。
小万,你是学什么的啊说起地理典故倒是头头是道。程茵茵有些好奇。
嗯嗯,我大学是学历史的。刚刚开始做这份工作,知识还匮乏得很。
学历史的怎么到策划公司,做起驾驶员兼导游了程茵茵有些好奇,正好可以聊天解闷。
这个,这个……这个怎么说呢,因为我们老板刚刚接手这家公司,人手不足,我就过来帮忙了。万星语气中有些尴尬,脸上泛出了一点红晕。
程茵茵嘻嘻笑了一声,说道:看来你对你们老板情意深重啊,你们老板是不是女孩子啊
你……你怎么知道万星有些诧异,神色越发显得尴尬。
哈哈,我是神算子,掐指一算,前方一位多情郎君。还有什么故事,快快从速招来,我再为你算上一卦。程茵茵打趣着说。
万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和文暄是高中同学,她是那种学习成绩优异,却风风火火的女孩,在所有同学中一直受人瞩目。大学上了两年,突然参军去了,在部队里面立了三等功,本来可以在部队里好好发展,又突然决定复员回到地方,这个公司就是她做的第一份工作,之前只是一个职员,不久前,原来这家公司的方老板不做了,就转给了她。她刚刚接手,也需要帮手,我就自告奋勇来帮忙了。
难怪呢,小伙子好好干,有前途!我看好你。程茵茵说着转过话题,既然你是学历史的,那路上可以给我们讲讲这边的历史典故了。
嗯嗯,好啊,那最好了。路程也长,你们需要休息就好好休息。如果精神还好,那我就给大家聊聊,当作旅途消遣。万星道。
那最好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能听听历史故事,一路旅途颠簸就值了。耿至行搭话说。
是啊,虽然我是学渣,不过他们两位可都是学霸。特别是这位美女,我们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到了大学这才分了学校。她从小就是门门全优,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年年不落,而我就一直是她的帮扶对象,哈哈。不过如果有人胆敢冒犯欺负她,我也是冲在最前面给她找场子的。我现在也是好学生了,好好听万老师开课!百家讲坛,万星版风云戈壁,现在开讲!程茵茵一通连珠炮似的快人快语。
几个年轻人的气氛显见活泼了些。
那我就在三位学霸前献丑了。话题就从咱们国家中欧陆上经贸交流说起,这一条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往中亚直达欧洲。追根溯源,可就跟眼前这个茫茫戈壁大有渊源了。聊到了历史话题,万星不仅说话顺畅了,连精神也饱满了起来。
古代丝绸之路,大西北可是桥梁。耿至行搭话说。
是的,汉代以前,中原与西域各国基本没什么商贸往来。要开启东西文化和商贸的交流,是有很多前提条件的。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需要友好睦邻的关系,第二需要安全保障的旅途。而建立友邦关系,保证商旅安全,都是从大汉王朝正式开启的。
这段历史,说起来很长,各位都是读书人,估计也是耳熟能详。如果你们有兴趣,不嫌我啰唆,那我就为大家介绍介绍。
我们只是蜻蜓点水了解一点皮毛,能够听你这个科班出身的人来讲讲,最好不过了。程茵茵说道。
少年强则中国强。追溯丝绸之路,我个人觉得,故事可以从三个少年说起。万星语调正式开启了流畅模式。
第一个,就是鼎鼎大名、功垂青史的少年汉武帝。
历史厚重的大门,在万星的娓娓道来中,徐徐拉开了一道缝隙。
公元前
150
年,七岁的刘彻被立为太子,他的老师,是因为军功而升官的卫绾。作为太子太傅,卫绾一方面教导刘彻治国理政的大国方略,另一方面教导他排兵布阵的谋略兵法。而刘彻也是敏而好学,一天天读着诸子百家,又不忘钻研军事谋略。
到了他十六岁的时候,刘彻登上皇位,少年天子,自然是意气风发,一腔雄心,壮志待酬。
然而每到寒冬季节,军民储备粮草本就捉襟见肘的时候,年轻的汉武帝常常郁郁寡欢。每当临朝之际,丞相呈上一份长长的纳贡清单,而四处地方官员又上报百姓饥荒灾情时,他的烦闷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这一份每年都要输办的纳贡清单,既是沉重的负担,更是俯首的屈辱。
历史再倒退六十年,那一天的汉高祖刘邦,正在平定内乱的道路上。兵马劳顿,三军疲敝。突然一道快骑绝尘而来,急急送到的军事加急文书,报呈边关失守。一支匈奴骑兵已经把马邑城团团围住,城边一众民众,早被烧杀掠夺,牲畜粮草被抢劫殆尽。马邑城独木难支,危在旦夕。
汉高祖一生戎马,征战无数,在接到边关告急文书后,马上就重整军马,亲自率军前去营救。然而寒冬季节,气温变动剧烈。刘邦的部队刚刚抵达,就遭遇了来自西伯利亚的极地寒流。朔风凛冽,大雪纷飞,气温一天里面下降到了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由于行军仓促,准备不足,汉家将士只穿着单薄的衣裳御寒,加上中原人士本来就不习惯边陲冰天雪地的环境,军马冻死冻伤无数,两军尚未交战,部队已经折损过半,汉高祖被围困在白登山,汉家将士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危急之下,手下的谋臣通过厚礼向匈奴单于求情,签下了割地赔款、输贡和亲的条约,汉军才得以全身而退。
时间过去了六十年,匈奴民族作为当时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游牧部落,雄踞在高原大漠之上,横亘在东西方之间。汉代经过了数代皇帝的经营,治域内部已经政治清平,权力一统。农业、手工业、商贸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在军事实力上,汉军与匈奴相比,依然差距很大,特别是汉军针对匈奴局部突破、抢掠洗劫的骑兵,常常束手无策。这也使六十年来从不停歇的纳贡输送成为汉帝国永不能愈合的失血伤口。
少年刘彻不能接受这样的伤口永远存在,他立下誓言,决心改变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这一天,从边界抓到一些匈奴散兵,通过审讯,汉军了解到西域的月氏王与匈奴有杀父之仇。而且月氏国也深受匈奴凌辱之痛。于是熟读兵书的汉武帝,决定采用远交近攻的战术方针,在战术上联合西域的月氏,从东西两侧共同发起对匈奴夹击进攻,使匈奴腹背受敌,首尾难顾,以图一举击破匈奴。
然而,两千年前的冷兵器时代,交通靠走,通信靠吼,除了那些归降的匈奴散兵口中所知道的月氏国,其他信息一无所知。怎么穿过盘踞中间的匈奴,找到西域的月氏部落,成为这个战术计划的关键第一步。
正所谓英雄出少年,这个时候,这段故事中的第二位少年,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少年张骞。
张骞是举孝廉当上的侍从官,在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感召下,对西域各国两眼一抹黑的张骞,凭借一腔热血的激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自告奋勇地接过汉武帝的出征招募帖。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来界定莽夫和勇士的,如果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张骞更像是一个莽夫。因为他除了从匈奴人口中得知月氏国的大致方位,对于路途远近、人物风俗、语言气候、关山关卡,近乎一无所知。然而真正的勇士区别于莽夫,也许就是他心中有一个目标,有一份信念,有一个理想,有一份坚定。
一群精心挑选的勇士,一个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在张骞的带领下,共同组建了一个远征出使团。他们带上准备好的礼物辎重,渡过黄河,一步一步地走入河西走廊。
不必细说,从中原地带到茫茫戈壁,张骞一行可以说是人马劳顿,饱受艰辛。西行的道路经过阳光炽烈能把人炙烤成灰的酷暑时节,又经历冰天雪地、洒水成冰的严寒冬日。在那条人烟稀少、风沙吹打的旅程中,张骞一行辛苦而艰难地跋涉前行。
最麻烦的是,这一段路程要穿过匈奴控制的区域,去达成结盟来攻打匈奴。这就无异于与虎谋皮了。
越担心发生什么,越是会发生什么。张骞一行在杳无人烟的荒漠中疲惫行走,步履缓慢而又惹眼。匈奴的哨兵很容易就发现了他们。
一队骑兵随后赶到,张骞和他的使团没有任何战斗的条件,被一窝端都成了俘虏。
幸运的是匈奴人并没有杀掉这些俘虏。他们同样希望从张骞口中套取汉朝的情报,为更有利地侵扰汉界创造条件,匈奴甚至试图把他们编入自己的谋臣团中。
然而张骞拒绝了。于是,匈奴士兵就把张骞和他的使团软禁了起来。
张骞成了一个憋屈的俘虏,他不知道最后自己的生命会怎么终结,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完成汉武帝交给的使命。不过一个事情总是有它的两面。张骞是个有心人,委曲求全的俘虏生活,也给了他一个熟悉当地环境和了解匈奴军队的机会。
他最大的心得就是,对于匈奴行军打仗来说,军马实在太重要了。汉军在和匈奴的对峙中常常处于下风,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匈奴作战的快速机动能力。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跑了就不见影踪的匈奴运动战,让善于结阵作战的汉军备感被动。
在寒冷的西域,张骞当了五年的俘虏。而在遥远的中原,望眼欲穿的汉武帝一年又一年地在等待,却始终没有等到结盟成功的消息,甚至连张骞本人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朝中的大臣纷纷猜测,张骞大体上已经命丧西域了。
汉武帝于是决定不再等待。
对于汉武帝来说,无论有多少困难,平定边疆、打通西域,这是他少年时期就播种的梦想,他的雄心壮志是一定要排除万难去实现的。
他开始制订在缺乏呼应的条件下,独立军事行动的作战计划。
经过四年的周密部署和战争准备,汉朝上下民心所向,群情激愤,各位将士厉兵秣马,箭在弦上。公元前
129
年,当匈奴再一次在北方袭击汉朝边界时,汉军决定发起全面反击。
汉武帝派出了四路大军攻打匈奴,虽然其中三路大军因为无法找到匈奴主力无功而返,但车骑将军卫青率领的一支,深入险境,直达匈奴的祭天圣地,大战告捷,俘虏了匈奴将士近千人。
著名的龙城之战是汉帝国建国以来和匈奴的对峙中,首次取得的巨大胜利。这一场战役也成了文人墨客争相传颂的故事。
汉武帝总结这几场战役胜利和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对敌方和地理不了解。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但对于汉帝国来说,知彼几乎为零。
而那个可怜的张骞,已经出使西域整整九年了。九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壮志满怀的人变得萎靡消极,也足以让戒备警惕的看守变得疏忽大意。
在一个极为平常的日子,张骞和堂邑父像往常一样外出打猎。然而,到了天已黑透,牛羊早已归廊,却依然没有看到他们回来的身影。张骞和堂邑父这一天出了关卡就不再回头。他们既没有回到匈奴营地,目标也不是久违的故土长安。
他们没有忘记九年前的出征誓言,那一碗九年前喝下的出征酒,依然流淌在炽热的血液中。
他们选择了九年前未竟的旅程,一路向西,寻找他们心中的使命所在,那一个传说中的大月氏。
经过近一年异常艰辛的跋涉,当他们终于找到月氏部落时,月氏部落却早已放弃了重返故地的欲望,他们已经由游牧生活过渡到农业定居的状态,对于汉帝国提出的东西合击的战术图谋,自然也就失去了配合的动力。
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眼看结盟无望,只能放弃。张骞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郁闷之情,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目的地,最后却折戟沉沙,功亏一篑。
然而张骞依然不虚此行。他途经西域各国,对当地的风俗、特产、物种都有了充分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这一段行程让他深切地认识到了中原与西域贸易往来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为日后的丝绸之路,画出了一个宏大的蓝图。
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然而命运多舛的张骞,似乎远未历尽上天给予的磨难。尽管他为了避开匈奴军队,迂回北归,却不料还是神差鬼使般地又一次成为匈奴骑兵的俘虏。
两年后,前后当了十一年俘虏的张骞,终于抓住机会,再次出逃。
一个十三年中绝无消息、生死未卜的使者,一个人们记忆中一头青丝、英姿勃发的少年,突然满脸沧桑、两鬓花白、一身风尘地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君臣相见,两位曾经的少年相视凝噎,十三年的风霜满面,一次次的劫后余生,屈指一算经年,依稀昨日容颜。
尽管张骞没有完成结盟使命,却带回来匈奴和西域大量的地理、水文、人文资料。这些宝贵的情报,终于让汉帝国有了知己知彼的军事作战条件,张骞也因此被封为博望侯。
可以说,阴差阳错之中,张骞成了丝绸之路坚韧不拔的探路者,尽管这不是他最初的使命,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了他最伟大的功绩。
车子一路向西,大漠的落日映红了整个天空,四个人寂静无声,车子默默地行驶在人烟稀少的戈壁长滩,远远的一棵棵胡杨,像一个个艰难跋涉的旅人,在千年的时空中,坚持着不变的脚步。
张骞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车上的每一个人,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冲刷了多少痕迹。然而那些历经磨难不忘使命的人,永远如丰碑般耸立在历史的记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