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宋丹丹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提出内涵独具的道的概念,阐述认知道的基本方法后,老子在第四章紧承第一章所提出的道的概念,从认知道的角度,对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作了进一步的描述。
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道是虚空的,但用起来却无穷无尽。深邃悠远啊,真像是万物的主宰;幽隐混沌啊,似无而又实有。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了。
陈大明作为对道体的描述,第四章比较抽象,我先作一下串讲。
开首一句的道冲:冲的古字是盅,是古代用来盛酒或茶的器具,外观精美,中间是空的。老子用冲的中间虚空,来形容冲虚、冲淡深远,有虚、空无的意思。老子在这里说的是道冲,是用冲来形容道的空虚无形,是对道本质形态的描述。同时,冲又有涌摇、交荡的意思。也就是说,冲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虚,而是充满涌摇、交荡的无物。这种看似无物的状态,实际上包含着有物,与老子提出的无中蕴含着蓬勃生命力的含义是一致的。
用之或不盈:盈,满、达到极限。不盈,不满、没有极限,指无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思。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原意是回旋的水,引申为深邃悠远。宗,归往、归向。这里是根本、主宰的意思。老子在这里明确指出道具有创生性,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主宰。
湛兮,似或存: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形容道幽隐混沌,似无而又实有的样子。
吾不知谁之子:谁之子,不知它从何处而来。是世上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时,道就有了。
象帝之先:帝,古人称宇宙的主宰者为帝。意思是道早于上帝而存在。
宋丹丹在第一章提出内涵丰富、不同以往的道的概念并向人们交代了认知道的基本方法后,老子在第四章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介绍了他所认知的道,对道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说明,揭示出道有虚而不穷的特性,是宇宙的本原,居于象帝之先的地位,具有创生万物的功能。在老子看来,道的形体无法言状,不可捉摸,但又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不竭的创造力,是万事万物生长变化的总根源与原动力。
陈大明是这样。老子用他诗化的语言给道画像,形象地揭示出道看似空虚不盈,实际上却蕴含着无限生命力,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化发展的主宰,是宇宙本原的实质。老子作出的道先于上帝而存在的论断意义重大,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象帝之先,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飞跃,影响是巨大的。
老子既明确指出道虚空无形、玄奥深沉,又强调道作为万物之宗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有怀着敬畏之心,体悟道,顺应道,才能把握万物之宗,获得智慧,最终成就自由自在的人生。
宋丹丹我觉得老子在本章开篇从形而上的层面揭示了道的冲而不盈,具有虚的特征。道虚能包容一切,它又是最大的充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道从不自满,这又是道的美德。落到形而下的层面上,则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和入世之法,也就是对他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低调收敛,谦卑处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咄咄逼人,不高高在上,真正做到亲切平和,与人们和谐共处。这是真正的接地气、有修养,也是真正的智慧。
陈大明是的,老子在这里实际上给人们指出了冲而不盈的处世之道,这是道空虚无我美德的具体体现。这也让我想起日本的一个关于禅道的著名故事。南隐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一位著名禅师。有一天,一位非常自负的大学教授向他请教禅道。他以茶相待,将茶水注入这位教授的杯子中,直到杯满,稍微停顿一下后又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外,实在忍不住了就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答道:你自负的样子就像这只装满水的杯子,心里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用南隐禅师的做法来形容人内心世界的冲和盈,实在是太形象、太恰当了。一只茶杯,当水已经盈满的时候,再多一滴水就会流出来,这同样是人内心世界盈满以后的结果。很多自满自负的人太像这只茶杯了,自认为已经掌握了这个世界的根本大道,不能再接受任何其他的事物,再多一滴就会流掉。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求知欲望已经发展到了尽头。相反,如果人的内心世界时刻处于冲的状态,就可以随时接受并掌握新生事物,人的内心世界也会像大海一样永远不会盈满。
宋丹丹假如按照老子的思想推论,人们是不是就不能追求完美和圆满了
陈大明也不是这样。老子的冲而不盈只是提醒我们,为人处世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和圆满,因为完美和圆满是不能持久的。对老子冲而不盈之道的理解不可片面,关键是要把握追求完美和圆满的度,因为过犹不及啊!正如《周易·乾卦》所讲: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既是大自然的规律,更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虚空有一种恐惧,而喜欢追求完美和圆满,这种思维和行为显然是违背道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实体的事物都有兴旺衰亡的规律。有上坡必然有下坡,有上升之时必然有下降之日,事情发展到一定限度必然会走向反面。所以,兴旺发达之时要居安思危,切莫妄自尊大;功成名就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莫骄傲自满。任何事情不要做绝做满,最好留有一定的余地。名满天下更应该谦虚待人,富甲四海更应该怜孤恤贫,唯有如此,才合乎道,才能全身而终。而这正是老子冲而不盈之道在人类社会层面的巧妙运用。
宋丹丹道冲而不盈还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人只有保持谦虚的姿态,才可以不断进步。谦受益,满招损这句话是对冲而不盈最好的注解。每当人们赞叹苏格拉底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莱辛曾警告人类说:骄傲的人,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可见,谦虚的人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谦虚的态度,能帮助人们一如既往地汲取知识与智慧,不断充实自己,从来不会停止对自我的完善。而那些不懂得老子的道的骄傲者则恰恰相反,他们往往看不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见百川而不知汪洋,耽误了自己的进步和完善。谦虚正是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扩大的前提下,最需要拥有的一种品质。
无论做人做事,永远不要追求过分的完美和圆满,永远要保持谦逊和虚心,这就是老子冲而不盈之道带给我们的重要启迪和人生智慧。
陈大明总的来看,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描述了道冲而不盈的基本样态,揭示了道深邃悠远,似无而又实有的特征,得出道是创生万物的根源的结论,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道,并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体悟和运用冲而不盈的大智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撰稿人:陈大明李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