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宋丹丹老子告诉我们,守护灵魂与坚守大道,能不分离吗结聚气息以追求柔顺,能保持婴儿的状态吗涤除杂念而深入观照,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而不有意作为吗天赋的感官接触外物,能像雌性一样安静吗明白通晓各种奥妙,能够不用智巧吗
陈大明这一章的表达很特殊,老子直接用六个问句来说明修身治国的道理,而且用的是他常常使用的比喻手法,把深刻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第一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动词词头,无实义。营魄,魂魄,形气,这里指精神。抱一,合一,指魂和魄合而为一,符合道的要求。意思是守护灵魂与坚守大道,能够合而为一,永不分离吗也就是要追求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
第二问: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专气,同抟气,集气、聚气,把形气和精气结聚在一起。致柔,保持住人始生时候柔弱的状态。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那样精充气和吗意思是婴儿赤诚无知,不受外界影响,所以能够保持血气畅行、无欲无求、精充气和、柔顺和谐的状态。
第三问: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涤,清扫、排除。玄,深邃、灵妙。鉴,镜子。玄鉴,比喻人的心灵深邃灵妙,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这是一种排除心中杂念、深入静观的境界。这里的玄鉴实为鉴玄,也就是去除杂念,静观大道。无疵,没有任何瑕疵,干干净净。比喻内心澄明透亮的状态。
第四问: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关爱百姓,治理国家,能够做到无为而治吗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四问老子就从前三个问句的修身养性层面推及到了执政者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治理国家的层面。
第五问: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人体天生的自然门户,指眼、耳、口、鼻、心等,引申为自然变化的本原。开阖,感官的动作行为,指看、听、说、吃、闻、喜、怒、爱、憎等,引申为开启闭合,也就是动静、变化。这里是指天地之间阴阳相推、变化无穷的自然现象。能为雌乎:为雌,守雌,指守静以应,比喻柔弱宁静。雌,雌性、母性,引申为退让、柔弱。老子在这里强调治理国家应贯彻知雄守雌的策略思想,与第四问是相承接的。
第六问: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明白,通晓。四达,周遭、四面八方。意思是明白事理,通晓奥妙。能无知乎:知,智术、智巧。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用智术、智巧与百姓斗心眼,用套路控制百姓,而应在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下,不断地为百姓谋福利。在老子看来,不用智术、智巧治国合乎大道,用智术、智巧治国违背大道。这与第四、第五问仍然是相呼应的。
宋丹丹老子提出了六种情况、六条反问:能无离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无为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这六句照字面直解,反问句法包含着否定的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在修身、养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怎样通过学道、悟道、体道达到无离如婴儿无疵无为为雌无知的要求。
老子所提出的六种情况、六条反问,是从个人修养身心入手,逐步推及爱民治国,并最终达到明白四达的得道境界的。这六种情况、六条反问,实际上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体操,其功用在于通过不断的操练,有效抵御精神病毒的侵袭。古往今来,侵袭人精神的病毒跟侵袭人身体的病毒一样防不胜防:荣华势力使人坐卧不宁,花容月貌使人魂不守舍,美名盛誉使人忘乎所以,阿谀奉承使人黑白不分……对权势的热衷、对佳人的迷恋和对声名的追逐,好像得自精神上的遗传,人人都几乎是不学而会、不劝而行。只有通过载营魄抱一涤除玄鉴式的精神体操,才能清除种种精神病毒,保证人们能抗拒种种外物的诱惑,视尊位大权为赘疣,以美名隆誉为腐臭,哪管它什么贫富穷通,全不在乎荣辱得失,让心灵不着一物、不染一尘。清除了所有杂念就能深入静观,此时的心灵就像是浩瀚的宇宙,江天一色无纤尘,这时候,人们岂止是灵肉和谐,岂止是形神相亲,已经与天地同其流、随大化而永在了。
陈大明在老子看来,要达到形神一体、灵肉一体,难;要达到永远保持与生俱来的元气,纯净如赤子,难;要达到内心明净无杂念,难;要达到明白通达,明事理却不张扬,难;而要达到不自以为是,不居功自傲,更难。老子在这一章以反问的句式来阐释体道修德之难。而唯其艰难,更显其可贵。作为天地之间的人,就该法天效地,从自然大道中得到启示,循自然之理以应人事物事。遵照老子的告诫,一要自省。就是内视反观自己,在宁静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源于本心,哪些是受外界影响。自省是一个人道德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和提升,是对内心的净化,让心回归简单本真。就像孔子所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懂得内省的人,是真君子。孟子主张仁爱,提出如果关爱别人,但别人不肯亲近,那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反问自己。怎么反问就是求诸自己的内心,即自省。曾参也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是否为他人尽心尽力了是否诚实待人了老师教的是否都领会了只有经常自省,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净化内心,修得道德和强大的内心力量,从而进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二要慎独。慎独也是一种重要的修养功夫。《中庸》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既是一种人生的修养境界,也是一种内外统一、表里如一、知行如一的人生姿态,彰显的是一个人浓厚的自我观照和修养功夫。
宋丹丹历史上很多有操守的君子,在自省和慎独上为我们做出了典范。东汉的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两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起身告辞时,突然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儿小礼,回报知遇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在任涿郡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疏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陈大明同样,三国时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严格自律精神,宋代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的自我要求,清代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自知,等等,都是一种自觉的慎独。自省和慎独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功夫,只有灵肉一体,内外统一,回归宁静的本真状态,才能在宁静中净化内心,消除烦扰,提升修养和智慧,从而悟道体道,提升人生的境界。
总的看来,老子在这一章着重讲修身治国的道理。明确指出执政者只有做到心境清静,摒弃妄见,没有杂念,修得高远的道德境界,才能够真正施行无为而治,收到既爱民又治国的效果。老子的六个问句和由此阐述的修身治国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