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道德经》随谈 >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宋丹丹老子在这一章着重描述了道的样态,他告诉我们:看它却看不见,称它无相的夷;听它却听不到,称它无声的希;摸它却摸不着,称它无形的微。这三方面都无法穷究底细,所以它们是浑然一体的。它外显的部分并不明亮,它隐含的部分也不晦暗。绵绵不绝无法为它定名,回归于空无一物。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大象,这是似存似无的惚恍。迎上去看不见它的源头,跟随着看不见它的后续。凭借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端始,这就叫作道的规律。
陈大明这一章开篇三个排比句提出来的夷希微:夷,无色。希,无声。微,无形体。夷希微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见闻搏,也就是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道。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三者,指夷、希、微。致诘,盘问、推究、彻底划分。一,交融、一体,用来形容道的特性。《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等所述的一,意思相同。这里是说夷、希、微三者不可计量或推究,它们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
其上不皦:皦,洁白、明亮。意思是它外显的部分不显得光亮。
其下不昧:昧,阴暗、昏暗、模糊不清。意思是它隐含的部分也不昏暗。
绳绳兮不可名:绳通绵,渺渺茫茫,绵延不绝。意思是道体渺茫难辨,绵延不绝,无法加以命名。
复归于无物:复归,回归,还原。无物,不是一无所有,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也就是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仿佛是空无一物的无形体,用这种不具任何形象的似无而实有的存在代指道。意思是还原为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但又真实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道。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状,形状。无状之状,没有形状的形状。物,物象。象,大象。第四十一章有大象无形。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意思是这就叫作若有若无的惚恍。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执,凭借、遵循。御,控制、驾驭、支配。有,指称具体的事物。意思是凭借早已存在的道,用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能知古始:古始,宇宙万物的原始状态或道的端始。意思是能够了解事物的本原。
是谓道纪: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意思是这就叫作道的规律。
宋丹丹老子在这一章直接描写大道的本体,说明大道似无而实有,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中人们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实在物的特性,提出了体验大道、把握道纪亦即道的规律的方法。
在老子看来,道是浑然一体、无边无际、不可名状、无形无象的,也是人们凭着感官知觉无法具体触及的,但它又似无实有,无处不在,并时时刻刻发挥着功用。人们只要守道、悟道、体道,掌握了古有之道的规律和法则,就可以认识宇宙万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并以这种对大道特性与规律的体悟与把握,认识现实世界,治理现实社会。
老子以夷、希、微三者,描摹作为宇宙本体和始源的大道超越人类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特征,而且三者浑融为一,空虚恍惚,无形无象,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体幽微精妙,如何才能把握它呢老子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之道,就是古已存在、永恒普遍的自然大道;今之有,就是现实大千世界的万有实象。如果能够根据古已存在、永恒普遍的自然大道,统御、处置现实世界的万有实象,也就是认识、通晓了大道的始源,这就叫道纪。认识通晓了道纪,就是真正掌握了大道的规律。
陈大明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一,是在描摹道,也是在描摹一,在这里,道就是一,一就是道。正如韩非子所说:道无双,故曰一。(《韩非子·扬权》)又如庄子所说: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应当指出的是,这是八十一章《道德经》中,不多的直接描写道究竟长什么样的一章。老子试图摹画出道的形象,向人们呈现出道的形状和样态。夷希微也好,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罢,凸显的均是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似无若有、似有若无的特性和样态。这里,老子既描摹了道的样态,又强调了道的功用,回答了道是什么,怎样认识和把握道纪亦即道的规律,更好地运用于现实世界的修身养性、治国理世实践问题。
老子正是通过对道的样态与特性的描摹,强调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重要性。换句话说,老子是在强调应向历史要经验。西方有一句古老的名言: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出生以前的历史,那就永远长不大。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无法事必躬亲,前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恰恰是今天的宝贵财富。大家都熟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从天文学开始的,天文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早在一千多年前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并且这种学说还被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所掌握,进而成为压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波兰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无疑是人类思想史以及科学史上的巨大进步,开阔了人们长久以来被蒙蔽的视野。哥白尼的发现,正是由于前人在科技以及思维上巨大进步的推动。19世纪,牛顿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定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可是人类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不能满足于仅在地球上发展,还要向太空进军,牛顿的三大定律也就满足不了这一需要了,因此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随着太空探测器的发射和人们对宇宙空间认识的深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被量子时空理论所充实,科学家试图将相对论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统一在量子时空框架内,以回答新的问题,并用来指导对新的未知世界的认识与探索。科学史上的进步无不彰示着人类在知识积累以及历史经验上的进步,这些都浸透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道理。
宋丹丹同样,老子的这一观点,也包含着借鉴前人治国理世经验教训,更好地治理当今天下的道理。曾国藩的老师唐鉴告诫他的经济不外读史,唐太宗李世民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宋代司马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编撰《资治通鉴》,目的都在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可见,老子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善于向历史要经验,要求我们做一个善于了解历史、善于把握历史规律、善于避免历史上同类错误发生的人。
陈大明总之,老子用他富有个性的抽象玄远的语言,充分论证道作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实体不易感知、不易认识的基本性质,但同时又着重肯定了道对万事万物的主宰地位与指导意义,揭示了道广大无边的伟力、恍惚虚无的特征和微妙玄通的本质。强调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善于向历史要经验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认真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