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道德经》随谈 >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老子所描述的道存在于宇宙天地间,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可捉摸的。但在人世间,道也是存在的,它的特性体现在得道之人的身上。
通过老子对得道之士这一番详尽的描述,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位模糊又似清晰的得道之士正在缓缓地向我们走来。道是微妙玄深、不可捉摸的,而得道之士呢,他同玄妙的道一样,静谧幽沉,达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尽管不可识,但老子还是用诗歌一般的七个排比句,从不同侧面为我们描述了得道之士的品性和风范,对他们的风貌和人格形态作了一番强为之容的描述。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
首先是豫兮若冬涉川。豫并不是犹豫不决,而是有所思考有所准备,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凡事以预立而不劳,一件事不经过深思熟虑绝不轻易下结论、定调子,一举一动毫不含糊。若冬涉川,是指冬天人站在结冰的河边,若要渡河一定是有所准备才能迈步前行的。这句话写出了得道之士做事时时小心,步步谨慎的特点。《诗经》里我们非常熟悉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同样是形容小心谨慎,这和老子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凡事都从忙中错,谁人知向静中修的生活中,有些人做人做事从容豫逸,表面看似乎一点儿都不紧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做了最适当的决定。
犹兮若畏四邻意思是得道之人行事谨慎警惕,像是害怕四周有敌人进攻一样。做事谨慎警惕,自然就会减少一些损失和伤害,尤其是当事情就要成功或是胜利在望时,更不要放松警惕,这也就是老子常说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得道之人同时具有庄重的品格,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其中的俨是指肃然庄重,如同在人家家里做客,严肃而不放肆,洒脱而不拘谨;涣是流散消散,如同冰块缓缓消融一般,融和而不排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下都端庄严谨,能够把握分寸,与人交往不分亲疏远近,亲和温暖犹如春风拂面,冰雪消融。《礼记》开篇中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这九个字说的也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待人恭敬有礼,态度端庄稳重,言语温和沉静。
另外,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这三句比较好理解,是说得道之士淳朴坦荡,旷远豁达,浑厚宽容,胸怀犹如深山幽谷,犹如浩瀚大海,不仅容得下人,更能容得下事、容得下言。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虚怀若谷就是出自旷兮其若谷这五个字。著名典故《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这块天下奇宝为大家所熟知,而它背后却有着一段悲壮的故事。据先秦文献记载,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罕见的璞玉,先后将它献给厉王和武王,想不到两位君王都认为卞和是骗子,以欺君之罪砍去卞和的左右脚。卞和第三次献玉感动了楚文王,文王命令玉匠加以琢磨,才发现这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为了感谢卞和的坚持,文王便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能够持守正道的人往往也像这块著名的和氏璧,乍看之下,并不知道他的不凡之处。他就像质朴的原木,就像空旷的山谷,就像混沌的大海,可是原木拥有雕琢成各种形状的可能,山谷拥有开阔的空间,而大海的混浊,则是因为它汇聚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流。所以,得道之人看似平庸,实则他们低调谦逊,海纳百川,包容大度,有着大智若愚的格局。正如《菜根谭》所说: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那些看似精明老练的人,他们或许是能人,但绝不是最高境界的至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雅量和胸怀。
这诗一般的七句排比刻画出了得道者的样貌和心境:谨慎、警惕、端庄、温暖、厚道、旷达、包容。这显然是老子比较看重的品格素养和境界。在老子的描述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得道的先贤举手投足间无不体现道的特质。他们深知道的严谨,所以凡事三思而行;深知道的深远,所以心怀敬畏,从不妄自菲薄,而是敦厚朴实,深藏不露,韬光养晦,蓄势待发。所以老子心目中明智的人,是谨慎的人,是谦逊的人,是小心的人,是朴实的人。
得道之士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所以本章的后半段便由对人格特征的描述,转向对行为方式的关注,表现出对什么是理想人格的追问。
老子接着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点出了世俗之人和得道之人的差别,就差在这静定的功夫和精神活动的状况上。我们都知道,一杯浑浊的水,放着不动,时间久了杂质自然就沉淀下来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如果老是摇晃它,这个杯子里的水永远都是浑浊的。那么由浊到静,由静到清,这三个阶段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静,静如何体现,就在这徐的过程。徐字老子用得恰如其分,意思就是要有耐心,要慢慢地来,才能由浊到清,这是一个逐渐趋向安和静的过程,体现的就是静定的功夫。正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越遇到事情,越要让自己先静下来,在冷静中方能更好地审时度势,所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想要拥有大智慧那就更需要宁静。《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同老子的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静只是一个方面,静到极点后要逐渐动起来,只有动起来,才能生生不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徐生。但此处的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的随波逐流。真正的动,是静定之后的明白和精进。浊和清对立,安和生对立,一方面,浊是动荡的状态,得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功夫,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而另一方面,在长久沉静安定之后又能逐渐生动起来,趋向于创造性的活动,这是静极而动、动之徐生的生命活动过程。静和动是生命生生不息的两大原动力,它们之间,透露着动静相养的辩证思维。这种相反相成的思维方式和道理告诉我们,得道者的状态并不是一潭死水,不是形如槁木,不是呆板僵滞,而是可以静之动之、清之生之的,但是要徐,要慢一点儿,要克服浮躁。20世纪哲学界影响巨大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两句话用汉字写在硬纸片上,悬挂于他的山庄书斋墙壁上,由此可见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崇敬。
所以我们宁可要敦厚朴实一点儿、谦卑忍让一点儿,也不要张扬、盈满僵硬。从这一点上我们便可以看出老子强调的是不要满、不要盈,他是从毋满毋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盈就是满,可以理解为追求某种终极的状态,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体认到自己的缺陷空白,有道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盈满,只会让我们故步自封,不盈,才有徐清徐生的余地。光是不自满是不够的,还要放低姿态,才能使好的意见源源不绝而来,也才能真正达到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境界。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一个人收放有度的生命活动过程,恰恰是基于对自身的正确认知,时时保持自观、自省、自慎、自律、自谦的品质和智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自满不欲盈,吐故而常新,唯有这般,才有空间,才有未来。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