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阅读学习这一章,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尽管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比较长的一章,但由于老子是用第一人称我与人们对话,并且说的全是心里话,所以丝毫没有冗长的感觉,反而想让老子再多说一些,多听听他学道、悟道、体道并最终得道的体会。
用第一人称说事析理是《道德经》的一大语言表达特色,八十一章《道德经》中,共有十九章的三十六句话中,直接用我吾说事析理。直接把自己摆进去讨论问题,发表感想,阐述见解,增强了《道德经》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犹如老子穿越到了当代,与我们面对面地谈心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到第二十章,老子着重介绍个人修身悟道的方法。他采取正话反说的方式,把自身摆进去,把世俗之人的心态行为与自己的心态行为作了对比和描述。在这种对比描述的基础上,老子所发出的感慨是深刻的,其中最关键的是他强调的六独:
一是我独泊兮。我对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比如享受盛宴,比如登上高台赏春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独自宁静淡泊,无动于衷,没有一丝寻欢作乐的念头。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自己的心志已经超越了世俗的价值,因此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二是我独若遗。众人都富足有余,而我却依然清贫。这里,老子与世俗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世俗之人掉进钱眼里不能自拔,绞尽脑汁地追求功名利禄等有形之物,而老子则是把注意力放在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上。因为他孜孜以求的道,就是文化精神长期积累、高度抽象的产物,是无形之物。在世俗之人看来,追求这种不当吃、不当穿、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物太没用了,老子醉心于此,真的是愚蠢至极。而在老子看来,这种追求,恰恰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世界的富足,是非常有意义的。老子活在自己所建立的道的价值世界里,并不懈探索着、追求着,其中的乐趣,是世俗之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的,因为二者不在一个频道上。
三是我独昏昏。众人都光彩炫目,唯独我暗淡无光。世俗之人在追逐到功名利禄后,一般都要衣锦还乡、四处炫耀一番,唯恐大家不知道。而在老子看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功名利禄之类的身外之物早晚都会失去,只有道是永恒的,对道的追求和由此带来的人格的提升和精神的升华也是永恒的。表面看似暗淡无光,实是内含无穷无尽的能量。老子正是以大智若愚的方式,以难得糊涂的心态,保持着独立的自我与人格。
四是我独闷闷。众人都精明严苛,唯独我似乎昏沉糊涂,是那样的淳朴实在。《红楼梦》里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被不少人奉为座右铭。殊不知,这正是老子所摒弃的。在老子看来,入世过深,被滚滚红尘淹没而不自知,沉湎其中不能自拔,似乎是如鱼得水的人,能够得意于一时,却不会风光一世。人世间多少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悲喜剧轮番上演,依然没有惊醒梦中人,依然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到头来,落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因此,世俗之人的察察,实是闷闷,而老子式的昏昏,实为察察。其实,老子不屑与那些自以为精明的俗人为伍,更不会在思想上、做法上和俗人达成共识。可见,闷闷是至高的境界,拥有它的人可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一些淡定、多一份平和。
五是我独顽且鄙。世人都精明灵巧,仿佛有所作为,唯独我愚顽不灵,仿佛鄙陋笨拙。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是深知自己的人格性情的,也是认准学道、悟道、体道的目标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因此,他坦言自己顽且鄙,并且对此毫不后悔,津津乐道。因为,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是平坦宽阔的,但世俗之人往往弃之不顾而选择去走歪门邪道。在这方面,世俗之人越精明灵巧、有所作为,距离大道就越远。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顽且鄙,正是坚守天下大道的韧性与毅力的表现。
六是我独异于人。前面说那么多,到了篇末,老子终于点题了: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是明明白白地向世俗之人庄严宣告:唯独我与众不同——秉持本性,以道自守。在老子看来,面对世俗的洪流,个人也许如流沙,不能自主,但至少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才不至于丧失自我,被时代逆流裹挟。否则,生命真的如同蝼蚁、如行尸走肉了。当然,老子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自白,显然是在说明,追求大道者,必须做到独异于人,不怕孤独寂寞,不怕中伤误解,这也是老子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追求大道的意志和决心的表白。
讲到这里,对这一章开篇的绝学无忧就容易理解了。这句话中,绝学是手段,无忧是目的,绝学是为了杜绝忧患。绝是弃绝,学指的是什么呢不是指读书学习,这个学指的是俗学,也就是社会上流行的学问,用现在的话叫潜规则之类。在这一章,老子一再提到俗人如何如何,就是不要学习俗人那一套,要杜绝忧患。人的忧患是什么呢老子认为最突出的就是对名的忧患,对利的忧患,就是老子讲的对昭昭察察有余等的追求。用现代的话说,老子这里说的学,指的是对俗人、对潜规则的一种效仿。绝学是说不要盲目地羡慕别人、跟着去模仿的意思,根本不是指要抛弃研究学习。抛弃学问,老子还写《道德经》干什么
当然,对老子思想领悟最到位、践行最有力的是与老子一样独异于人的庄子。庄子一生,保持真我,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看透生死,法天效地,与自然大道共存。我们通过他的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他自由洒脱、独立不倚的人生姿态。
第一则小故事:
一天,庄子正在垂钓,楚王派人来聘请他做官。来人对庄子说:我们大王久闻先生贤名,想让您帮着治理国事。希望先生能出山,上为我王分忧,下为黎民造福。
庄子旁若无人,看都不看来人一眼,淡然地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经三千岁了。楚王用竹箱子装起它,盖上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遗骨被高高地供奉起来,还是宁愿活着时在泥水中自由游弋呢来使道:自然是愿意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吧!我也愿在泥水中自由游弋呢!由此可见庄子追求与自然为伍的自由生活。
第二则小故事:
庄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子想去看看他。有人听说后急忙对惠子说:庄子来,恐怕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呀。惠子于是很惶恐,想逮捕庄子。派人在全国上下搜了三天三夜也没找到。
正在此时,庄子从容前来拜见,并对惠子说:你听说过南方一种叫凤凰的鸟吗这凤凰展翅而飞,从南海飞到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非醴泉不喝。这时,有只猫头鹰正美美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它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生怕美食被夺去。你说这可笑吗
惠子似乎还没听懂,一脸茫然。庄子说:现在您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惠子听后,一脸难堪。由此可见庄子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思想。庄子的一生,正是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一生。
总之,老子洞察世间万物,看淡功名利禄,甘处人下,与世无争,秉持本性,执道而行。他的六独,在礼崩乐坏、列国征战不已、天下纷纷扰扰的春秋末年,是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姿态,是他坚守大道、清虚自守的理想生活方式。老子的独与异,对人们的启示作用是积极的,应该认真体悟并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