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冥兮窈兮,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陈大明老子在这一章进一步说明道的本体,描述道长什么样,道的本体中含有什么东西,强调准确认识和把握道的重要性。总的来看,这一章可分三层来理解。第一层,老子从德与道的关系入手展开论述,开篇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里的道指的是道的本体,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宇宙里无形无象地运行,人类就是伴随着道的运行化生出来的。这样,在每个人身上都含有道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是德。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通过德而显现在人类社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德是道的形式,道是德的内容,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道,就不会有德的功用;如果没有德,也不能显示道的力量。人不离德,德不离人,但最终德是服从于道的,德的运行要以道为唯一的法则和准绳。
既然德要惟道是从,遵从道,跟随道,依据道的规律行事,那就要真正地认知道。而要真正地认知道,必须采取正确有效的认知方法。在老子看来,关键是要弄清楚道体中究竟包含有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具有哪些能量与特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准确把握,转化成个人的德性,形成全社会效仿与践行的德行,才能够真正实现惟道是从。
宋丹丹于是,就自然进入这一章的第二层,自道之为物至其中有信,着重讲道体。老子先总说,后分述。先从总体上描述道体,说它作为一个物,不是人们常识中的具体物体和事物,而是惟恍惟惚的存在。也就是表面看似乎是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似无而实有、实有而又仿佛是无的存在。
接下来的分述才是重点。老子具体分析并回答了这种惟恍惟惚、似无而又实有的存在是什么状态,也就是道体中所包含的具有超越万物又能够生成万物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让人钦佩的是,老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冥兮窈兮,其中有信。在老子看来,道体是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是那样的暗昧深远,其中却是可信验的。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老子对道体长什么样,是什么状态,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最全面、最准确的解释。
陈大明是这样。历来对象物精信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这个象,是没有形成具体的自然物时的形象;这个物,是生成万物的原质;这个精,是养育万物的纯真精气,是万物的精华、精髓和内在的生命力;这个信,是一种生命信息,宏观、中观、微观世界里都存在着这种生命信息。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社会万象变幻纷纭,就像万花筒,似乎无法认识,无从把握。其实不然,就是要从道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似无实有、有无相生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入手,透过恍惚的外表,抓住隐含其中的象物精信。通俗一点儿说,就是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就进入这一章的第三层,自自古及今至结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以阅众甫,甫有开始、开端的意思,众甫指很多事物的开端。也就是用来认识和把握宇宙间、社会中万事万物的起始和来源,而且这种起始和来源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的存在。
这一章以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这一自问自答的句式作结。老子直接用第一人称吾,意在加强对上述分析的强调,增加了可信度,增强了感染力。
宋丹丹值得提出的是,这一章和第十四章是姊妹篇,都是在描述道体。一个说道体是夷希微的状态,一个说道体是其中有象物精信的存在。得出的结论一个说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一个说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这两个结论是互补会通的,无论是以古御今,还是自今及古,都是道的显现,都是道的规律在起作用。第十四章指出道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存在,未作详细阐释,到这一章则对惚恍展开分析,指出其中有象物精信,在第十四章的基础上作了充实与深化。
自今及古,道体没有消失,一直在运行,一切都在道的规定下有秩序、合规律地产生着、发展着、消亡着,表现为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的生生不息过程,印证着老子的天道圆圆,各复归其根(第十六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的精辟论断。大爆炸理论就是对老子精辟论断的科学证明。
陈大明从大化流行的角度看是这样。换一个角度,我们说,自今及古,文化没有消失,文明没有消亡,而是其名不去,以道的方式,保存并传递着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遗传密码与承续基因,具体表现为地上、地下的文物遗存。现在的考古发掘是自今及古能知古始的最佳方式。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龟甲上刻的目,是距今一万年的人类祖先投向当代的热切目光。而贾湖骨笛吹奏出的,是在皎洁月光下回荡在蛮荒时代华夏大地上的最古老的小夜曲。从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的议事厅到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宛丘都城南门埋设的陶质排水管道,再到太昊陵遗存,我们看到遥远而真实的伏羲时代和神农部落的先民们沿黄河东行,定都宛丘,一画开天,奠定了华夏民族精神世界的第一块基石,引导先民由蒙昧走向初始的农业文明的壮举。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龟背形网格状器及其内盛装的龟背形玉器,与古本《竹书纪年》关于帝尧传位帝舜的甲图之甲的记录呈现惊人的一致。这个龟背形玉器就是帝尧传位帝舜的证物,也是尧舜禹的传国礼器。它的出土,证明了上古时期尧帝到舜帝的禅让制是真实可信的。
宋丹丹同样,站在河南鹿邑太清宫遗址,能够清楚地看到少年老子在涡河岸边观水悟道,听恩师常枞传授柔弱胜刚强之道的情景;登上升仙台,可以清晰地听到老子说道论德的声音在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里所发出的遥远而又深沉的回响;站在淮阳弦歌台,能够形象地看到为克己复礼而周游列国的孔子师徒,虽陷逆境、遭困顿仍不改其志的执着与坚毅。
这就是文物遗存所蕴含的两千多年前、四千多年前、七千多年前,乃至一万年前真实场景的再现,是道转化为人世间的德在贾湖先民、伏羲时代、尧舜禹时代和老子、孔子及其弟子身上的再现。从这种再现中,我们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够以今知古。这种再现,正说明道是亘古长存、其名不去的,老子道德理念所包含的规律、法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已经转化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明追求,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成为鲜活的历史印记和精神文化标识而传承不息。
这就是地上、地下文物遗存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它们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激活了人们在平时并未意识到的固有的精神文化基因,而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和这一章,早就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
陈大明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要求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里的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就是自今及古的深入发掘、深入研究过程;这里的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就是一种坚守天下大道,对其名不去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这种建立在深入发掘、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才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悠久、中华文明的璀璨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长江黄河般滔滔滚滚、一泻千里、博大浩瀚、绵延不绝的道统与风范!
宋丹丹总之,这一章以道与德的关系领起,阐述道体的基本构成和其中有象物精信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通过认知道、体悟道,并最终把握道,透过纷繁事物的表象,抓住万事万物根本的基本途径,强调了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的重要性,得出了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的结论。老子的精辟见解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值得深入学习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