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这一章开篇,老子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希言自然。这里的希言,表面看似乎是要少说话,实际上是指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要少扰民、不妄为、不折腾,遵从社会发展规律,让百姓们在自然的状态下生活生产、休养生息,达到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历来这样,感觉不到有什么人管制干扰的程度。因此,希言自然是说,少言寡语,不随意发号施令,就合乎天道自然。老子在第二章里提出行不言之教,第五章里提出多言数穷,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老子提倡希言,认为把自己融入天道自然而然、历来如此的状态中去就行了。但他又深切认识到,由于人的各种欲望驱动,人世间常有不自然的事情发生。老子以他常用的比喻手法指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狂风、大风。骤雨,急雨、暴雨。意思是狂风刮不了一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狂风暴雨看似来势汹汹,但持续的时间都很短。
再进一步分析,飘风骤雨都是天地间大气环流的剧烈变化造成的,即使有天地做靠山,它们依旧不能长久,因为过于出格的狂暴、猛烈,扰乱了自然秩序,背离了自然规律,违反了自然之道,进入了不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违背了道所规定的状态。而违背道注定短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它们才不终朝不终日。
注意接下来的这个反问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思是说,狂暴、猛烈、急骤之类的极端行为,天地尚且坚持不了多久,更何况是人呢这一句反问,很自然地由对飘风骤雨这种天地间事物的比喻,过渡到了人世间,进入对人类社会自然存在的道德和失的原因与结果的分析中。
老子明确指出: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为论述简洁,这三个排比句中,后两句德者失者前分别省略了从事于。老子采取层层递进的手法,指出有学道、悟道、体道这个因,就有同于道,并能够行道、得道这个果;有重德、立德、修德这个因,就有同于德,并能够具有崇高人格境界、家国情怀,从而修得德润天下这个果。当然,有失去道、失去德这个因,也必然会有同于失,违道而行,损德、缺德、败德这个果。而且这些是自然如此、一定如此的。
在老子看来,这种因果联系非常紧密,在人类社会是屡屡应验的。因为,这是由道作为万物的本体、本原和内在于万物之中的客观规律,德作为下落到人世间、表现在每个人身上,人不离德、德不离人,自然如此、历来如此的特征、规律所决定的。
这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在天道自然的前提下,对道、德在人类社会中以自然状态体现其价值与功用的形象描述。通过这种描述,向人们发出了警示和告诫,也就是要不断地从事于道从事于德,积累道、德之因,以结出同于道同于德之果,而要尽力避免从事于失者,步入同于失、违道败德的泥潭与陷阱。
由老子的阐述与告诫不难看出,原因与结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对范畴,二者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一定要以敬畏之心、感恩之情种下道德之因,通俗点儿说就是种下善的种子,决不能同于失,失道失德、违道败德而种下恶的种子。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出的善果与恶果是有天壤之别的!
对于个人是这样。俗话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是人们对因果转化规律的认同,也已经被科学研究成果所证实。神经化学领域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因此变得活跃,免疫系统也变得更加强健,这是从免疫学角度揭示了善有善报规律的存在。英国加的夫大学与美国得州大学一项联合研究成果显示,有些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比同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况便急剧下降,住院和残障的风险比守法少年高出数倍,这一成果从健康学的角度揭示了恶有恶报规律的存在。
对于政权也是这样。人们常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因果转化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作用的表现。历史上曹丕篡汉建魏,司马炎又篡魏建晋;刘裕夺晋建宋,萧道成夺宋建齐。几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在当朝手握兵权后,威逼自己曾经侍奉的帝王让位于己。但是,天理昭昭,天道恢恢,这些违道之君的子孙后代,后来又被掌握重兵的外人进逼,重演被迫让出皇位的一幕。可见,一个政权以怎样的违道方式上台,也意味着会以同样违道的方式垮台。
殷鉴不远,要汲取老子在这一章所揭示的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的因果规律精华,坚守政治道德、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守牢干事创业、做人做事的底线,守住逾规越矩的红线,养成信奉真理、遵循道理、合乎情理行事的习惯,始终尊道贵德,同于道同于德,在大道规律指引下干事成事。
当然,对希言自然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就是要少说多做。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子思说: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也说:一切都靠一张嘴来说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天不言,但四季和谐运行,生生不息;地不语,但厚德载物,无穷无尽。真正掌握事物运转规律、洞达世情的人,往往是那些在人群中最为平和淡泊的人;真正领悟大道、尊道贵德的人,往往是那些在人群中最为沉默寡言的人。同时,希言自然还告诫人们要少说,说有用的话;要善说,说合适的话;要会说,说入耳入脑的话。否则,就会不合时宜,甚至祸从口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迹前的两个玩伴,不同说话方式导致的或喜或悲的结局,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一天,他的一个儿时伙伴来求见。
朱元璋很高兴,也想见见这位老朋友,但又担心他讲出一些让自己下不了台的话,于是有些犹豫。转念一想别让人家说自己不念旧情,于是让他进来了。
这位儿时的伙伴一进大殿,立即行大礼跪拜:吾皇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
朱元璋听了,也不禁回想起当年要饭时大家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日子,心情激动,立即重赏了这位老朋友。因为,这位儿时的伙伴既巧妙地暗示了当年要饭的艰难,但说出来的话又与朱元璋当今的皇帝地位相照应,得赏便在情理之中了。
消息不胫而走。一天,又来了一位当年与朱元璋一起放过牛的伙伴。
这位伙伴见到朱元璋,高兴得手舞足蹈,他高呼:吾皇万岁!你还记得当年我们给富人家放牛的事吗有一次,我们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开啦,结果把罐子都打破了。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不幸被红草根卡住了喉咙,多亏我的主意,叫你拿一把青菜吞下,才救了你啊!
文武百官面前,他竟然说出自己的这种糗事,朱元璋又气又恼,尴尬不已。于是,他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这个满嘴胡言的人拖出去斩了!就这样,这位不识时务,不善说、不会说的人丢了性命。
希言自然,少言是符合大道的。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所以还是少说为妙。同时,话说得多了,真假难辨,兑现不了,就会显得不讲诚信,失信于民,而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执政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也不会相信他。
总之,老子在这一章提倡希言自然,主张少说话,少下政令,无为而治,因为这是合乎天道自然的。要求人们要同于道同于德,而避免同于失,因为前者能够得到道的佑护,后者则会被道所抛弃。无论从事于道从事于德,还是从事于失,其中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是由因到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尊道贵德,循道而行,避免失道、失德,才是正确的选择,才有利于国家与社会治理。
(撰稿人:陈大明李晓英)作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