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道德经》随谈 >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生活中我们常说凡事要三思而后行,遇事要沉得住气,稳得住神。沉稳冷静是一种无声而强大的力量。那么让我们在今天的分享中,更好地理解沉稳冷静的重要性。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里,清静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是道家学说的重要范畴,它不仅关系着对万物运行的解读、个人修养的要求,还包含着在人际交往乃至治国理政方面的应用,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在前面章节中我们曾分享过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水静方能致清,人生宁静方能致远;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叶落成泥,是归根是复命,更是重新繁衍的过程,清静使得世间万物依照道的运行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可见,世间万物一切存在的本性是虚静的状况,回到虚静的本性,才是回归本原,静是万物运动的趋向。
在这一章开篇,老子用简短的八个字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不仅再一次阐述了事物间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更把世人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事物基础性和本原性方面的关注,这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具特点的地方。首先,我们从字面上理解重为轻根,它的意思是重物可以承载住轻物。一般来说,基础性的东西总是比较厚重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地基房基,只有地基打得牢,才能建设万丈高楼。但是在这一章中,重和轻脱离了它们本身的物理概念,而引申为稳重和轻浮这些关乎身心修养的概念,这也是老子惯用的写作手法。因此,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句话中,重指稳重、谨慎的意思,而静是指沉静、笃定的意思。所以这简短的八个字便可以理解为:稳重是制御轻浮的根本,沉静可以主宰躁动。可见,老子言语中的重,不仅与基础的扎实牢靠相联系,更与行为方式的稳重稳健相联系,并且具有价值观的意义。而静的概念,亦是如此。
老子在这一章中重点说静重,批评轻躁,可见轻重静躁之辩,是修身功夫的根本要害。而关于静的理解,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了然,它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不动或者是舍动求静,而是在静中存养,在动中省察,戒除浮躁,做到动静合一。所以,老子希望我们贵重尚静,培养敦厚持重、笃静沉稳的气象,摒弃自以为是、张扬浅薄的气象。河上公对这两句话的注解是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可见河上公的观点同老子一样,都是在强调贵重尚静的重要性。讲到这里,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的生命中什么才是最贵重的,是地位、权力、名誉等这些外在的附属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应该是品格、境界、格局、高度和学养,甚至是对生命的珍爱,这些才是最为重要的,是生而为人的立身之本,它们犹如草木之根。草木只有把根深深扎入大地才能茁壮成长,如果我们的声名欲望过重,甚至否定生命价值去追名求利,等同于培养无根之木,是结不出硕果的。我们常说于细节处见精神,当一个人可以大声的话小声说,着急的话慢慢说,严厉的话轻轻说,这些微小的行为举止反而彰显出他沉稳的素养。另外,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稳字中含有一个急字,静字中含有一个争字,越急,心越要稳,越想争,心越要静。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以及戒骄戒躁等众多论述,都是在说明相对于轻率和浮躁而言,稳重和静定更具有自然力,更有底蕴,更可持久。
老子贵重尚静的主张,不仅有修养身心层面的意义,其更深层的用意在于引申出他的政治哲学,告诫统治者更应该持重而弃轻躁。所以接下来老子便说道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辎重本是军事用语,是指行军打仗时运载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的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辎重是行军之本、胜战之基,后来泛指一切后勤保障。在这里,老子采用一种比喻的说法,把不离辎重引申为恪守天道的本性。不离辎重,就是不离根本,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重与静。个人修身须以持重守静为本,那么治国理政的君主更应该以贵重尚静为务,以拥有天下的地位和权力为轻,以修身为重,以百姓为重,存有一颗济世为民的责任心,有着负重载物的担当精神,不轻浮轻率、妄作冒进瞎折腾。历史上有多少看似聪明有为的君主,因自恃其能而浮躁冒进,大兴土木以炫耀豪贵;又因好大喜功而四处征伐,导致百姓苦不堪言,最终百姓揭竿而起,终至王朝覆灭。所以老子告诫掌管万民生息的大国君主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身处豪贵奢华的宫殿之中,更应该保持超然物外、恬淡虚无的素朴,岂能放纵欲念,沉醉堕落在奢靡的生活中呢厚德方可载物,德性修养不足,岂能任天下、治天下呢于是老子深深地感叹道: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一句反问,实则给出了肯定的判断:万乘之主不可身轻天下。
讲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明白,老子将修身之法拓展到治国之道,告诫治国者应该以国家为根,以百姓为重,以修身为治国之本,若轻视民众则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忤逆天道肆意妄为必然会失去天下。历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我们所熟知,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这种欲修外先修内的主张和道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一致的,崇尚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理政形成了完美的融合,尽管后来的分歧是后人理解与运用的区别,但二者思想体系的产生却是同源同向的。此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道互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总之,本章老子通过以重制轻、以静制动的论述,来说明他所奉持的是一种稳重谨慎、沉着静定的处世哲学,而稳重和静定又是自然之道的本性。《菜根谭》里有句话叫: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登天的法门,所有的秋收,都归于汗水的灌溉;所有的谋定,都源于三思而后行。稳重积于历练,静定成于识见,心态因稳重静定而从容不迫,生活因稳重静定而平安顺遂,岁月因稳重静定而美好祥和,这便是老子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所要传达给世人的人生启示。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