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俗话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改变别人是蠢,改变自己是神。人活着,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真正厉害的人,都有一种自我认知自我革新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大家知道吗最早表述这些话的就是老子。读过这一章后,大家可以发现本章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句句皆是人生格言。其实在《道德经》中关于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的问题,老子谈到了很多,但是这一章老子讲得最接地气,回答了人生成长进步的五个阶梯: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和不失其所。这五个阶梯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下面我们就逐一来了解。
首先是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句话中,知人与自知相对,自知高于知人。知是对境遇关系的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这显然是智慧的表现;而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则是智慧的升华。我们每个人周围的环境都错综复杂、大不相同,这就导致有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错把平台当本事就会高估了自己,错把脾气当性格又会放纵自己。把自己放得太高,往往会摔得很疼;把自己看得太重,难免又会大失所望,像成语目不见睫螳臂当车都是用来比喻无自知之明的人。有些盲区是认知局限造成的,有些盲区则是因为当事人甘愿做南郭先生。自知是成长的起点,自省的人生才有价值,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是谁,我们的禀赋是什么,我们的缺陷是什么,生命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拥有这般自知,方能在关键时刻勇于自我鞭挞、勇于自我舍弃,方能修炼自我、成就自我。所以相对于知人来说,自知更需要一种自我批判的境界,更难能可贵。
认知自我后接下来该怎么办止步不前等于故步自封,应该迈上第二个阶梯,用更高的版本要求自己,这就是老子提到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鸡蛋从外面打破靠的是力量,从内打破才是成长,真正的英雄并不是那些莽汉武夫,而是可以战胜自己、可以内在成长的人。打仗中取得胜利,竞争中取得优势,这只能说明一个人有非凡的实力,并不能反映出他是一个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强者不仅能够战胜对手,关键是能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懒惰,战胜自己的傲慢,战胜自己的贪欲,战胜自己的软弱。始终保持勤奋,谦卑虚己,做到知足知止,强大内心,人生自然会行稳致远,幸福圆满。举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早睡早起是对身心有益的作息习惯,可就是这么一件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得到。所以有些人的成功,并不是他比别人更擅长列计划做方案,而是在于贵在自省,而后自胜,终而自律,因为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任何竞赛都是我们同自己内心的竞赛,任何战争不过是一个人的战争,而且任何登峰造极的成就,都有自律加持,都是自胜的结果。自胜实质上是一个求新的过程,不断追求自胜,就是不断追求创新,追求新的技能、新的自我、新的境界、新的高度。
第三个阶梯是知足。我们常说知足常乐,这实际是现代版的知足者富,这句话涉及我们的幸福观。幸福取决于个人感受,并与人的德性修养、价值取向联系,而不在于外在财富的多少。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消散,必不能持久;只有心灵的淡泊宁静,物有所度、欲有所止,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适度的欲望可以让人奋进,引人向上;过度的欲望,只会滋养贪恋,让人跌入深渊。老子倡导的知足观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超脱与淡然,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孔子曾对颜回做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评价,包括后来儒家提出孔颜乐处的命题,这孔颜乐处究竟乐在何处不是乐在那个表面的穷上,居陋巷,喝凉水,盖破被,穿破衣,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孔子颜回和我们一样,不会不知道什么是舒适。孔颜之乐,是乐在对当下境遇的知足,是乐在对自我生命状态的自得,是乐在不被世俗名利所扰动、所捆绑、所羁绊的那份从容自在与精神自由,是志于道、居于德的体现。所以知足不是表面的以穷为乐,安于贫困,而是对自我生命与内心的笃定与坚守。
说到持之以恒的坚守,这就是老子提到的第四个阶梯:强行者有志。强,有顽强坚韧的意思;志,是志向、愿景和理想,这句话其实就是现代版的有志者事竟成。如果无志,强行便是盲动;如果无强行,仅仅有志也是空谈。我们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慎终如始,可以说是对强行的解读,而相反的功亏一篑半途而废也都含有放弃强行的意思。一个志向高远意志坚毅的奋斗者,一定是过百难而顽强拼搏,逢千磨而自强不息,因为进步犹如滚石上山,稍有放松就会回到原点。所以当我们在困苦艰难面前犹豫彷徨时,如果选择躺平或退却,路一定会越走越窄,若选择那条布满荆棘的道路迎难而上,选择这种看似愚且艰辛的奋斗方式,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因为这才是人生本来应该走的路。恰如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所说: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此后,人生大不相同。
最后一个阶梯就是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人生观,那就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其所指根基,引申为立场、根本性的原则,抑或是人的精神及信仰,在老子这里,这个根本性的原则,自然就是道。不失其所就是持守大道,离失大道人生将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而死而不亡者寿,很明显老子在这里说的是身体陨灭而精神长存。文天祥在危难面前,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追问,正是死而不亡者寿的真实写照。在转瞬即逝的时间洪流中,人们总想抓住一些永恒的东西,而历史上所谓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则是众多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永恒价值。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一生光明磊落,待人真诚,不谄媚权势,不屈于权贵,尤其是他开创的心学,并不仅仅是心理之学,对于人生存在意义所作的哲学反思,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知行合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慎思之,笃行之等众多至理名言至今影响深远,人称他为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又如,世人都尊称杨绛为先生老师,但在她的认知里,她只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她年轻的时候,曾下放到偏远的农村去扫厕所,她却把臭气熏天的厕所打扫得焕然一新,闲时就坐在一尘不染的便池上面看书。这艰难时期的点点滴滴在先生书中,言辞之间全无怨恨,只有温暖和善良。正如她自己所说:不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人生其实是很公平的,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在哪里打磨就在哪里闪耀,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越能养成坚韧的性格。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而她的一生,都在践行不争这两个字,于物质,她淡泊名利,只关心读者,不讨好市场;于生活,她朴素节俭,房间只有旧式的柜子和满屋的书香。她的一生幽暗曲折,却在困顿中坚守内心。她坚韧的心智,留给我们参悟生活的范本,她的智慧与哲思,永远熠熠生辉,这便是死而不亡者寿的深意所在。
总之,本章老子通过知人胜人与自知自胜的对比,强调真正的智慧是自我观照,真正的强者是自我战胜。具备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的悟道者,其行为正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践行。人生终究是一场自我修行,都在为认知买单。在这场修行中最难的是看清自己,身处卑微时容易艳羡他人,身居高位时容易盛气凌人,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不断地校准自己、认知自己、成就自己,这才是一个人不断向上的最好方式,最值得过的人生。
(撰稿人:宋丹丹李晓英)作者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