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道德经》随谈 >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德经》第一篇,自然把德作为论述的重点,从上德与仁、义、礼的对比中肯定了大道治国的唯一合理性。讲述了仁、义、礼是文明退化和衰败的产物,为了拯救文明,必须回归大道和上德。全章分三层,咱们逐层分析。
第一层:开篇至则攘臂而扔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最崇高的德,这里指具有上德的人。德是老子提出的基本范畴,与道相对应,是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老子在这里把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是最高层次的德。不德,不刻意标榜自身有德。是以有德:有德,保有德。意思是具有上德的人已经得道,上德是得道后的自然表现,用不着再刻意讲究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与上德相对,处在下一层的德。指具有下德的人,他们未能得道,往往追求形式上的德。不失德,不离失德。意思是具有下德的人未能得道,追求背离道的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是丧失了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得道的、具有上德的人深悟道的基本属性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顺任自然而不刻意作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尚未得道的、具有上仁的人虽然作为,但是出于无意。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无以为和有以为说的是有没有刻意造作。无以为指得道的、具有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不刻意作为,有以为指没有得道的、只达到上义层次的人违背自然刻意作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莫之应,莫应之,没有谁响应。攘,撩起、挽起。扔,用强力拽牵,比喻强迫人服从。意思是标榜上礼的人刻意作为无人响应,就挽起衣袖,伸出双手拉人,强迫人们服从。
在第一层,老子把德分成上德、下德。上德是第二十一章所说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孔德、大德,是道降落到人世间的表现。对道体悟得越深,德行就越厚,就能够厚德载物。下德与仁、义、礼一样,都是失道后的产物。因为德是道在人世间的表现,老子告诫的对象主要是侯王,而道又具有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属性,为了让肩负治理国家和社会职责的侯王明白这个道理,老子自然就把上德、下德、仁、义、礼与无为而无不为联系起来分析,于是就有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的说明。
第二层:从故失道而后德至而愚之始。故失道而后德:意思是丧失了大道然后才有所谓的德,这里的德指的是上文提出的与上德相对的下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是仁、义、礼都是道、德沦丧后的人为产物,而且每况愈下,一个不如一个。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忠信,真诚、信用。薄,浅薄、衰减。乱之首,祸乱的根源、祸乱的魁首。意思是礼这个东西的出现,标志着忠信的衰减和祸乱的开端。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指预设的种种礼仪规范。华,浮华、虚华。愚,愚钝。意思是预设的种种礼仪规范,都是道的虚华表现,而不是道的实质,这样子做才真正是愚昧的开始。
在第二层,老子看到在人世间由上德到下德再到仁、义、礼逐层退化,越往下,人们的造作虚华越多,离道越远。而伴随着这种失道后的逐层下降,侯王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也渐渐地由无为而治变成以逐渐背离道的虚伪的仁、义、礼治理国家和社会,充斥其中的自然是造作妄为甚至胡作非为。因为,这不是以道治国,不是把握住了道无为而无不为基本属性的治国理政,而是背离抛弃了大道后,只剩下虚伪的仁、义、礼的造作妄为。所以,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则更进一步发挥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那些偷窃衣钩小物件的人遭到刑杀;而盗窃国家的人反倒成为诸侯,诸侯的门里就有仁义了。这岂不是盗窃仁义圣智了吗让这样的借仁、义、礼之名而行盗窃国家之实的伪君子治理国家和社会,天下大乱、征战不已、民不聊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老子才无比沉重地感叹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第三层:从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至结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大丈夫,指真正得道的人。处其厚,立身敦厚。不居其薄,不居于轻薄。意思是真正得道的人持守道而摒弃虚浮的礼,立足于厚重,远离轻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意思是得道的人追求内容的朴实,摒弃形式的虚华,持守厚实的道与德,抛弃虚华浮夸的礼。立足真实,远离浮华。
故去彼取此:去,离开。取,选取、趋向。意思是舍弃薄华的礼,施行厚实的道与德。
这一层老子进一步说明,自己不是不要仁、义、礼,而是坚决反对借仁、义、礼之名而行其私,用虚伪的仁、义、礼欺骗世人、糊弄百姓。表面上看,老子似乎激烈地批评了儒家,实际上老子批评的是道德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是儒家伦理道德内容本身。从孔子的相关论述看,他的观点和老子对自然品德的追求有相通之处,二者并不对立。
这一章老子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领起,着重阐释上德、下德、仁、义、礼的不同层次、不同作用和产生的不同结果。下德、仁、义、礼相继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逐层下滑的趋势。其中无为而无以为最上,其次是为之而无以为,再次是为之而有以为,最次是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老子对这种逐层下滑所带来的不同结果有着清醒的认识,与第十七章针对世风提出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正相对应。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即‘太上,下知有之’。‘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即‘其次,亲而誉之’。‘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即‘其次,畏之’。‘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即‘其次,侮之’。
老子看到了这种逐层下滑对社会的危害,抨击了浮华虚伪的仁、义、礼对自然道、德的破坏。认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道与德先天而生,顺应自然,没有私欲。而仁、义、礼后天而生,出自人为,伤害人的自然天性,是对道、德的根本破坏。因此,即便是那些制定仁、义、礼的所谓先知们,也不过是只看到了道表面的虚华,没有把握道的实质,这已经是愚昧的开始了。所以,真正得道的大丈夫必须抛弃浅薄虚华的礼,施行厚实质朴的道。
在老子看来,真情实意用不着刻意去操作。《庄子·庚桑楚》里说: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兄则以妪,大亲则已矣。意思是说,误踩了街市上人的脚,要向人家赔礼道歉;误踩了哥哥的脚,给他吹吹摸摸就行;误踩了父亲的脚,就什么表示也不用了。这就是说,真情用不着刻意操作。冯梦龙在《古今笑史》里说,常熟有个叫周木的人,父亲早晨睡得正香,他敲开门进去问早安,父亲没有理他。待一会儿他又去问安,被父亲骂了一顿,说:我本来睡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老是来打扰。可见,真情实意一操作反而虚假了。人们常说礼多人不怪,这是对外人而言,对家里人恐怕不适用。对外人适用的前提是对方是外人,把对方看成外人本身就是一种不信任,所以老子认为讲究虚伪的礼仪那是忠厚诚信淡薄后才使用的,不值得在社会上提倡。
综上所述,这一章论述由道到上德、下德、仁、义、礼的过程,说明下德、仁、义、礼的产生是丧失道、背离道的结果,虚伪巧诈、浅薄浮华的礼是诱发动乱的祸首。老子揭露并批判这种失道背道行为,主张大丈夫应当悟道、体道、得道,抛弃浮华浅薄,养成敦厚朴实的上德品格,坚守厚朴直纯的天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