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赶垛子 > 第一章

赶垛子是当时靠牲畜运输货物的一种行为。也叫走垛。赶垛子的人们依靠牲畜驮着垛子运输各种物资。在不同地区之间交易往来。在30年代,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尚未普及,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赶垛子就成了当时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当时的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频繁。因此赶垛子这个行业的存在满足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需求。促进了经济发展。
我听爸爸说当时他爷爷就是众多赶垛子人之一。当时在我爸爸的爷爷也就是我的太爷那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太爷当时生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孩子的出生无不给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增加了负担。太爷是个很要强的人。在那个年代来说,他的脑子也比较灵活。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是在为地主家种地,每年地主要来收租金。这样年复一年下来,普通百姓家里也就所剩无几。太爷想,家里孩子多,比较能吃,我们不能长期这样给地主种地,于是一次偶然机会。地主家里卖地,是一块没人要的很不起眼的一块荒地,每年也租不出去。闲置在那里很多年了。于是地主家里的管家和地主商量如果有人买,我们就卖掉它。搁置久了也没什么价值。地主压根也没瞧上那块地,离家里又远,种啥也不长,土壤比较
贫瘠。关键是也没有几亩地。消息一传出来,村子里根本没人买,都知道那是一块种啥啥不收的地,每年租都没人租,白给人家种,都怕搭上种子。所以好几天也没卖出去。这天我太爷高福听民工们说起这块地。于是他回家和他的妈妈商量,那个年代有老人年轻人是不当家的。高福回到家中,看见东屋炕上正在装烟袋锅子的母亲。母亲头发花白,整齐的盘着发髻在脑后,用一个黑色网整个网住,还别了几个发钗,像是银的钗子。大家族里应该别的都是金的,对于普通百姓家,一般都是这种银钗。这个是用来固定发髻的。
高福走进东屋,坐在炕对面的黑色春凳上。手摸着扶手上的雕刻。若有所思的看着母亲装烟袋。母亲开口没下地高福接道刚到家,娘,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呢,刚才干活时,我听说刘地主家西梁那块地要一次性处理掉。娘,你看……高福话没说完就被母亲打断了那块地种啥啥不收,我记得有些年那里没人种了呢高福接着说那块地我知道,比较贫瘠,种啥啥不长,主要原因是咱们这里十年九旱,上边存不住水,种上地要不旱的出不来,要不出完苗旱死了。我是这样想的,现在没人买,刘地主也不想要,估计值不了几个大洋。咱们买下来,我再租个好牲口和车,把南边那个土包挖下来,把这块地上面盖上一层土。然后再种地。那里的土能锁住水分呢娘你看呢。老母亲在炕岩上磕打磕打烟袋锅子。这时她已经抽了一袋烟。说那可不是小活,那么大一片地,要想都盖上土,那不是愚公移山高福接着说我知道,肯定一年是完不成的,娘,你想啊,咱们家这么多人,都去地主种地,永远也吃不饱。我们买下来就是自己的,也不用交租子,我们每年种多少,收多少都是自己的。今年我们就盖一半的土,然后种一半等秋收后。没上大冻前,我再和二弟租车拉土,准备开春把那一半也中上,这样,咱们第二年的收货就可以卖一点粮食了。娘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此时的二弟高德在外边出工回来了,那是块地,哪里那么容易就盖过来,我可不出那力气。闹不好白受累,现在给刘地主家种地不是很好吗我们三口人够吃够用。高德就一个儿子因此他们早就分家自己单过了,哥哥家孩子太多,嘴多,经常不够吃。他们小家可以够吃。他们是住在院子东边两间房子。老大高福是西边三间茅草屋,因为老太太在这里住。
老太太看了看高福,她心里明白的很,老大是个有想法,有思想的男人。她干咳两声多少大洋高福一听很高兴,他知道这是母亲同意了,说一块大洋,我给刘地主当过长工,刘地主对我还不错。我想自己去问问,看看还能少吗母亲点点头,把事情闹准成地,地契一定要写清楚,永久性的。看好了。另外你有大洋吗高福接着说柱子他娘还有点首饰,我去当铺当它。老二摇摇头出去了大哥你就胡闹吧。临走留下一句话。母亲点点头去吧,去吧。
有了母亲的支持。高福心里格外有底气。他回到自己屋里,媳妇正在奶孩子。他把过程给媳妇复述一遍。那个时代的女人是没有权利发言的,因为还有婆婆在。因此,她毫不吝啬的去收拾要当掉的首饰。转身给高福,高福接过首饰好像是说给自己我一定给你赎回来。媳妇腼腆的一笑。
高福当掉首饰,不足一块大洋,本来普通百姓家,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他拿着这些直接去了刘地主家。刘地主是个善地主,有名的刘善人,他一生没有儿子,当时高福在他家里当长工,他很是喜欢这个年轻人,肯干,老实厚道。怎奈他早有妻儿。要不早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今天看见高福进来问道有事高福说明来意,刘地主喊来管家把那块地契拿来,管家也很麻利,两个人直接就签好地契。高福把当的碎大洋给,刘地主,你看我就这么多,行吗刘地主知道高福性格,如果不收,他不会要这块地。于是让管家按着他有的大洋填上价格,按好手印。告诉管家去拿一口袋谷子来。他让高福拿走,这是今年的种子。高福高兴的不知道怎么说。刘地主摆摆手。去吧,去吧
高福扛着一袋子谷子往家走,他知道这是刘地主给他的不止是种子,还有口粮。这份情,他高福这辈子也忘不了。一边想着就到了家里。
第二天,天还没亮,高福就早起,拿起挑筐去南边山坡挑土。他知道租车和牲口都要花钱,所以他就起早贪黑的去挑,白天再去打点短工,挣点钱再去租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福的肩膀已经磨出了血茧子。伤疤好了坏,坏了好。这天他终于有点钱了,租了一辆大点马车。拉了整整一天的土,再加上,这几日他挑土,差不多薄薄一层能盖过来一大半的地,这块地总共3亩3分地。一大半估计有2亩了。高福决定先种上,明年再弄那一小部分就简单多了。因为今年没有本钱了,家底掏空了,他还要挣钱孩子老婆等着糊口。他蹲在地头看着自己的地,仿佛看见金灿灿的谷子成熟了,正在点头对他笑。
data-fanqie-type=pay_tag>
谷雨前后下了一场雨,正好适合种地,高福起早起来招呼全家老少全上阵。拉犁的是几个大儿子,撒谷种的是妻子,他还攒了点粪当肥料。他自己撒肥料,小女儿们在埋土。就这样,他们没黑没白的干了三天才把这块地种完。高福看着种好的地,对老婆说这是咱们家的了,终于有一块自己的地了。老婆默默的点点头。
今年雨水不错,到什么节气都下什么雨,一点也不旱,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也许老天看见了高福的勤奋。今年高福这块地不缺雨水,种时又格外精心。苗出的特别好。高福是个种地好手,粪也用的恰到好处。看着苗出来,高福信心大增,凭着他经验他知道,只要苗出来,他就不怕了,收成百分之50了。后期缺雨水,他都能解决。他最不缺的就是力气。这块地最难也就是种不出苗来。别人看见高福的地里出了苗也不禁夸赞高福真有办法。
转眼秋天到了,今年一点不缺雨水,他的地里都是新鲜土壤,谷子长势真的很好。秋收时,那沉甸甸的谷穗让全家合不拢嘴。这2亩地,能收入13斗谷子,去掉还刘地主家的。再留出明年的谷种子。今年足够全家吃了。而且不用交租子。真不错。高福盘算着。今年打短工还挣了不少钱。他听说别的村子里有去关外赶垛子的。他决定用自己挣的钱跟着跑一趟。趟趟路子。农村秋收过后就没什么活了,天寒地冻的,正好利用这段农闲时间。
秋收过后,高福和老婆老娘交代一下就出去了。这是第一次赶垛子,他要跟着别人。看看别人怎么上货。怎么出售。带他来的那个外村人看着小伙有发展,也是很热心的告诉他这里的挣钱的路子。高福认真的学着。一路上帮着赶马,搬东西,一点不让外村人操心。外村人看他辛苦。这天装完自己的货,马背的垛子里还有一块地方,就问高福你看要不要带回点什么,自己卖高福一听特别高兴,我可以吗那我给你脚费。脚费也就是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运费,因为当时他没有能驮垛子的牲口。那时候还不流行什么脚费。也就是这次起,有了专门挣脚费的一帮人了。外村人也没多想,本来就是没驮满,顺便的事。于是说咋都行。高福这就去市场里挑东西,其实这几天跟他们跑下来他也知道,这关外的碗,盘子,他们都不爱驮,怕打碎了,但是利润非常可观。他看着有一半以上利润。但是外村人经验告诉他,不要驮这个,易碎,路上他们经常会遇到山匪,草寇,东躲西藏,东西一般到家就所剩无几了。高福认真听完草寇土匪的故事。他说这次我来处理。一切后果我承担。外村人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几天交往下来也知道他不是个好吹牛的人,既然你心里有底那么你就试试吧。高福挑了点关内没有的好看的碗和盘子。第一次他就拿了那么多。毕竟人家留的地方受限。于是几个赶垛子的老乡就成帮结对的开始回家。都是用这些东西换钱的。
这天太阳还没落山,大家就商量着找客栈,说不能再有了。要不前面山头土匪出来截道。高福想,天还这么早,就休息,有点耽误事吧。按着时间算天黑前完全可以翻过这座山,照这样,会早到家一天多时间。于是,他像这些前辈们了解了土匪的情况,他对大家说我有一个想法,不知大家赞同不,土匪截道无非是图财,他们也要养家糊口。咱们总是躲着不是办法,咱们出面找他们头目谈谈,我们每次路过可以给你分点。按着驮货物的多少算。这样,大家还能早到家。货物能早出手,多跑几趟,不用东躲西藏,钱也就赚回来了。大家都是生意人,听到高福这样说的确也有道理,每次东躲西藏也不少损失货物。有时候躲不过去,还都让土匪截胡了。一分不剩。高福说这次打通费用我来出我还剩点钱,我是第一次,也是感激大家带我,我去找他们谈,下一次我们按货物多少分。可以吗有个别小气人舍不得,但是看高福很大度,这次费用他自己出,他们想下次说下次,也就没多说什么。于是高福自己和一个经常赶垛子的有威望老爷子去了山上。他们都不知道土匪的扎根点,但是他们知道他们快黑天时肯定埋伏在附近。这是长期的规律了。于是他们大声喊道我是来送钱的。这时树丛里蹭窜出好几个人,从打劫道以来还是第一次听说主动送钱的,都是追赶着打出来的。这个也很是让他们感到意外。这时候一声口哨,另外几个人也出来了。小子,怎么回事高福谦卑的给他们鞠了一躬。带头那个突然有些愣神。有话快说,别整没用的。高福对说话的人说你是大哥带头那个点点头高福说道我是第一次走这段路,知道兄弟们以这条路为生。我们也是千里迢迢为了糊口。撇家舍业,知道你们也是为了生存,咱们目的其实就一个,都是为了生活。你追我赶。打打杀杀,咱们为啥不和平解决呢高福说着凑到大哥跟前说知道你们也是不容易,我们也是借你路吃饭,这样,我这里有这么多,都给你,以后我们每次路过按着货物多少都分给你点,你们也不用追赶我们。你看如何呢这个大哥没遇到过这样的人。每次都是连打带吓唬才能得到一点,时间久了,他们也会躲着土匪,因为他们白天有官府,也不好光明正大出来。他们现在也很难,经常打劫一些急着赶路的人,有时候好多人守好几天都白玩。这样他们主动给点那倒是可以。这时候旁边一小弟说道大哥这不行,他们过了路报官怎么办高福看他们不信任于是说我们立个字据,我们主动上交,你们保着我们这段路再不遇其他匪寇。你们摆平,我们承诺绝对不报官。大哥也是义气中人好就这么决定。就这样高福把自己的大洋都给了土匪,自己连吃饭钱都没留。他想着,这次过后挨住一天饿就能到家了。土匪也很仗义,那个时候的人真是没有任何套路。就这样他们顺利过了土匪山。这次高福在赶垛子的这些人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人老实厚道。能处理事情。大度不拘小节。他们看着他挨饿都主动分给他吃的。高福很感动。
果然第二天天还没黑大家就都到家了。他们先把高福的碗和盘子送回去,然后才各回各家。高福看着一个也没有破损的碗和盘子高兴不已。第二天一早,高福就挑起他的箩筐去赶集,他的货不多,又卖的便宜点。很快就卖光了。他回家算了算这次没有挣钱。除了给脚费,和土匪钱,他没有挣钱。但是他知道了这个路子,下次挣钱就是翻倍了。于是高福这个冬天就开启了赶垛子的路。他一直驮的是人们常用的日杂之类,很好卖,每次到家就卖卖光。他是他们村里第一个赶垛子的人,他一直跟着外村人一起去。人多,总有驮不满时,都问他,顺便挣点脚费,互相都有钱挣。大家也就都喜欢带他。土匪经过这么一和解,从来不为难他们这队人。他们看着高福讲究,哪次都主动给钱,也就象征性的收点。一来二去成了朋友。有时候高福过去还会给他们带点他们那里没有的东西。他们很是照顾这个队。这个队伍这一冬天至少多跑十趟不止,每家都没少挣钱。少了拦路虎,个个心情也不一样。
转眼间快到年底了。高福手里此时也有了点积蓄,于是他就自己买了个驴,这个驴个头很大,很有力气。是个叫驴,也就是公驴,因为它不下驹,相对于来说很便宜。还有力气,就是不太受用。有点烈。但是他不怕只要有力气。他就想慢慢驯服它。买了驴之后又买了点配置,垛子什么的。因为一冬天过去了,他有经验了。他知道这是他生活的路子。买完后。他去了刘地主家,找到刘地主东家,你看过年了,你家里人口多,用不用点过年的东西,我这次走带回来点。这地方相对于物资缺乏,有钱难买到中意的东西。于是刘地主喊来管家让把过年的用品开个清单出来。高福拿着清单,看看满满一大篇,没想到这么多,一次肯定驮不回来。刘地主看他表情以为他没有本钱,赶紧示意管家去拿大洋。高福发现急忙拦住管家说东家,你要的东西,我可能一次驮不回来,但是我会把东西分类按着先后用的顺序都驮回来,年前肯定都能到家。你别着急,另外,东西到了后,您老人家看中货物再给我钱,看不中,我可以自己卖掉。不用先付钱。刘地主被高福的诚恳打动了。点点头心想这后生真不错。高福拿着清单高兴的回到家里,这样下来,东家能买到好货,我还能赚到钱。两全其美。
高福这次出门有了自己的驮垛子的工具,自然,也就多选了些货物。他把刘地主家急需要用的列出来,先选好货源。他在地主家待过知道大家庭里的需求。货源他都精挑细选,都选的比较精致,质量又比较好一点,价格也自然就高一点。但是刘地主家的货多,他打算便宜点给他。然后再选点平价商品,供需普通百姓家过年用,这样他可以既能满足地主家,还能守住旧客户。价格零售的就贵点,要得多就便宜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福到家后,通知刘地主家管家来验货。管家哪里见过这么精致的东西,惊喜不已,连连夸赞,这个都不错,不错。当问起价格时。管家都呆住了,这么便宜高福看着管家吃惊的样子。赶紧喊老婆过来。把上次他去关外给老婆买的胭脂给管家放到手里。管家,我这是特意给你家嫂子带回来的,你回去给嫂子用用。关外很流行这个。管家怎么也是大户人家的管家,他一看这东西就不便宜。以前姨太太们小姐们都是托关外商贩花高价买到的。赶紧推脱不用,不用,这太贵重了。高福看出管家喜出望外,不舍得放手的表情。急忙给管家爷装到布袋口袋里。管家笑得眼睛眯成一道缝。说道你这货物太便宜了,我回去给东家说,要给你几块大洋,辛苦费,在别人那里买这些东西要比你这里贵一倍不止。就这样,第一批刘地主家的货非常满意,还多给了钱,相当于他驮的普通货物是白白带出来的。他也就便宜点卖给百姓们。百姓们能买到质量好,价格又便宜的东西,别提多高兴了。这远近高福也就小有名气了。
第二年开春,高福就买了一辆车,拉土直接把自己剩余的地都覆盖上。也就都是好土地了。毕竟有了牲口和车,他也不用那么辛苦了。很快就完成了目标。加上他心眼灵活。也是远近有名的赶垛子好手了。家里的积蓄也逐渐增多。每次回来挣回来的大洋,除了花费,就存在一个坛子里。他想等到坛子满了,他就可以买西院那块地。自己盖个四合院。还可以买几块散户的土地种。今年除了他原来的3亩3,他就买了马家的耍钱鬼家6亩上好的地。今年下来,他的粮食根本吃不完。他打算建房子储存起来,留到青黄不接的年头用。不至于挨饿。
夏天时,他建了个粮仓,留着秋天储存粮食。别人家看着高福的日子马上就好起来。个个都佩服他头脑好使。干啥像啥。老母亲也很是自豪。妻子一直跟随者高福,总是笑呵呵的。没什么脾气。侍奉着一家老小。
日子似流水般过得很快。转眼间,高福有了自己的四合院,他三个儿子,盖了三栋院子。大门,二门,小门。院子里有海棠树,杏树。有碾子,有磨,还有大井。从一无所有,一点一点,他都置办全了。院子里有牲口圈。也买了几晌地,家里也开始雇佣长工干活。真是兴盛的日子。平安中满满的幸福。
都知道高福是靠赶垛子起家的。人老实厚道,除了刘地主家,本村就是马家,和高福家这都是村子里的大户人家了。刘地主家,是多年的地主从来不剥削人。高福是贫穷起家,也从来不苛待下人。只能马家是靠耍钱起家。在村子里,人缘很差。都不愿意去给他出工。特别亏待工人。因此马家经常在农忙时雇不到合适的长工。于是他就把责任怪到高福家里。觉得是他对工人太好了,才造成的。
一天午饭过后,高福的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老大柱子就偷偷就出去了,马家孩子看见了就欺负柱子。把柱子打到在地。满脸开花。柱子哭着回来了。高福母亲问清原由,说是无缘无故,欺负柱子,老母亲气不过,就拉着大孙子去马家说理。马家本来就是个不讲理主。看见老太太进来。马家主人毫不示弱怎么就打你了,怎么样老太太气道没有王法,我要去报官。马家老太爷转身一脚就踢在了高福老母亲的胸口奶子上面。当场就给踢死了。那老太爷看着人没气了,赶紧找管家去县衙里打报告。因为他们的亲戚在县衙。这样他就不会吃官司。柱子见状赶紧回家喊来父亲。高福到时,母亲早已归西。他于是报了官。衙门口朝南开,要打官司拿钱来。官府来了像征性的验尸后,说心机猝死。让自己抬回家里自行处理。高福实在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当时形式所迫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把老母亲抬回家里。放到棺材里,抬到自己主屋东边的杏树下,丘起来。他变开始了打官司之路,他发誓,一定要给老母亲讨个说法,不能让母亲白白怨死。他要上诉。
把悲伤埋在心里,他又继续赶垛子。一边赶垛子,一边打听怎么上诉,他开始一关一关打通,时间久了,衙门里的人都混了个眼熟。终于在三年后,他打通所有地方衙门,告到最高府衙。府衙人亲自下来查询经过验尸。确定老太太非正常死亡。把那老太爷依法枪毙。给母亲讨回公道。
马家负责出殡的所有费用,要求马家儿女披麻戴孝。送老太太入土。出殡那天阵势强大,好多人称奇没有几个人能像高福这样坚持。在他起诉三年里,马家出面好多人解决。高福都不放弃。就是要血债血偿。当时庇护马家衙门人员一并受罚。高福相信人间自有正义在。
枪毙马老太爷那天,集市上满满的人,都像他扔石子表示不满。也是表示他们这么多年被欺压的泄愤。
马老太爷死后,马家逐渐衰落。儿孙们个个好赌,以前仗着自己有钱有势欺负人家。现在没人怕他们,有一次耍钱竟然把儿子输给了老徐家。土地逐渐输没。高福趁机买了不少。最后把儿子输给徐家后,全家连夜逃出这个村。这个村子从此再也没有姓马的。后来人们都传是我太爷把马家启出这个村。我太爷从此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