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安初逢
武德九年,春。
长安城东市的酒肆中,二十岁的池方远独坐一隅,面前摊着一卷《楚辞》,手边一壶浊酒已经见底。他是当朝兵部侍郎池彦之孙,虽出身名门,却对家族安排的仕途毫无兴趣,整日只知吟诗作赋,被父亲斥为不孝子。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池方远轻声吟诵,声音清朗如玉磬。
好一个'乐莫乐兮新相知'!邻桌突然传来赞叹声,兄台诵读《楚辞》,声情并茂,令人神往。
池方远抬头,见说话者是个与他年纪相仿的青衫书生,面容清瘦,眉目间却有一股不凡的气度。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左手小指上戴着一枚红玉戒指,在昏暗的酒肆中如一滴鲜血般夺目。
在下邱明,字子亮,陇西人士。书生拱手行礼,适才冒昧打扰,还望海涵。
池方远回礼:池方远,字子渊。邱兄也爱《楚辞》
屈子之志,千古同慨。邱明眼中闪着光,尤其《九歌》中'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何等气魄!
两人越谈越投机,从《楚辞》到《诗经》,从汉赋到当朝诗文,竟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知不觉,日已西斜。
今日得遇池兄,实乃三生有幸。邱明起身告辞,可惜在下寄居的客栈简陋,不然定邀池兄继续畅谈。
池方远豪爽地一挥手:何必去客栈寒舍虽不宽敞,倒也清静。邱兄若不嫌弃,不如搬来同住
邱明略显犹豫:这...恐怕不妥...
有何不妥池方远笑道,我独居西跨院,家中仆役不会多嘴。再说,你我切磋诗文,岂不快哉
见池方远诚意满满,邱明终于点头:既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就这样,陇西寒门子弟邱明搬进了池府西跨院。起初,池方远的父亲池彦对儿子带回来的穷书生颇为不满,但见邱明谈吐不凡,学识渊博,且写得一手好字,便也默许了。
西跨院的书房中,两个年轻人常常彻夜长谈。池方远欣赏邱明的才华横溢,邱明则敬佩池方远虽出身富贵却不骄不躁。一个月后,两人已结为异姓兄弟,池方远赠邱明一枚家传玉佩,邱明则回赠那枚红玉戒指。
这戒指是我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邱明将戒指戴在池方远手指上,传说红玉能辟邪护主,愿它保佑池兄平安顺遂。
池方远感动不已:邱兄,你我虽非同姓,却胜似亲兄弟。他日若有所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2
诗社结缘
那年端午,池方远带邱明参加曲江池畔的诗会。长安城的文人雅士齐聚一堂,吟诗作赋,好不热闹。
听说今日太子殿下也会微服前来。池方远低声告诉邱明,太子雅好诗文,若能得他赏识,前途无量。
邱明却摇头轻笑:诗文贵在抒发性情,若为功名而作,反倒失了真趣。
正说着,人群中一阵骚动。只见一位身着素袍的年轻男子在几名侍卫陪同下缓步而来。男子约莫二十五六岁,面容俊朗,气度不凡。
是太子建成!池方远激动地低语。
太子似乎听到了,朝他们这边看了一眼,目光在邱明身上停留片刻,随即移开。
诗会开始,众人轮流赋诗。轮到邱明时,他吟诵了一首自创的《红莲赋》:
淤泥不染自芳华,烈焰焚身更著花。
莫道此心随波转,根深蒂固在天涯。
诗罢,满座寂然,继而爆发出热烈掌声。太子建成更是亲自上前,举杯相敬:好一个'根深蒂固在天涯'!邱公子志存高远,令人钦佩。
邱明不卑不亢地回礼:殿下过奖,拙作不堪入耳。
太子对邱明青眼有加,邀他入座细谈。池方远作为邱明好友,也得以陪坐一旁。交谈中,太子流露出对邱明才华的欣赏,暗示若有意仕途,可荐他入东宫任职。
回府路上,池方远为邱明高兴不已:邱兄,得太子赏识,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邱明却神色复杂:池兄,我观太子虽雅好诗文,但眉宇间有郁结之气,恐非明主。
嘘!池方远连忙制止,此话不可乱说!
当晚,邱明在书房中取出那枚红玉戒指,对着烛光出神。池方远好奇询问,邱明才道出戒指的来历:
家母临终前告诉我,这戒指是一个叫'红莲会'的组织信物。此会成员皆是心怀天下之士,以红莲为记,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之意。
池方远惊讶不已:邱兄也是这会中之人
邱明摇头:母亲只留下戒指,未提其他。但我查阅古籍,发现'红莲会'可追溯至汉末,历代皆有志士加入,以诗文为掩护,行救国济民之事。
这...岂不是谋反池方远紧张地问。
非也。邱明解释,真正红莲会的宗旨是监督朝政,匡扶明君,非为一己之私。可惜后世多有冒名者,使其蒙上不白之冤。
池方远若有所思:难怪邱兄今日赋《红莲赋》,莫非...
只是巧合。邱明笑道,不过,我倒有个想法。何不组建一个'红莲诗社'邀志同道合者入社,以诗会友,不谈政事。
池方远拍案叫绝:妙哉!我可邀几位世家子弟入社,邱兄则招揽些寒门才子。如此,既不惹人注目,又能广交良友。
说干就干,不出半月,红莲诗社已有十余名成员,每月初一、十五在曲江池畔的凉亭聚会,吟诗作赋,畅谈古今。太子建成偶然得知,也时常微服参加,对诗社颇为赞赏。
诗社成员皆佩戴红莲标志,或为戒指,或为玉佩,或为衣上绣纹。邱明作为发起人之一,被尊为莲首,池方远则为莲辅,二人配合默契,将诗社经营得有声有色。
3
暗流涌动
武德九年六月,一场惊天巨变打破了长安的平静。
玄武门外,秦王李世民发动兵变,杀死兄长太子建成和弟弟齐王元吉,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登基为帝,改元贞观。
那日,池方远和邱明恰好出城访友,回城时发现城门紧闭,戒备森严。直到三日后,他们才得知事变详情。
秦王...不,现在该称皇上了。池方远在书房中来回踱步,邱兄,我们该怎么办诗社中不少人与太子交好,会不会...
邱明相对镇定:诗社只是吟诗作赋,不涉朝政。况且太子已死,新皇初立,正是需要彰显宽宏之时,应当不会牵连无辜。
然而,事情比他们想象的复杂。新朝初立,朝中暗流涌动。太宗李世民虽大赦天下,但对隐太子旧党却毫不手软,许多与太子交好的官员被贬黜流放。
七月,池方远的祖父池彦因曾与太子有往来,被贬为荆州司马。临行前,他将孙子叫到书房密谈:
方远,新皇登基,朝堂必将大洗牌。我池家虽受牵连,但你年轻有为,若能划清界限,仍有出头之日。
池方远不解:祖父是要我...
远离那个邱明!池彦压低声音,他虽才华横溢,但与太子走得太近,迟早惹祸上身。你是池家独苗,不可被他连累。
池方远心中挣扎,但最终还是点头应下。然而回到西跨院,看到邱明正专注地校勘诗社文集,他又不忍心开口疏远。
池兄,怎么了邱明察觉到他的异样。
池方远勉强一笑:无事,只是祖父远行在即,心中不舍。
邱明拍拍他的肩:池兄重情重义,令人敬佩。来,看看我为诗社新作的诗序。
就这样,池方远继续与邱明和诗社保持密切往来。贞观元年,太宗开科取士,邱明本欲应试,却被以与逆党交好为由取消了资格。池方远则因家族关系,得以进入刑部任职。
不公平!池方远愤愤不平,邱兄才华横溢,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剥夺机会!
邱明却淡然一笑:仕途非我所求。有诗书相伴,有知己相交,此生足矣。
data-fanqie-type=pay_tag>
池方远心中感动,更加坚定了与邱明的情谊。他利用职务之便,时常为诗社提供方便,甚至将刑部闲置的档案室借给诗社成员聚会。
然而,贞观二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
那日,池方远在整理案卷时,偶然发现一份密报:有人举报红莲诗社实为隐太子余党秘密结社,意图不轨。更令他震惊的是,密报后附有一份诗社成员名单,竟是他亲手整理的社友名录!
这...这怎么可能池方远双手发抖,名单我只给过邱兄...
他急忙翻看卷宗,发现举报者署名知情人,而批阅此案的正是刑部侍郎崔元综——一个以严酷著称的酷吏。
池方远知道事态严重,连夜赶回府中告知邱明。
有人要陷害诗社!他将密报内容简要说明,邱兄,我们必须立刻解散诗社,让大家暂避风头!
邱明沉思片刻,却摇头:不妥。若此时解散,反倒显得心虚。诗社纯为诗文交流,问心无愧,何惧调查
你不了解崔元综!池方远急道,此人专办谋逆大案,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正当两人争执不下时,邱明突然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池兄,有件事我本不想告诉你,但现在看来...
池方远接过信,只见上面写着几行字:
红莲重开日,旧主归来时。
三十六君子,共襄复辟举。
落款是一个红莲图案,与邱明戒指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这是...
三日前有人偷偷塞给我的。邱明神色凝重,我暗中调查,发现有人冒用'红莲会'之名,串联隐太子旧部,密谋在太宗祭天时发动政变。
池方远倒吸一口冷气:诗社被盯上,莫非与此有关
很可能。邱明点头,有人想利用诗社为掩护,行谋逆之事。更可怕的是,他们似乎已经渗透进了诗社。
是谁
不确定,但我怀疑是刘洎和杜正伦。邱明说出两个诗社成员的名字,他们最近行为诡秘,常与一些陌生人来往。
池方远陷入沉思。刘洎和杜正伦都是诗社核心成员,若他们真卷入谋逆,整个诗社都将被牵连。
必须立刻向朝廷举报!池方远决然道。
邱明却按住他的手:不可!无确凿证据,贸然举报只会打草惊蛇。我打算先搜集更多证据,然后通过可靠渠道上呈太宗。
太危险了!池方远反对,若被那些人发现...
所以此事只我一人知晓为好。邱明坚定地说,池兄刚入仕途,不宜卷入此事。明日我便搬出池府,以免连累你。
池方远心中一震。祖父的警告言犹在耳,但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好友涉险。
不行!你我兄弟,有难同当。我帮你一起调查!
邱明感动地握住他的手:池兄...好!我们小心行事,务必在阴谋实施前揭发它!
4
背叛与抉择
接下来的半个月,池方远和邱明秘密调查诗社中的可疑成员。他们发现刘洎和杜正伦确实频繁与一些神秘人物会面,而且诗社的集会记录被人偷偷抄录。
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杜正伦的住处发现了一份刺杀名单,上面列着太宗及其心腹大臣的名字,计划在下月祭天大典时动手。
证据确凿,必须立即举报!池方远紧张地说。
邱明却犹豫了:等等,我发现一个疑点。这份名单上的笔迹...似乎是模仿的。
什么意思
我见过杜正伦的字,与这略有不同。邱明仔细检查名单,而且,如此重要的密件,怎会随意放在书房像是故意让人发现...
池方远心头一震:你是说...有人设局
很可能。邱明点头,我怀疑真正的幕后黑手另有其人,刘、杜二人或许只是棋子。
两人决定继续暗中观察,不急于举报。然而,三天后,池方远被刑部侍郎崔元综单独召见。
池录事,听说你与那个邱明交情匪浅崔元综眯着眼问。
池方远心头一紧,但表面镇定:回大人,下官与邱明确有诗文往来,但纯属私交。
是吗崔元综冷笑,取出一份文书,看看这个。
池方远接过一看,竟是邱明的日记抄本!上面详细记录了他们发现谋反证据的经过,甚至提到池方远也参与调查。
这...这是伪造的!池方远矢口否认,邱兄从不写日记!
不重要。崔元综摆摆手,重要的是,皇上已经知道'红莲诗社'涉嫌谋逆。你是想作为同谋被处决,还是戴罪立功
池方远如坠冰窟:大人此话何意
崔元综直截了当:举报邱明和诗社成员,你可保全性命,甚至升官晋爵。否则...他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诗社清白,邱明更是忠义之士!池方远激动地辩护,真正谋逆者另有其人!
证据呢崔元综反问。
池方远语塞。他们确实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诗社清白,反而那些栽赃的证据看起来更真实。
给你三天考虑。崔元综最后说,要么成为功臣,要么变成逆贼。池录事,好自为之。
池方远魂不守舍地回到池府,发现邱明正在书房焦急等待。
池兄!出大事了!邱明脸色苍白,白大夫刚刚告诉我,崔元综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他假借查办逆党之名,实则铲除异己,连太宗的亲信都上了他的黑名单!
白大夫那个太医池方远疑惑地问。
白大夫是真正的红莲会成员。邱明解释,他暗中调查多时,发现崔元综与隐太子旧部勾结,策划了这一切。那些所谓的'证据'都是伪造的!
池方远脑中一片混乱。崔元综要他举报诗社,而邱明却说崔元综才是真凶...他该相信谁
白大夫有证据吗
有,但需要时间整理。邱明急切地说,我们必须立刻通知诗社成员隐蔽,然后...
然后怎样池方远追问。
向太宗直接举报!邱明坚定地说,白大夫认识一位太监总管,可以通过他将证据呈递御前。
池方远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好,我帮你。
当晚,池方远辗转难眠。一边是挚友和正义,一边是性命和前程。崔元综心狠手辣,若拒绝合作,自己和家人恐遭不测。但若背叛邱明和诗社,良心何安
天亮时分,他做出了决定。
5
红莲血案
贞观二年四月初三,大唐刑部发出通缉令,缉拿红莲诗社三十八名成员,罪名是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通缉令由刑部新任录事池方远亲自拟定,上面详细列出了每位成员的罪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犯邱明,被指控假托诗文,密谋复辟,意图刺杀太宗。
抓捕行动持续了三天。诗社成员大多毫无防备,在各自的住处被捕。只有少数几人逃脱,其中包括太医白大夫。
邱明是在曲江池畔的凉亭中被捕的。那日清晨,他按约定前来与池方远碰面,准备一起去见白大夫取证据。等待他的却是全副武装的衙役。
池兄...为什么被押上囚车时,邱明看到了站在崔元综身旁的池方远,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池方远别过脸,不敢与他对视。耳边回响着崔元综的承诺:办成此案,升你为刑部主事。
审讯在刑部大牢秘密进行。崔元综亲自坐镇,用尽各种酷刑逼供。有人不堪折磨,屈打成招;有人坚贞不屈,至死不言。
邱明属于后者。无论遭受怎样的酷刑,他都拒绝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更不肯牵连无辜。
邱明,何必硬撑崔元综在最后一次审讯时说,你的好友池方远已经作证,亲眼见你书写反诗,策划刺杀。
邱明遍体鳞伤,却依然昂首:崔元综,你构陷忠良,必遭天谴!池方远...他只是一时糊涂...
一时糊涂崔元综狞笑,他可精明着呢。知道为什么选你当替罪羊吗因为你无亲无故,死了也没人在意。哦,对了,听说你有个妹妹
邱明猛地挣扎起来,铁链哗啦作响:不许动我妹妹!
晚了。崔元综冷笑,已经派人去陇西了。十岁的小姑娘,流放岭南应该挺不过去吧
邱明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怒吼,向崔元综扑去,却被衙役死死按住。
四月十五,判决下达:红莲诗社三十八名成员全部处斩,家眷流放岭南。唯有池方远因揭发有功,不仅免罪,还升任刑部主事。
行刑那日,长安城阴云密布。三十八名文人被押赴刑场,沿途百姓默默观望,不少人暗自垂泪。这些平日里吟诗作赋的书生,此刻披头散发,衣衫褴褛,却大多挺直腰杆,不失气节。
邱明走在最前面,脖颈上挂着逆首的木牌。经过围观人群时,他突然看到了池方远——后者穿着崭新的官服,站在监斩官身侧。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池方远迅速低头,而邱明...竟然笑了。那笑容中没有怨恨,只有深深的悲哀和一丝难以理解的解脱。
池兄...邱明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呢喃,愿你...平安...
刀光闪过,三十八颗人头落地。据说那日的血染红了整片刑场,三日不散。有人传言,行刑后的深夜,刑场上开出了朵朵红莲,妖艳异常,见者无不胆寒。
池方远没有去看那些红莲。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着邱明留下的那枚红玉戒指,喝得烂醉如泥。
为什么...为什么...他反复呢喃,不知是在问谁。
门外,新上任的刑部侍郎崔元综满意地看着这一幕,转身离去。他的计划很成功——除掉了一批潜在威胁,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还顺便打击了太宗的声望。至于那些冤魂...谁在乎呢
6
余波难平
红莲案后,池方远如同变了一个人。他勤勉公务,屡破大案,官位节节高升,五年后便接替崔元综成为刑部侍郎。然而私下里,他却越发沉默寡言,常常独自饮酒到天明。
贞观七年,太医白大夫在岭南被捕,押回长安受审。池方远主动请缨主审此案,却在密室里与白大夫长谈了一整夜。
次日,白大夫在狱中自尽,留下一封认罪书,承认策划红莲案谋反。奇怪的是,认罪书中只字未提崔元综,反而将一切罪责揽在自己身上。
同一年,崔元综暴毙家中,死因成谜。有人说是仇杀,有人说是天谴,更有传言称他死前看到了满室红莲绽放,活活吓死。
池方远参加了崔元综的葬礼,面无表情地听着众人对死者的赞誉。当夜,他在邱明旧居的废墟前烧了一叠诗稿,火光中隐约有泪光闪动。
贞观十二年,池方远升任宰相,位极人臣。同年,他迎娶了名门闺秀柳氏为妻,次年生下一子,取名池宇。
池宇满月那日,一位不速之客造访池府——是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自称从岭南而来,带来一份故人之礼。
池方远在书房单独接见老道。老道一言不发,只递上一封泛黄的信笺,便转身离去。
信是邱明写的,日期是行刑前夜:
子渊兄: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人世。不必自责,我知你身不由己。
红莲出淤泥而不染,此心光明,死而无憾。唯舍妹年幼,流放岭南,生死未卜。若他日有缘,望兄照拂一二。
诗社诸君皆含冤而死,怨气难消。二十年后,红莲或将重开,血债终须血偿。
珍重。
子亮绝笔
池方远将信紧紧攥在手中,良久不语。窗外,一阵风吹过,庭院中的莲花轻轻摇曳,宛如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