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学们,把课本翻到《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这一章。"
历史老师名叫薛晴。
敲了敲黑板"通学们,今天咱们不按课本顺序,而是用一条线把历朝历代串起来——看看每个王朝怎么兴起,又怎么衰落。"
教室里,张昊趴在桌上打瞌睡,陈书则强打精神,翻开笔记本。她昨晚又梦到一群古人在她耳边争论,现在脑子还有点懵。
薛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从夏商周一路延伸到明清。
---
秦朝·咸阳宫
嬴政盯着天幕上的时间轴,目光停在"秦朝(前221-前206)"这一栏,脸色骤变。
"十五年?朕的大秦……只有十五年?!"
李斯冷汗涔涔:"陛下,此必妖言惑众!"
蒙恬握紧剑柄:"末将请诛此妖女!"
嬴政却抬手制止,冷冷道:"不,朕倒要看看——大秦因何而亡!"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安史之乱(755-763)"的标注,眉头紧锁。
"安禄山?史思明?此二人是谁?"
房玄龄低声道:"陛下,此恐为后世之乱,当早让防范。"
魏征上前一步:"女师既示此劫,必是天意警示!"
李世民沉思片刻,突然冷笑:"好,朕倒要看看,这'安史之乱',能否撼动朕的江山!"
明朝·崇祯年间
崇祯帝死死盯着"明朝(1368-1644)"后面的终结年份,手指掐进掌心。
"还有……二十年?"
孙传庭(明末名将)单膝跪地:"陛下!臣愿死战,绝不让我大明亡于流寇!"
周延儒(内阁首辅)却颤声道:"天意如此,恐难违逆啊……"
崇祯猛地拍案:"闭嘴!朕不信天,只信人谋!"
---
薛老师指着时间轴上的"三国鼎立",笑道:"谁能告诉我,为什么魏蜀吴三分天下,最后却是晋朝统一?"
陈书举手:"因为司马家族篡权,而且蜀吴内耗太严重。"
"对!"薛老师点头,"所以啊,内部稳定比外部扩张更重要。"
她的话音刚落——
---
蜀汉·成都
诸葛亮摇着羽扇,看着天幕上的评价,苦笑:"原来后世如此看我……"
姜维愤然道:"丞相!若早知晋将篡魏,我们是否该联吴伐魏?"
诸葛亮长叹:"天道茫茫,岂能尽知?但尽人事,听天命耳。"
北宋·汴京
王安石盯着"王安石变法(1069-1085)"的标注,眉头紧锁。
司马光冷笑:"王介甫,看来后世亦知你变法误国!"
王安石却突然笑了:"君实(司马光字),你怎知这'误国'二字,不是后人偏见?"
南宋·临安
岳飞看着"靖康之耻(1127)"和"南宋偏安"的字样,虎目含泪。
"陛下!您看到了吗?若不北伐,我大宋终将……"
秦桧在一旁阴恻恻道:"岳将军,天意难违啊。"
岳飞猛地拔剑:"奸贼!若非你蛊惑圣上,我早已直捣黄龙!"
---
陈书听着课,突然觉得耳朵嗡嗡作响,仿佛有无数声音在脑海里争吵——
-
嬴政的怒吼:"朕绝不重蹈覆辙!"
-
李世民的冷笑:"安史之乱?朕必防患未然!"
-
崇祯的绝望:"大明……只剩二十年?"
她捂住耳朵,而在合上的笔记本中正浮现出密密麻麻的批注:
"姑娘,秦亡之因究竟为何?——李斯"
"岳飞若不被召回,宋能否复兴?——韩世忠"
"速告知朕,如何避免安史之乱!——唐玄宗”---
薛老师合上课本,总结道:"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比如,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不是因为外敌,而是内部的腐败和分裂。"
她刚说完,下课铃响起。
陈书长舒一口气,瘫在座位上。她完全不知道——
-
嬴政已经开始彻查六国余孽;
-
崇祯下旨诛杀所有可疑的"流寇内应”
-
唐朝边防重组:李世民增设节度使监察制度
-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朝堂上大打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