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那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藏着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地方——桃源屯。屯子不大,被连绵起伏的山峦温柔环抱,像是躺在大地母亲臂弯里的婴孩。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如银色丝带般蜿蜒而过,河水潺潺,时而欢快地打着旋儿,时而轻缓地流淌。河边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林,春日繁花似锦,夏日浓荫蔽日,秋日红叶似火,冬日玉树琼枝,四季如画的景色,让每个途经此地的人都忍不住赞叹。
屯子里住着百十来户人家,青砖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袅袅炊烟在清晨与傍晚时分升起,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这里的邻里乡亲相处得极为和睦,东家的酸菜缸满了会分给西家,西家杀了年猪也忘不了喊上东家尝鲜;老少爷们更是合群,农忙时互相帮衬,闲暇时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喝烈酒,日子虽简单,却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快乐。
屯口那棵需两人合抱的老榆树,是桃源屯的活历史。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屯里人的成长,树皮上的纹路里仿佛刻满了岁月的故事。六十八岁的赵老汉,是土生土长的桃源屯人,也是这棵老榆树的常客。他身子骨硬朗,背不驼、眼不花,精神矍铄。赵老汉为人热情似火,古道热肠,谁家孩子生病了,他会连夜帮忙请大夫;哪家闹矛盾了,他也主动上门调解。在屯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亲切地喊他赵叔。每天午后,只要天气晴好,赵叔就会摇着那把磨得发亮的大蒲扇,慢悠悠地晃到屯口的老榆树下,和老伙计们谈天说地,讲着那些永远也说不完的屯里事儿。
这天晌午,日头毒辣辣地悬在头顶,晒得大地直冒热气。赵叔像往常一样,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粗布衫,摇着蒲扇来到老榆树下。刚在石凳上坐下,就听见一阵突突突的摩托声由远及近。抬头望去,只见刘二柱骑着那辆破摩托,风风火火地驶来,车把上还挂着个被太阳晒得蔫头耷脑的菜篮子。
刘二柱人未到声先至:赵叔,您可在这儿呢!我刚从镇上回来,有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猛地刹住车,一屁股坐在赵叔身边,额头上的汗珠噼里啪啦往下掉,也顾不上擦,眼睛亮晶晶地说,听说今年的黄豆价格又涨啦!
赵叔一听,原本眯着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蒲扇也停了下来,真的这可真是老天爷开眼!咱屯里今年种黄豆的人家可不少,这下能多卖点钱,过个肥年喽!
正说着,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传来,王大强迈着大步走了过来。他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身上穿着沾满泥土的粗布衣裳,手里还握着一把锄头。王大强是个实诚的庄稼汉,干起活来不惜力气,就是性子有点急。他疑惑地瞅着刘二柱,瓮声瓮气地问:二柱,你这消息准不准啊可别空欢喜一场,到时候大伙儿白高兴。
刘二柱胸脯一挺,拍着胸脯保证:强哥,我还能骗您不成我可是在镇上粮站,亲眼瞧见站长在那儿核算价格,千真万确!这消息,比金子还真!
三个人正聊得热火朝天,一阵轻柔的脚步声传来。孙寡妇挎着个装满青菜的菜篮子,从旁边路过。她约莫四十岁出头,面容清秀,只是常年的操劳让眼角爬上了细细的皱纹。孙寡妇早年没了男人,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一双儿女,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她是个要强的女人,家里被她收拾得一尘不染,两个孩子也被她教育得懂事听话,屯里人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
赵叔,二柱,大强,你们在唠啥呢孙寡妇停下脚步,笑着打招呼,鬓角的碎发被汗水浸湿,贴在脸颊上。
赵叔连忙招手让她过来,热情地说:他婶儿,快过来坐会儿!二柱刚从镇上回来,说今年黄豆价格涨了,你家不是也种了好几亩吗这下可算是盼到好时候了,多卖点钱,给孩子添几件新衣裳,再买点学习用品。
孙寡妇一听,脸上顿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笑容像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温暖又灿烂。那可太好了,我家小崽子马上要上初中,正愁着学费呢。这下好了,老天爷保佑,总算是有盼头了。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还夹杂着推搡的动静。几个人抬头望去,只见村里的李二赖正和张老倔吵得面红耳赤,周围围了一圈看热闹的人,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这俩家伙又咋了刘二柱好奇心一下子被勾了起来,他一骨碌从石凳上站起来,撒开腿就往那边跑。赵叔和王大强对视一眼,也赶紧跟了过去,孙寡妇犹豫了一下,把菜篮子往臂弯里一挎,也快步跟在后面。
挤过人群,眼前的景象让人咋舌。李二赖脖子上青筋暴起,脸红得像煮熟的虾,双手叉腰,一副蛮不讲理的模样;张老倔则气得浑身发抖,花白的胡子一翘一翘的,手里还拿着半截折断的树枝。地上,张老倔家的菜地一片狼藉,嫩绿的菜叶被啃得七零八落,清晰可见羊蹄踩过的痕迹。
你这李二赖,咋这么不讲理呢这羊就是你家的,我亲眼看见的!张老倔声音都变了调,举起手里的树枝,指着李二赖的鼻子骂道,我这菜地,我天天浇水施肥,眼瞅着就能收成了,全让你家的羊给糟蹋了!
李二赖却耍起了无赖,脖子一梗,大声嚷道:你别血口喷人啊!我家羊一直在圈里好好待着,咋会跑你家菜地去你这是想讹人吧!
两人越吵越凶,周围的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劝着,可谁也劝不住。李二赖猛地往前一冲,张老倔也毫不示弱地迎上去,眼瞅着就要动手。
赵叔一看这架势,赶紧一个箭步冲上前,伸出结实的双臂,像一堵墙似的挡在两人中间,用力把他们拉开:都别吵了,乡里乡亲的,为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多不值当!有话好好说,啊!
data-fanqie-type=pay_tag>
刘二柱也在一旁帮腔,他眼珠子一转,大声说:就是,二赖哥,你家羊干的好事,你就认了呗!给张大爷赔点钱,把菜钱补上,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大家都是一个屯儿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李二赖还想狡辩,可他一抬头,看见周围的乡亲们都皱着眉头,一脸不满地看着他,再看看张老倔气得煞白的脸,心里也有点发虚。他嘟囔了几句,极不情愿地从兜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钞票,一把塞给张老倔:行吧,算我倒霉,赔就赔!
事情解决了,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赵叔看着李二赖和张老倔渐行渐远的背影,重重地叹了口气,这俩家伙,平时都挺好的,咋一遇到事儿就上火呢咱屯里人,就该互相体谅,和和气气的,多好。
回到老榆树下,几个人又接着唠嗑。王大强蹲在地上,用树枝在土里划拉着,突然想起一件事,抬头问道:赵叔,你还记得前几年咱屯子闹旱灾的事儿不那时候,可真是难熬啊。
赵叔点了点头,脸上露出回忆的神情,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他轻轻抚摸着老榆树粗糙的树皮,缓缓说道:咋不记得那时候,老天爷像是把水龙头关紧了,连续几个月没下一滴雨。地里的庄稼,叶子都卷成了麻绳,眼看着就要枯死了。大家伙儿急得嘴上都起了燎泡,四处找水抗旱。
刘二柱也来了兴致,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兴奋地说:对,我记得可清楚了!当时村里组织大家去河里挑水,那场面,老壮观了!不管男女老少,都拿着水桶、扁担,排成一条长队,从河边一直排到地里。一桶一桶地往地里浇,肩膀都磨破了皮,也没一个人喊累、偷懒。
孙寡妇在一旁听着,眼眶微微发红,轻声说:是啊,要不是大家团结一心,那年的庄稼可就全完了。我家孩子小,干不了重活,我就每天给大伙儿烧水、做饭,看着大家累得直不起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咱屯里人,就是有股子拧成一股绳的劲儿,啥困难都能扛过去。
正说着,村里那台老旧的大喇叭刺啦刺啦地响了起来,紧接着传来村长那熟悉的大嗓门:乡亲们注意啦,明天上午八点,都到村部大院集合,开个大会,讨论修建灌溉水渠的事儿。这事儿关系到咱屯子以后的收成,都别迟到啊!
赵叔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猛地一拍大腿,高兴地说:这可是个好事啊!有了水渠,把河水引到地里,以后就不怕干旱了,庄稼也能年年丰收!
第二天一大早,村部大院里就聚满了人。男人们叼着旱烟袋,女人们怀里抱着孩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村长站在一张临时搭起的木桌上,手里拿着个铁皮喇叭,扯着嗓子把修建水渠的计划详细地跟大家说了一遍。原来,这几年天气反常,雨水忽多忽少,为了保证庄稼的收成,村里打算修一条长长的水渠,把河水引到每一块农田。
村长,这修水渠可是个大工程,得花不少钱吧人群中有人大声问道。
村长点了点头,神色严肃地说:是得花些钱,不过政府会给一部分补贴,剩下的就靠咱们自己凑了。我算了算,一家大概要出个几百块。这钱,咱们咬咬牙,一定得凑齐!这水渠,是咱屯子的命根子!
听到要凑钱,台下顿时议论纷纷。有的人家经济条件好,当场就站出来表示愿意多出点;可有的人家比较困难,家里的钱都得掰成两半花,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赵叔站了起来,他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大声说:乡亲们,这水渠关系到咱屯里以后的收成,是大事中的大事!有钱的多出点,没钱的少出点,实在困难的,大家一起帮衬帮衬。咱们都是一个屯里的,吃着一个井里的水,住着相邻的房,就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家先出一千块,算是表个态!
赵叔的话像一把火,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不管出多少钱,都会全力支持修水渠的事儿。孙寡妇咬了咬牙,大声说:我家虽然没啥钱,但也出三百!为了咱屯子的将来,值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桃源屯都沸腾了。天还没亮,工地上就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男人们扛着锄头、铁锹,喊着号子,干劲十足地挖渠;女人们则在家烧火做饭,把香喷喷的饭菜送到工地。赵叔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帮忙指挥、协调;刘二柱脑子活,一会儿帮忙测量,一会儿出谋划策;王大强更是卖力,总是抢着干最重最累的活儿。
然而,挖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挖到村西头的山坡下时,遇到了一处坚硬的岩石层。锄头下去,只留下一道白印,铁锹也撬不动分毫。大家围在一起,愁眉苦脸,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刘二柱围着岩石转了几圈,突然眼睛一亮,他一拍脑袋说:有了!咱找铁匠铺的老孙头,打造一些尖头的钢钎,再弄个大铁锤,说不定能把这岩石撬开!
说干就干,刘二柱骑着摩托,风风火火地跑到镇上,请来老孙头。在老孙头的指导下,大家打造出了特制的工具。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把坚硬的岩石挖开了,工地上响起了一阵欢呼。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条蜿蜒数十里的水渠终于修好了。当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哗啦啦地流进干涸的农田时,屯里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王大强蹲在水渠边,用手捧起清凉的河水,一饮而尽,大声喊道:这下大胜,以后再也不怕干旱了!咱屯子,有希望了!
赵叔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的泪水。他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看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感慨地说:是啊,这都是大家伙儿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屯里人团结一心,就没有啥困难能难倒咱们!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就到了秋收的季节。金黄的玉米地一眼望不到边,饱满的玉米棒子沉甸甸地挂在秸秆上;成片的黄豆地里,豆荚鼓鼓的,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屯里人起早贪黑地收割着庄稼,打谷场上堆满了金灿灿的粮食,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收完庄稼,屯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大家都知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还会发生许多许多的事。就像赵叔常说的:咱们屯里的事儿,就像这地里的庄稼,一茬接着一茬,永远也说不完。
又是一个悠闲的午后,阳光透过老榆树的枝叶,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赵叔像往常一样,摇着蒲扇,坐在老榆树下。这时,一个背着大背包、脖子上挂着相机的年轻小伙子,脚步轻快地路过屯口。小伙子名叫林宇,是个摄影师,他被桃源屯的美丽景色吸引,打算在这里停留几天,拍些照片。
林宇看到赵叔,眼睛一亮,连忙走上前去,礼貌地打招呼:大爷,您好!我是来这儿旅游的,想问问这附近有啥好玩的地方吗我看您在这儿坐着,肯定对这儿特别熟。
赵叔热情地笑了笑,指了指身边的石凳,说:小伙子,你可算来对地方了!快坐,快坐!咱这屯子,有山有水有树林,好玩的地方可多了去了。要不,我给你讲讲
林宇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兴奋地说:那太好了,大爷!您快给我讲讲吧,我最喜欢听这些故事了!
于是,赵叔就把桃源屯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细细地讲给林宇听。从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到夏天河里嬉戏摸鱼;从秋天漫山飘香的野果,到冬天热闹非凡的冰上游戏;从邻里乡亲互相帮助的暖心小事,到大家一起抗旱修渠的感人经历。林宇听得入了迷,眼睛里满是向往。
大爷,你们屯里的人可真热情,生活也太有意思了!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林宇感慨地说。
赵叔笑着说:小伙子,这就是咱屯里的生活。虽然比不上城里的繁华,可咱这儿有咱的乐子。邻里乡亲互相帮助,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欢迎你常来,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
在桃源屯的这几天,林宇背着相机,走遍了屯里的角角落落。他拍下了清晨薄雾笼罩的山峦,拍下了夕阳下波光粼粼的小河,拍下了乡亲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拍下了孩子们在村口嬉戏的笑脸。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都记录着桃源屯的美好与温暖。
临走的时候,林宇紧紧握住赵叔的手,动情地说:大爷,我回去以后,一定要把桃源屯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他们也知道,在这世上,还有这么一个美好的地方。这里的一切,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赵叔笑着点了点头,拍了拍林宇的肩膀,好啊,小伙子,欢迎你以后常来!咱们屯里,永远都有你的一碗热乎饭!
望着林宇远去的背影,赵叔知道,桃源屯的故事,又要被带到更远的地方去了。而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黑土地上,新的故事,也将如春天的种子,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林宇离开后的日子里,赵叔依旧每天摇着蒲扇,坐在老榆树下,和老伙计们唠着家常。只是偶尔望着村头的方向,会想起那个背着相机、眼里满是好奇的年轻人。他不知道林宇有没有把桃源屯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否会对这个小屯子产生兴趣。但他相信,只要屯里的人还在,土地还在,故事就永远不会中断。
没过多久,村里突然来了几辆小轿车,打破了桃源屯的宁静。领头的正是林宇,他带着几个扛着摄像机的年轻人,满脸兴奋地向赵叔介绍:大爷,这是我同事,我们电视台想做一期关于美丽乡村的节目,我第一个就想到了咱桃源屯!
赵叔又惊又喜,急忙召集屯里人帮忙收拾。女人们把家里的窗花擦得锃亮,男人们把院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孩子们则好奇地围着摄像机转来转去。接下来的几天,摄像机镜头记录下了桃源屯的方方面面:清晨,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田间,农民们辛勤劳作,汗水滴落在肥沃的土地上;夜晚,老人们围坐在院子里,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则在一旁听得入神。
节目播出后,桃源屯一下子火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想亲眼看看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屯里人热情地接待着每一位客人,有的把自家改造成民宿,有的卖起了特色农产品。孙寡妇的农家小院成了最受欢迎的地方,她做的贴饼子、炖菜,让游客们赞不绝口,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不少,孩子们的学费再也不用愁了。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村里的垃圾渐渐多了起来,小河里也漂浮着一些塑料袋。赵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又一次站了出来,召集屯里人开会:乡亲们,咱屯子能有今天的热闹,是好事。但要是把环境破坏了,以后可就没得玩了。咱得想个办法,保护好咱的家。
大家纷纷响应。刘二柱脑子灵活,提议成立环保队,轮流打扫村里的卫生;王大强主动承担起了监督的任务,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就上去劝说;就连村里的孩子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在河边立起了保护环境的木牌。在大家的努力下,桃源屯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整洁美丽。
这一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屯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几个农业专家。原来,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桃源屯后,对这里的土地和气候产生了兴趣。经过考察,他们发现桃源屯非常适合种植有机蔬菜。在专家的指导下,屯里人开始尝试新的种植方式。赵叔带头成立了合作社,把大家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第二年春天,桃源屯的土地上种满了各种有机蔬菜。为了打开销路,林宇又一次带着团队来到屯里,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人了解到桃源屯的绿色农产品。一时间,订单如雪花般飞来,屯里人笑得合不拢嘴。
日子越过越红火,桃源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村里修起了宽阔的水泥路,安上了明亮的路灯;学校翻新了,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屯口的老榆树依然枝繁叶茂,老人们还是喜欢在树下唠嗑;邻里之间依然互帮互助,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几年后的一个秋天,赵叔坐在老榆树下,看着远处忙碌的人群和装满蔬菜的货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时,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从他身边跑过,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学校里的趣事。其中一个小女孩跑到赵叔跟前,甜甜地问:赵爷爷,您说我们屯子以后还会有什么故事呀
赵叔笑着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望向远方:傻孩子,咱屯里的故事啊,就像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清。只要你们好好长大,以后的故事,比爷爷讲的还要精彩!
夕阳的余晖洒在桃源屯的土地上,给这个充满故事的小村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新的故事,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悄然孕育,等待着被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