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我在大明当暴君 > 第8章  专精于国家大事
“哈哈,胡相啊,朕想问问你,晋王殿下今年多大年纪?”
朱元璋依然神情冷淡地坐在龙椅上,没有说话,也许时机尚未成熟,于是由朱标率先看着胡惟庸,笑着问道。
“才十九岁。”
胡惟庸略作思考,便朝着朱标躬身回答。
“那么朕再问你,秦王是不是已经封藩?燕王是不是已经封藩?除了晋王之外,还有别的亲王封藩吗?”
朱标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寒意,随即又转向胡惟庸,说道:
“除了晋王殿下,再没有别的亲王封藩。”
胡惟庸想也没想,便向朱标躬身道:“不过太子殿下,即便其他亲王还未封藩,晋王殿下自洪武六年就已前往太原掌兵,绝不能再召回京城。”
“哈哈,为何不行?”
“朕的弟弟虽年少却聪慧过人,且渴望征战沙场,为国守边,经过商议后,陛下才同意让晋王去太原掌兵。”
“如今,草原已平,扩廓帖木儿含恨而终,晋王殿下功勋卓著,为何不能回京辅佐国家?”
然而,朱标依旧目光平静,更带着几分深沉,看向胡惟庸说:“而且,朕也不愿晋王留在太原受苦,想让他在京师待几年,难道胡相有异议?”
此话一出,别说胡惟庸了,看看大殿里的众位大臣,还有谁敢站出来唱反调?
毕竟,你要是再继续反对下去,那就是离间皇家骨肉之情。而且,满朝文武谁不知道朱标与朱棡以及秦王朱樉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呢?
此刻,朱元璋缓缓睁开双眼,目光如剑般扫过大殿中的众臣。他的话语虽轻,却蕴含着不容忽视的威压,悠然问道:“还有不同意见吗?”
这一问犹如平湖投石,激起层层波澜,使得整个大殿的氛围愈加沉重。
因为众人清楚,这位天子已显怒意。
而这也是一种警告——再有异议,便是自寻死路!
“臣等不敢异议,陛下睿智!太子殿下贤明!”
群臣暗自叹息,随即齐齐俯身应和。
------------
“胡惟庸手段了得,一句话便能让群臣随声附和,真乃强势之举。”
退朝之后,朱棡与朱标随朱元璋乘车前往御书房。途中,朱棡侧目望向朱标,唇间挂起一抹玩味的笑容,低声说道。
此话虽轻,其中的嘲讽之意却清晰可闻。
“老三,莫要插手胡惟庸的事,让他留给我处置。”
朱棡声音不大,但车厢狭小,朱元璋如何听不到?他抬起头看着朱棡道。
“想要控制一个人,必先让他失去理智。”朱标亦是含笑回应。
待胡惟庸自认为权势可与皇帝分庭抗礼之时,便是其家族覆灭之日。
“老家伙,胡惟庸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可你至今未动他,看来有所图谋。”
朱棡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转向朱元璋笑道。
“那你来猜猜,我到底想做什么?”
朱元璋依旧笑着注视着朱棡。
朱棡自幼聪慧,看事通透,这让朱元璋颇为好奇,他是否能猜出自己打算对中书省制度动手。
“以满朝大臣的态度来看,胡惟庸结党营私,已是铁证,但你仍未对胡惟庸下手。”
“老头,依我看来,您是不是打算针对中书省,甚至要废掉它?”朱棡带着几分戏谑问道。
朱元璋脸上笑意不变,“你小子倒是明白。”
还需要问吗?
历史早就说得清清楚楚,朱元璋的目标就是丞相。
“果然是我的儿子。没错,我确实有这个想法。”
朱元璋满意地笑了起来,“延续千年的中书省,尤其是那左、右丞相,几乎能掌控全国政务,连皇帝的决策都可以绕过。这对渴望独揽大权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威胁。”
“自古以来,丞相权力太大,容易滋生权臣,这对皇权也是种挑战。”
“所以废除相权,能够强化皇帝的绝对权力,确保再也没有人能牵制皇帝。”
朱棡略作沉思,才看向朱元璋说道:“老头,我说得对吧?”
“没错,正是如此。”
“天下只有一位朱元璋,只要我在,丞相掀不起什么波澜。可后世呢?”
朱元璋没有否认,只是点了点头。
“儿臣可以做到。”朱标眸光微亮,恭敬地拱手说道。
“我知道你,我也信任你。但你之后呢?”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相权膨胀,皇权该如何应对?”
“所以必须废除这个隐患,才能保障我大明江山的长久稳固,让子孙后代免受相权的束缚。”
“从今以后,朝廷的核心权力将全部归于皇帝,不会再出现权臣专权、皇帝被架空的情况。”
朱元璋拍拍朱标的肩,眼中满是欣慰,“打铁还需自身硬,即便没有相权的阻碍,后世子孙若不够优秀,同样会生出权臣。这就是天命啊。”
朱棡斜睨了朱元璋一眼,仿佛一桶冰水当头泼下:“废除丞相之位,意味着皇帝要天天处理繁杂事务,毫无助力。难道你想让后代子孙都如你这般勤勉?”
稍作停顿,他目光扫向朱元璋和朱标:“即便你和大哥能撑住,下一代却未必如此。到那时,皇帝为了图个清闲,又不愿违背你的规矩,会怎么做,你觉得呢?”
朱元璋脸色骤沉,眉目间暗涌翻腾,刚要开口反驳。
“不如设立与丞相同等地位的机构,或者将权力分散给六部,让他们自行裁决,这样皇帝也能远离琐事。”
朱标先是一怔,随后望着朱棡缓缓说道:“但这依然可能滋生权臣专权,或六部势力膨胀。谁能确保未来的明朝皇帝个个都是贤明之君?”
“正是如此。”朱棡颔首附和。
朱元璋听着父子俩的对话,也陷入短暂的沉默。尽管心中不悦,却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有理——谁能担保未来皇帝不会变成昏庸之辈呢?
历史上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纵使朱元璋心有不甘,也无力回天。责怪朱棡和朱标更不可能,毕竟他们是自己的儿子,皇族血脉,为家族长远考虑,又有何错?
“那是不是不该废止中书省?只能削减其职权?”
许久之后,朱元璋抬起头,语气仍带着几分不甘,“或者咱们制定皇明祖训,让后世皇帝务必勤政,绝不能分散皇权?”
确实难以释怀,朱元璋筹备多年的废相计划看似滴水不漏,没想到漏洞百出。
“您是不是老糊涂了?”
“您在位时自然可以独断专行,但怎能保证后世皇帝会恪守祖训?”
“别开玩笑了,登基为帝,掌控天下,岂会被什么祖训束缚?”
“哪怕后来的帝王认为你制定的规矩不合时宜,即便是你这位开国之君所立下的皇明祖训,他们照样能够置若罔闻。”
“你或许会指责他们是不孝,可朝廷里的官吏绝不会说皇帝不孝,反而还会称赞那些废止祖训中陈规陋习的帝王,称其英明。”
“为何如此?”
“因为,权力。”
“没有任何力量能抗拒权力的诱惑,即便是一直以来的祖训,只要有一位皇帝率先挑战,这些臣子就会毫不犹豫地响应,你相信吗?”
朱棡斜视着朱元璋,语气里带着几分轻蔑:“而且你莫要忘记,在地方上,区区一个县令便被百姓称作‘县太爷’,他在当地所掌握的权势有多大!若是你的祖训被人违背,那岂不是能获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谁又能不动心呢?”
“确实如此。”
朱标也点头附和,他也认为很多事情不应一味拘泥于那些遥不可及的祖训。
“唉,那该怎么办才好?”
听罢此言,朱元璋脸上的忧虑愈发明显,此刻的他已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洪武皇帝,更像是一个被诸多烦扰缠身的普通人。
的确,朱棡说得没错,祖训终究不过是先辈留下的训诫罢了。遵循祖训是对祖先的敬重,但若违背,朝臣们也不会多说什么。
在巨大的权力面前,祖训不过是一纸空文,那些臣子在意的只有自己的权力是否能够扩大。
如今这天下并非由你朱元璋掌控,他们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
“父亲忽然不再发怒,我都有些不习惯了。”
面对愁眉苦脸的朱元璋,朱棡笑着调侃道。
“哈哈——”
一旁的朱标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说实话,从没见过老朱这么温和的态度,实在让人有些不适应。
听罢此言,朱元璋的脸色略显不悦,冷哼一声:“江山总归要传给子孙,你们一个是储君,一个是亲王,皆为嫡子,我自是要听听你们的看法,尽早消弭隐患于未然。”
老朱行事虽狠辣,却从不对付自家骨肉,而对外人则不留情面。
在他心中,这大明江山,唯朱氏族人才是真正的主子,而那些朝中大臣,不过是供使唤的奴仆罢了。
若主子有令,家臣岂敢违抗?一旦违逆,便是对主家的大不敬,朱元璋不怒才怪。
但若此事由儿子提起,尤其是他最钟爱的朱棡和朱标,他也会权衡利弊,慎重考量是否值得。
这也是人之常情,或许也因老朱早年经历官场的黑暗,对此深恶痛绝。
“老三,你可有什么想法?”朱元璋问完,朱标立刻投来热切的目光,期待地看着朱棡。
他们家老三自幼聪慧过人,遇事总有主张,而且朱棡直言切入重点,一句话便点出了朱元璋欲废除宰相之意。
朱标不相信朱棡会毫无头绪,毕竟两人自幼一起长大,对彼此的心思再清楚不过。
“高明。”朱棡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废除宰相,让皇权独尊,若皇帝勤勉倒也无妨,毕竟权力集中且不受牵制,是他们所求。”
“然而其害处在于,皇帝终日被政务缠身,不得解脱。”
“没了宰相辅助,天下之事尽归皇帝一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谁能承受这般重负?”
朱棡稍作停顿,继而笑着对朱元璋和朱标说道:“因此,废除宰相的同时,应设立内阁。”
“内阁?”朱标与朱元璋齐声疑惑,显然对这一概念颇为陌生。
朱棡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朱元璋和朱标,娓娓道来。
“中书省既废,老爷子可设立内阁协助理政。选拔贤能担任大学士,让他们为老爷子出谋划策、分忧解难,然而最后拍板定夺的权力依然属于老爷子。”
“这制度既能分权制衡,防止权臣专横,又能提高办事效率,让老爷子不必深陷繁琐事务,专精于国家大事。”
“内阁成员由老爷子亲自遴选,职权并无固定界限,完全取决于老爷子的信任与授权。”
“这样的安排灵活机动,不仅能提前防范隐患,还方便老爷子以及后来的帝王随机制宜,确保皇权不受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