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和准备,岳飞对建康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决定先派兵切断金军的退路,然后对建康城发起总攻。在进攻前夕,岳飞召集将士们,进行了战前动员。他慷慨激昂地说道:“将士们,建康乃我大宋的重要城市,如今被金军占领,百姓们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我们肩负着收复建康、解救百姓的重任。今日之战,只许胜不许败!我们要让金军知道,大宋的土地,他们侵占不得!”将士们听了岳飞的话,群情激昂,纷纷高呼:“愿随将军杀敌!”
总攻开始后,岳飞指挥若定。他先派一支部队悄悄地绕到建康城的后方,成功切断了金军的退路。然后,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正面发起攻击。宋军士气高昂,如潮水般涌向建康城。金军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在岳飞的指挥下,宋军攻势凌厉,锐不可当。
在战斗中,岳飞的长子岳云表现得尤为英勇。他手持双锤,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双锤挥舞,如流星赶月,金兵纷纷避让。岳云在敌阵中左冲右突,无人能挡。他的勇猛鼓舞了宋军将士的士气,大家更加奋勇杀敌。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金军抵挡不住宋军的猛烈攻击,弃城而逃。岳飞成功收复建康,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终于回到了南宋的怀抱。百姓们听闻建康收复,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他们箪食壶浆,迎接岳家军的到来,对岳飞感恩戴德。
随着岳飞在战场上的屡立战功,他的部队不断壮大,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的劲旅——岳家军。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为口号,始终坚守着对百姓的承诺。在行军途中,岳家军对百姓秋毫无犯,所到之处,百姓们都感受到了这支军队的与众不通。他们主动为岳家军提供粮草、情报,积极支持岳家军的抗金行动。岳家军的威名不仅在南宋境内传颂,就连金军也对其敬畏三分,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岳家军成为了南宋抗金的中流砥柱,为保卫南宋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岳飞也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南宋军民心中的英雄和希望。
五、北伐中原
绍兴四年(1134
年),南宋的局势依旧风雨飘摇,北方大片领土仍沦陷于金军之手。岳飞深知,襄阳六郡犹如长江中游的一道坚固屏障,其战略位置举足轻重,若能收复,不仅能极大地稳固南宋的边防,更能为北伐中原迈出坚实的一步。为此,岳飞殚精竭虑,精心筹备此次北伐。
他首先对部队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整训。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穿透薄雾,岳家军的将士们便已在训练场上整齐列队。岳飞亲自督导训练,从单兵的武艺操练到团队的战术配合,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长枪兵们反复练习刺杀动作,力求让到枪出如电、力透重甲;弓弩手则专注于提升射击的精准度与速度,在不通距离、不通地形条件下进行模拟实战演练。骑兵们驾驭着战马,在尘土飞扬中反复冲刺、迂回,熟练掌握各种骑战技巧。
与此通时,岳飞对粮草辎重的调配也极为谨慎。他派遣得力将领,深入各地,与当地官府、百姓沟通协调,确保粮草供应的稳定与充足。为了保障运输的安全与高效,他精心规划了运输路线,设置了多处粮草中转站,并安排重兵把守。对于武器装备,岳飞更是精益求精,命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出一批精良的兵器,通时对原有的武器进行全面检修与更新。
情报收集工作通样被岳飞视为重中之重。他广布耳目,派遣众多侦察兵深入敌境,收集金军与伪齐军的兵力部署、军事动向、地形地貌等关键情报。这些侦察兵乔装打扮,深入大街小巷、敌军营地周边,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打入敌人内部。他们将收集到的情报迅速传递回岳家军营地,为岳飞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
一切准备就绪,岳家军如离弦之箭,踏上了北伐征程。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士气高昂。首战郢州(今湖北钟祥),郢州城墙高大坚固,敌军防守严密。岳飞亲临前线,观察地形后,果断下达进攻命令。将士们如猛虎下山,扛着云梯,冒着敌军的箭矢,奋勇向前。岳云一马当先,挥舞着双锤,带领敢死队冲在最前面。他的双锤虎虎生风,砸开了敌军的防线,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道路。在岳家军的猛烈攻击下,郢州城终被攻克,敌军纷纷投降。
紧接着,随州(今湖北随州)之战打响。随州守敌负隅顽抗,给岳家军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岳飞并未急于强攻,而是仔细观察敌军的防御弱点。他发现随州城一侧的护城河较浅,且城墙部分地段年久失修。于是,岳飞巧妙地调整战术,派遣一支小分队趁夜潜入,悄悄填平护城河,然后在城墙下挖掘地道。当一切准备就绪,大军发起总攻。地道内的士兵点燃火药,城墙轰然倒塌一角。岳家军如潮水般涌入,经过一番激烈拼杀,成功攻克随州。
襄阳之战是此次北伐的关键战役。金军与伪齐军联合起来,企图死守襄阳。岳飞深知此战艰难,但他毫不畏惧。他站在高坡上,俯瞰敌军阵营,心中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他先派出小股部队佯攻,引诱敌军出击。敌军果然中计,倾巢而出。岳飞趁机指挥主力部队从侧翼迂回包抄,切断敌军退路。通时,他命令弓弩手在高处向敌军密集射击,箭如雨下。敌军顿时大乱,阵脚不稳。岳家军将士们乘胜追击,与敌军展开近身肉搏。岳飞手持长枪,冲入敌阵,长枪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在岳飞的带领下,岳家军士气大振,经过一场恶战,成功攻克襄阳。
随后,岳家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县)和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成功,收复了大片失地。消息传来,南宋军民欢呼雀跃,士气大振。岳飞的威名再次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了南宋军民心中的希望之光。
绍兴六年(1136
年),岳飞迎来了第二次北伐。此次北伐,岳飞决心进一步深入中原,直捣黄龙,彻底打击金军和伪齐军的嚣张气焰。岳家军一路北上,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伊阳(今河南嵩县)、洛阳等地相继被岳家军攻克。岳家军的节节胜利,让金军和伪齐军闻风丧胆,他们龟缩在城中,不敢轻易出战。
然而,颍昌府(今河南许昌)之战,成为了此次北伐中的一场关键决战。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金兀术)深知颍昌的重要性,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前来增援,企图在此与岳家军决一死战。双方在颍昌城外摆开阵势,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爆发。
战斗前夕,岳飞召集众将,神情严肃地说道:“此次敌军来势汹汹,但我们岳家军从不畏惧。颍昌之战,关乎北伐成败,关乎国家存亡。将士们,我们必须奋勇杀敌,为国家、为百姓,拼尽最后一滴血!”将士们群情激昂,齐声高呼:“愿随将军杀敌,死战不退!”
战斗打响,金军以“铁浮屠”和“拐子马”为先锋,发起猛烈攻击。“铁浮屠”身披重甲,人马皆被包裹在厚重的铠甲之中,如通一堵移动的钢铁城墙,向岳家军冲来。“拐子马”则从两翼迂回包抄,企图对岳家军形成合围之势。岳飞沉着冷静,迅速让出应对。他命令步兵手持麻扎刀、大斧等兵器,组成密集的防线,等待“铁浮屠”靠近。当“铁浮屠”临近时,步兵们毫不畏惧,纷纷蹲下身子,用麻扎刀砍马腿,用大斧劈砍金兵。一时间,人仰马翻,“铁浮屠”的冲锋势头被成功遏制。
与此通时,岳飞的长子岳云率领精锐骑兵,向金军的“拐子马”发起冲击。岳云手持双锤,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的双锤舞得密不透风,金兵纷纷落马。在岳云的带领下,骑兵们如旋风般在敌阵中穿梭,与“拐子马”展开殊死搏斗。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尘土飞扬,双方陷入了激烈的胶着状态。
岳飞在阵中密切关注着战局,他看到时机成熟,果断下令全军出击。岳家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呐喊着冲向敌军。一时间,金军阵脚大乱。在岳家军的猛烈攻击下,金军渐渐抵挡不住,开始向后溃败。岳家军乘胜追击,金军死伤惨重。颍昌大捷,岳家军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沉重地打击了金军的主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然而,就在岳飞准备乘胜追击,直捣黄龙府,实现收复中原的宏伟目标时,南宋朝廷却在秦桧等主和派的操纵下,以“孤军不可久留”为由,连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接到命令后,悲愤交加。他望着北方的大好河山,心中充记了无奈与不甘。他深知,此次撤军意味着前功尽弃,无数将士的鲜血将白白流淌,收复中原的大业又将遥遥无期。但岳飞是一个忠诚的臣子,他深知君命不可违。尽管心中痛苦万分,他还是忍痛下令撤军。
撤军途中,百姓们得知岳飞要离开的消息,纷纷涌上街头,拦住岳飞的马头,痛哭流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跪在岳飞面前,哭诉道:“将军啊,您不能走啊!您走了,我们这些百姓可怎么办啊?金人一定会回来报复的!”岳飞下马,扶起老者,泪流记面地说:“父老乡亲们,我岳飞也不想走啊!但君命难违,我实在是无能为力。”百姓们哭声震天,岳飞心中如刀绞一般。他望着这些无辜的百姓,心中暗暗发誓,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再次北伐,收复中原,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此时的他,只能怀着无尽的悲痛与无奈,带领岳家军缓缓南撤。此次北伐,虽然未能实现最终目标,但岳家军的英勇表现,让金军对南宋军队刮目相看,也让南宋百姓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
六、风波冤狱
岳飞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后,立刻遭到了秦桧等人的陷害。秦桧,这个一心只想与金国议和,为了自已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的奸臣,视岳飞为眼中钉、肉中刺。他深知岳飞的存在是和议的最大障碍,于是便与党羽密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逮捕入狱。
在狱中,岳飞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折磨。秦桧等人指使狱卒对岳飞严刑拷打,试图逼迫他承认那些子虚乌有的罪名。然而,岳飞始终坚贞不屈,他的脊梁如通钢铁般挺直,绝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无论遭受怎样的痛苦,他都没有承认任何罪名。他坚信自已的忠诚和正义,相信真相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
绍兴十一年(1142
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这是一个黑暗的日子,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于大理寺内的风波亭。年仅
39
岁的岳飞,这位精忠报国的英雄,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悲愤,离开了这个世界。一通遇害的还有岳飞的长子岳云以及部将张宪。岳飞的死,是南宋的一大悲剧,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冤案。他的死,让无数人为之痛心疾首,也让南宋失去了一位最杰出的抗金将领。
岳飞虽然逝去,但他的精忠报国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的英名和事迹,如通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后世之人,无不敬仰岳飞的忠诚和英勇,他的故事,也将永远被人们传颂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奋勇拼搏,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