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晚饭简陋得令人心酸——一盆鱼汤,里面飘着几片菜叶,一碟咸菜,还有红薯饭。苏晚秋了解到,这个家里父亲苏大海是渔民,母亲李桂芝偶尔接些缝补活计,弟弟苏朝阳15岁,辍学跟着父亲打鱼,妹妹苏嘉欣才8岁。全家挤在三间瓦房里,连电灯都时有时无。
纺织厂一个月能给21块钱,还有粮票。苏大海嚼着红薯说道,比你妈缝衣服强。
爸,我想做点小生意。苏晚秋鼓起勇气说。
啪!苏大海把筷子拍在桌上,做什么生意那是投机倒把!你想让我们全家都挨批斗
老苏,现在政策变了...李桂芝小声说。
变个屁!去年隔壁村王老二倒卖电子表,现在还在牢里蹲着呢!苏大海瞪着女儿,老老实实去工厂上班,别想那些歪门邪道!
夜里,苏晚秋躺在硬板床上,透过窗户缝隙看着外面的星星。她摸出那本秘典,就着煤油灯的微光研究。除了磁带和音乐,其他页面几乎无法辨认,偶尔闪过几个词:差异化...
营销...
政策风险...
这也太不靠谱了...她叹了口气,却忽然听到隔壁传来压抑的啜泣声。
轻手轻脚走到父母房门外,她听见母亲低声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
我知道!父亲的声音痛苦而压抑,但做生意太危险了...
苏晚秋握紧了拳头,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个家的命运。她回到床上,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家里全部的财产:二十八张皱巴巴的一元纸币,和一些零碎的毛票。
三十块钱...她苦笑,这在2023年还不够一杯咖啡钱,却是这个家庭的全部流动资金。
窗外,海浪声阵阵。苏晚秋望着斑驳的屋顶,思绪万千。她必须利用未来的知识和那本残缺的秘典,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闯出一条路来。第一步,就是明天跟母亲去镇上卖鱼,实地考察一下1980年的深圳市场。
月光透过窗缝洒进来,照在那个神秘的笔记本上。
苏晚秋突然想起2023年参观过的深圳博物馆,那个展示改革开放第一代个体户的展区——玻璃柜里就摆着这样的老式磁带,标签已经褪色。当时的解说员说:这些创业者根本想不到,他们手里的磁带会成为时代变革的见证。现在,她正亲手书写这段历史。
苏晚秋没有注意到,在磁带销售那一页的底部,一行小字正在慢慢变得清晰:注意:1981年将开展清除精神污染运动...
清晨五点,鸡鸣声划破渔村的宁静。苏晚秋揉着酸痛的腰背从硬板床上爬起来,发现母亲李桂芝已经在灶台前忙碌。煤油灯的光晕里,铁锅中的红薯粥冒着热气。
把这碗粥喝了,咱们得赶早市。李桂芝递来一个粗瓷碗,又往苏晚秋手里塞了半块玉米面饼子,藏好了,别让你爸看见。
苏晚秋捧着碗,热气熏得眼眶发湿。她想起2023年自己为了保持身材从不吃早餐,现在却为半块粗粮饼子感动不已。
妈,咱们今天去哪儿卖鱼
还能去哪儿老地方,东门市场。李桂芝麻利地捆好两筐鱼,你爸天没亮就出海了,这些是昨儿剩的。
天蒙蒙亮,母女俩踩着露水出发。李桂芝挑着扁担,苏晚秋背着装零钱的布包。小路泥泞,她的塑料凉鞋几次陷进泥里。远处,推土机的轰鸣声隐约可闻——特区建设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