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墨尘晚星 > 第一章

正文
1
灰色头像
2005
年的冬天,雪下得格外缠绵。北京的空气里弥漫着煤烟和湿冷的味道,林微坐在协和医院特需病房的窗边,看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的冰棱,像无数把细小的刀,折射着灰蒙的天光。
她的右手还打着石膏,左臂也缠着绷带,每一次呼吸,胸腔里都传来闷闷的钝痛。车祸已经过去三个月,身体的伤在慢慢愈合,但心里的伤,却像被雪水浸泡的伤口,迟迟无法结痂。
床头柜上的诺基亚手机屏幕暗着,那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一件东西,机身还带着母亲指尖的温度记忆。而现在,母亲躺在冰冷的墓碑下,已经六个月了。
葬礼那天的情景,像一部循环播放的默片,在她脑海里反复闪回。那些平日里对她和母亲嘘寒问暖的叔叔伯伯、阿姨婶婶们,脸上的悲戚在哀乐停止的瞬间,便迅速切换成了打量和算计。父亲留下的那家文化传播公司,像一块肥肉,此刻正被一群秃鹫虎视眈眈。她记得二伯拍着她的肩膀,语气
沉痛
地说:微微啊,你还小,这公司这么大摊子,你怎么管得过来不如让你堂哥先帮你盯着,等你好了再说……
话没说完,眼神里的贪婪却藏不住。还有三姑,拉着她的手,假惺惺地掉眼泪:你妈走得急,留下你一个人,以后可怎么办哟……
你小姨最疼你,让她搬过来陪你吧,也好有个照应。
那时的林微,沉浸在丧母的巨大悲痛里,只觉得这些亲戚的关心像冬日里的薄棉袄,虽不暖和,至少不至于刺骨。她甚至还感激三姑的
体贴,让她在空荡荡的别墅里不至于太过孤单。
直到她出了车祸,躺在医院动弹不得,小姨周曼真的搬来了别墅,说是帮她打理家事、照看公司。周曼是母亲唯一的妹妹,从小看着林微长大,和亲妈一样亲。林微对她毫无防备,把公司的财务章、U
盾,甚至银行密码都告诉了她。
可现在,躺在病床上的林微,收到了律师的紧急通知。
林小姐,根据最新的财务审计,公司对公账户和几个主要的私人账户,资金在近半年内被大规模转移,目前账户余额几乎为零。操作人……
显示是周曼女士。
律师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冷静得近乎残酷。
林微握着电话的手猛地收紧,石膏硌得她指骨生疼。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周曼那个每天煲汤送到医院,对着她嘘寒问暖,说
微微别怕,小姨在
的周曼
怎么可能
手机

地响了一声,是
QQ
的消息提示音。林微转过头,看向放在床头柜上的笔记本电脑
——
那是助理特意送来的,说她住院无聊,可以上网看看。屏幕上,那个熟悉的灰色头像,此刻却亮了起来。
墨尘:今天感觉怎么样下雪了,北京应该很冷。
看到这个名字,林微紧绷的神经仿佛被轻轻拨动了一下。墨尘,这个出现在她生命里不过几个月,却已经成为她某种精神寄托的网友。
他们是在一个叫
梧桐雨
的文学
QQ
群里认识的。那时母亲的病情已经很不稳定,林微每天在医院和公司之间奔波,心力交瘁。一次深夜,她在群里无意间发了一句感慨,引用了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很快,一个叫墨尘的人回复了她: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同样的诗句,从他那里出来,却带着一种不一样的沉静力量。那天晚上,他们聊了很多,从叶芝到艾略特,从中国古典诗词到现代派小说。林微惊讶地发现,这个叫墨尘的人,有着与她极其相似的阅读品味和思维方式,他的见解深刻而独到,言语间透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淡然。
他们互加了好友。林微的
QQ
名叫
晚星,带着一种寂寥的美。墨尘的资料很简单,所在地显示为
南方某城,年龄未知,职业未知。他们很少聊现实中的具体事情,更多的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遨游。
直到母亲去世,直到亲戚们露出獠牙,直到她出了车祸,躺在这张病床上,她才在一次崩溃的边缘,第一次向墨尘透露了些许现实的困境。
她没有说具体的人和事,只是用一种极其压抑的语气,描述了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一种身处黑暗隧道找不到出口的绝望。
墨尘没有追问,只是回了一句:黑暗越重,微光越显珍贵。别害怕,隧道再长,也有尽头。
从那以后,他每天都会发来消息,不问细节,只是聊聊天气,推荐一首好听的曲子,或者分享一篇他刚读过的短文。他的存在,像一个固定的坐标,让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林微,找到了一丝微弱的稳定感。
此刻,看着屏幕上的消息,林微深吸了一口气,胸腔的疼痛让她皱了皱眉。她用没受伤的左手,笨拙地敲下回复:
嗯,很冷。刚收到一个坏消息,有点……
难受。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把小姨背叛的事情说出来。那太残忍了,残忍到她自己都需要时间去消化。
很快,墨尘的消息回来了:我知道你最近很难。如果不想说,可以不说。但如果你想说,我在这里。
简单的几句话,像一股暖流,缓缓渗入林微冰冷的心底。她看着屏幕上那个代表着墨尘的头像
——
一个简单的水墨山水图案,忽然觉得,在这个偌大的、充满恶意的世界里,至少还有这么一个人,愿意给她一片安静的角落,让她可以暂时卸下所有防备。
谢谢你,墨尘。
她回复道,指尖在键盘上停留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继续说下去。有些伤口,太深了,连倾诉都显得苍白。
窗外的雪还在下,QQ
对话框里,墨尘没有再追问,只是发来了一个链接,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听听这个,或许能让心情平复一些。
林微点开链接,悠扬而略带伤感的旋律在病房里流淌开来。那是一种深沉的、包容的悲伤,仿佛在诉说着世间所有的苦难与乡愁,却又在悲伤的尽头,透出一丝对生命的眷恋与希望。
她靠在床头,闭上眼睛,任由音乐包裹着自己。脑海里,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墨尘的样子。他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大年纪做什么工作他的声音好不好听
这些问题,她从未问过。在这个
QQ
年代,网友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不问真实姓名,不问具体地址,甚至很少视频。他们的交流,纯粹地停留在精神层面,像两条平行线,在虚拟的空间里遥遥相望,分享着彼此的精神世界,却小心翼翼地不踏入对方的现实生活。
林微知道,墨尘是已婚的。这是他有一次无意间提到的,说周末要陪孩子去公园。那一刻,她心里曾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但很快便被理智压了下去。她从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他于她而言,只是黑暗中的一盏灯,是疲惫时的一个依靠,仅此而已。
更何况,她现在的生活,已经是一团乱麻,哪里还有资格去奢望别的。
一曲终了,病房里恢复了寂静。林微睁开眼,看到墨尘发来的最后一条消息:
好好休息,别想太多。明天这个时候,我再找你。
好。
她回复道,然后看着那个头像再次变成灰色,心里空落落的,却又好像多了一点什么。
也许,这就是黑暗中那道微光的力量吧。即使它遥远,即使它无法驱散所有的寒冷,但只要它还在,就足以让她有勇气,再坚持一天。
她关掉电脑,慢慢躺下,伤口的疼痛和心里的钝痛交织着,让她难以入眠。窗外的雪光映在天花板上,一片惨白。她想起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虚弱地说:微微,以后要靠自己了……
靠自己吗林微苦笑了一下。现在的她,连自己都快靠不住了。
但至少,她还有墨尘。这个只存在于
QQ
对话框里的男人,成了她此刻唯一的慰藉。
她不知道,这束微光,将会照亮她接下来十年漫长而艰难的岁月。她更不知道,这份始于文字、终于克制的感情,会在她的生命里,刻下怎样深刻而无奈的印记。
2
十年灯
时间是最无情的雕刻师,也是最温柔的治愈者。
转眼,十年过去了。
2015
年的春天,北京的玉兰开得正盛。林微站在自己公司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车水马龙的城市。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身上,给她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西装套裙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妆容,眉眼间是历经世事的从容与坚韧,早已不见当年那个在医院病床上脆弱无助的少女影子。
这十年,对林微来说,是一部血泪交织的奋斗史。
出院后,她面对的是一个被小姨周曼掏空、负债累累的公司,和一群虎视眈眈的亲戚。周曼卷款潜逃,至今杳无音信。亲戚们以为她会就此垮掉,趁机想低价收购公司股份,甚至有人想直接接管公司。
但林微没有垮。
支撑她站起来的,除了骨子里那点不服输的韧劲,还有墨尘十年如一日的陪伴。
车祸康复期间,是墨尘每天在
QQ
上陪她聊天,帮她分析公司的财务漏洞,甚至通过网络帮她找到了一些可靠的审计线索。他不懂商业运作,但他逻辑清晰,总能帮她理清混乱的思路。他鼓励她振作,告诉她:废墟之上,亦能重建城邦。
最艰难的那段时间,她一边要应付法院的传票、债权人的追讨,一边要重新梳理公司业务,寻找新的投资。无数个深夜,她对着电脑屏幕,和墨尘聊到凌晨。有时是她哭诉压力太大,有时是他分享一篇关于坚韧的文章,有时只是沉默地陪着对方,看着
QQ
对话框里的光标闪烁又熄灭。
data-fanqie-type=pay_tag>
墨尘成了她的树洞,她的军师,她的精神支柱。他们的交流,从最初的文学艺术,渐渐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会告诉他今天谈成了一个重要的客户,他会为她高兴;他会告诉她孩子今天考试得了第一名,她会由衷地祝福。
他们知道彼此的喜好。林微喜欢蓝山咖啡,喜欢肖邦的夜曲,喜欢读加缪的书。墨尘喜欢绿茶,喜欢贝多芬的交响曲,喜欢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他们会分享彼此看到的风景
——
林微拍下北京秋天的银杏大道,墨尘拍下南方小城春雨中的古桥。
他们从未见过面,甚至连语音通话都少之又少。偶尔几次,也是林微遇到特别大的挫折,情绪崩溃到极点,墨尘才会打来一个电话。他的声音和她想象的一样,低沉、温和,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他从不长篇大论地安慰,只是静静地听着她哭,等她情绪稍微平复一些,才会用平静的语气说:都会过去的,晚星,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挂了电话,林微握着手机,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那声音很近,近得仿佛就在耳边;又很远,远得隔着万水千山,和一个她无法触及的家庭。
她知道墨尘的妻子。墨尘偶尔会提到,语气平淡,听不出太多情绪。她今天身体不太舒服,孩子学校开家长会,我得去一趟。林微从不追问,只是默默记下,然后在他忙碌的时候,自觉地保持距离。
她不是没有动过心。在那些被他的理解和支持深深打动的时刻,在那些隔着屏幕感受到彼此心跳的瞬间,爱意像藤蔓一样悄然滋生,缠绕住她的心脏。她想象过他的样子,想象过如果没有那个家庭,他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可能。
但理智总会及时拉回她。她见过太多因为婚外情而支离破碎的故事,她自己的家庭,虽然父亲早逝,但父母的感情一直是她心中美好的榜样。她不能,也不愿去破坏另一个家庭,即使那个家庭在她看来可能并不完美。
而墨尘,似乎也有着同样的克制。他对她的关心,始终保持在一个恰到好处的界限内。他会为她的成功喝彩,会为她的失落担忧,但从未有过任何越界的言语或暗示。他像一个忠诚的守护者,站在河的对岸,为她点亮一盏灯,却从不让这盏灯的光芒,灼伤彼此的现实。
这种克制,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有一次,林微的公司终于走出了困境,拿到了一笔重要的投资,她兴奋地在
QQ
上告诉墨尘。那天晚上,他们聊了很多,聊到了未来,聊到了各自的梦想。林微一时兴起,半开玩笑地说:墨尘,等哪天我去你所在的城市出差,我们见一面吧就当是感谢你这么多年的陪伴。
消息发出去后,对话框里沉默了很久。久到林微以为网络断了,或者他睡着了。
就在她准备撤回消息的时候,墨尘回复了。
林微,
他的文字显得格外慎重,我很高兴你能走出困境,看到你现在这样,我很欣慰。但是,见面的事,我们还是不要了吧。
他顿了顿,继续写道:我们现在这样,挺好的。有些关系,一旦落到现实里,可能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样子。我怕……
怕现实会破坏我们之间这份纯粹的情谊。
林微看着屏幕,心里先是一紧,随即又慢慢释然了。她知道他说得对。他们的关系,建立在虚拟的空间里,靠着文字和想象维持着一种完美的平衡。一旦见面,现实的种种细节,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让彼此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更何况,他有他的家庭。见面,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我明白。
林微回复道,语气尽量显得轻松,我就是随口一说,你别当真。
嗯。
墨尘只回了一个字。
但林微能感觉到,屏幕那头的他,似乎也松了一口气。
从那以后,见面
这个话题,成了他们之间一个心照不宣的禁忌。他们依然每天聊天,分享生活,但再也没有提过任何关于现实接触的可能。
这十年,QQ
更新了无数个版本,从最早的小企鹅图标,到后来的界面美化,再到微信的兴起。很多曾经的好友,头像永远灰了下去,或者躺在联系人列表里,成了一个陌生的符号。但林微和墨尘的对话框,始终是活跃的。即使有时因为各自忙碌,几天不说话,再开口时,也不会有任何疏离感,仿佛从未分开过。
他们看着彼此的
QQ
签名不断变化,看着对方的头像偶尔更换。林微从
晚星
改成了
微澜,墨尘的水墨山水头像,却一直没变。
这十年,林微从一个懵懂的富家小姐,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企业管理者。她不再轻易相信别人,内心筑起了高高的围墙,但在墨尘面前,她依然可以卸下所有防备,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她没有再谈恋爱。不是没有过追求者,不乏优秀的男士,但她总觉得,没有人能像墨尘那样,懂她灵魂深处的每一个褶皱。那种无需多言的默契,那种跨越时空的理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而墨尘,在她的想象里,也成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轮廓。他应该是个温和儒雅的男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许是大学老师,或许是设计师。他爱他的孩子,对家庭有责任感。他的生活可能平淡,但一定充满了烟火气。
有时,林微会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想象着墨尘就在其中某一扇窗后,或许正在陪孩子写作业,或许正在和妻子看电视。想到这里,她心里会泛起一丝淡淡的酸楚,但更多的,是一种安心。知道他安好,就好。
十年,三千多个日夜。墨尘就像一盏灯,一直亮在她的生命里。不炽热,却足够温暖;不耀眼,却始终存在。
这天晚上,林微处理完最后一份文件,关掉电脑。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微信消息,但她没有看。她打开
QQ,习惯性地看向那个熟悉的头像。
墨尘:今天是我们认识十周年的日子,你还记得吗
林微愣了一下,随即嘴角勾起一抹温柔的笑意。她当然记得。十年前的今天,在那个叫
梧桐雨
的文学群里,他回复了她的那句叶芝的诗。
记得。
她回复道,时间过得真快。
是啊,真快。
墨尘似乎也有些感慨,这十年,看着你一步步走过来,很不容易。
也多亏了有你。
林微真诚地说。这不是客套,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没有墨尘,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过那最黑暗的十年。
对话框里沉默了片刻。
然后,墨尘发来一条消息:林微,谢谢你。这十年,你也照亮了我的生活。
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林微的眼眶微微发热。
他们都没有再说什么煽情的话。对于他们而言,太多的情感,早已融入了这十年的点滴交流之中,无需多言。
窗外的夜色渐深,城市的灯光璀璨如星河。林微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十年前那个雪夜,协和医院病房里,那个亮起的灰色头像。
十年灯,照彻了她的黑暗,也温暖了他的时光。
只是,这盏灯,终究只能在虚拟的世界里,默默燃烧。他们都知道,有些爱,只能止于唇齿,掩于岁月。
3
未寄出的明信片
2008
年的夏天,林微因为一个项目合作,去了南方的一座小城。
飞机降落在萧山机场时,正是午后,阳光炽烈,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热气。这是一座林微并不陌生的城市,她曾在墨尘的描述里,无数次勾勒过它的模样
——
有穿城而过的江流,有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有烟雨朦胧中的白墙黛瓦。
墨尘就住在这座城市。
这是林微第一次离他如此之近。坐在前往市区的出租车上,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她的心情有些复杂。数年来,他们隔着屏幕说了那么多话,分享了那么多心情,现在,她脚下的土地,和他脚下的土地,终于属于同一个城市。
项目合作很顺利,对方公司的负责人很欣赏林微的专业和魄力。工作之余,林微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决定去墨尘提过多次的那个古桥看看。
墨尘喜欢摄影,偶尔会在
QQ
上给她看他拍的照片。大多是风景,很少有人物。其中,他拍得最多的,就是那座横跨在运河上的石拱古桥
——
广济桥。他说,那是这座城市的魂,承载着千年的记忆。春天的时候,桥边的桃花开得像云霞;秋天的时候,桥洞下的河水映着金黄的落叶;就算是冬天落了雪,那桥也像一幅淡墨山水画。
林微按照导航,辗转来到了运河边。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运河水缓缓流淌,带着一股淡淡的水汽。远远地,她就看到了那座石拱桥,古朴,厚重,横跨在碧波之上。桥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石阶被磨得光滑,桥栏上的石狮也有些残缺了。
和墨尘照片里的一样,却又似乎多了一些现实的质感。
林微沿着河边的石板路,慢慢走向古桥。河岸边有不少散步的老人,坐在长椅上聊天,还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夫妇。空气中飘着附近人家做饭的油烟味,混合着河水的腥气,是一种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味道。
她走上桥,站在桥中央,凭栏远眺。运河两岸是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白墙黑瓦,飞檐翘角,偶尔有一艘乌篷船缓缓驶过,船桨拨开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
这里的一切,都和北京的繁华喧嚣截然不同,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慢节奏。林微闭上眼睛,感受着午后的微风,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墨尘,他是不是也经常像她这样,站在这座桥上,看着同样的风景
她拿出手机,想拍一张照片发给墨尘,但手指在屏幕上悬停了很久,最终还是放下了。
他们有约定,不谈具体的地理位置,不分享可能暴露彼此生活细节的信息。这是他们之间维持的默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她沿着桥走了一圈,在桥堍的一家小店门口,看到了卖明信片的摊位。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竹椅上,慢悠悠地摇着蒲扇。
明信片上印着这座城市的风景,有古桥,有小巷,有残雪。林微拿起一张广济桥的明信片,画面上,古桥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金光,桥下的河水波光粼粼。
姑娘,要买明信片吗可以寄给朋友。
老奶奶笑着问她。
林微点点头,选了一张,正是那张广济桥的。她走到旁边的桌子前,拿起笔,想写点什么。
她想写给谁呢父母已经不在了,亲戚们早已断了联系,身边的朋友大多是生意上的伙伴,谈不上深交。
最后,她的笔尖,落在了那张广济桥的明信片上。
她想了很久,才慢慢写下:
墨尘:
今天来到了这座城市,看到了你常说的广济桥。和你照片里的一样美,甚至更美。阳光很好,河水很静,走在桥上,仿佛能感受到千年的时光在这里流淌。
忽然很想谢谢你。谢谢你这些年的陪伴,像这座桥一样,默默承载着我所有的喜怒哀乐。
希望你一切都好。
晚星
写完,她看着明信片上的字,心里百感交集。
她拿着明信片,走到老奶奶面前:奶奶,请问这里可以寄吗
老奶奶接过明信片,看了看地址栏,愣住了:姑娘,你这地址……
林微这才发现,地址栏是空的。她甚至不知道墨尘的真实姓名,更别说地址了。
一股巨大的失落感瞬间涌上心头。说了多年的话,分享了多年的生活,她却连他住在哪条街、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们的关系,美好得像一个虚拟的梦境,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
没事,奶奶,
林微勉强笑了笑,把明信片拿了回来,我……
我忘记带地址了,回去再写吧。
老奶奶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摇着她的蒲扇。
林微把那张写满了字的明信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仿佛那是一件无比珍贵的信物。她知道,这张明信片,永远也寄不出去。它就像她对墨尘的感情一样,只能深藏在心底,成为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
离开古桥,林微没有再去别的地方,直接回了酒店。她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心里空落落的。
这时,手机
QQ
响了。是墨尘。
今天怎么样项目还顺利吗
林微拿起手机,看着屏幕上的消息,犹豫了很久,才回复:嗯,很顺利。今天天气很好,出去走了走。
她没有提来到他的城市,没有提看到了广济桥。
那就好。
墨尘回复道,现在天气热,注意防暑。
知道了。你呢今天做什么了
没什么特别的,在家整理照片。
整理照片
林微的心微微一动,又拍了什么好看的风景
嗯,今天清早去广济桥拍了几张,感觉还不错。
林微看着这句话,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心脏。他今天,也来了广济桥。
他们在同一天,去了同一座桥,看着同一片风景,却彼此不知。
这种奇妙的巧合,让林微感到一阵莫名的心酸。
应该很美吧。
她回复道,语气尽量平静。
是啊,
墨尘似乎没有察觉到她的异样,等我整理好了,发给你看看。
好。
接下来的几天,林微结束了工作,离开了那座城市。回到北京,一切又恢复了往常的忙碌。
过了几天,墨尘果然把他拍的广济桥照片发给了她。照片里,古桥在晨光中矗立,桥洞下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她那天看到的景象,几乎一模一样。
看着照片,林微拿出了那张未寄出的明信片,轻轻抚摸着上面的字迹。
她知道,有些风景,只能远远地看;有些人,只能默默地念。
他们的世界,就像那运河的两岸,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流。他在那头,她在这头,只能隔着水,遥遥相望。
那张广济桥的明信片,最终被林微放进了一个旧盒子里,和母亲的照片、父亲的遗物放在一起。那是她心底最深处的秘密,是一段未说出口的情愫,是时光里,一盏未曾熄灭的灯。
而墨尘,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有一个叫林微的女人,曾来到他的城市,和他同一天站在他常去的古桥上,为他写下一张无法寄出的明信片。
他们的故事,就像那座广济古桥,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事,却依然沉默地横跨在时光的河流上,成为彼此生命里,一道无法磨灭的风景。
4
灰色的告别
2018
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北京刚进入十一月,就下起了第一场雪。
林微站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心里却没有丝毫赏雪的兴致。公司最近遇到了新的危机,一个重要的合作方突然违约,导致资金链出现了问题。这让她想起了十多年前那段最艰难的日子,心里不由得一阵烦躁。
她拿出手机,习惯性地想打开
QQ
找墨尘聊聊,但手指在屏幕上停住了。
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墨尘变得有些不一样。
以前,他总是很准时地回复她的消息,即使有时忙,也会在空闲下来第一时间告诉她。但最近,他回复的速度越来越慢,有时甚至隔天才回。他说他工作很忙,家里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林微能感觉到他的疲惫和疏离。她没有追问,只是像往常一样,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偶尔问一句他好不好。
她知道,墨尘的孩子正在读高中,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妻子的身体也一直不太好。他肩上的担子,应该很重。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吧。
林微这样安慰自己。
然而,一种不祥的预感,却像窗外的雪花一样,悄无声息地落在她的心头。
这天晚上,林微加完班回到家,空荡荡的别墅里没有一丝生气。她给自己倒了杯红酒,坐在沙发上,打开了电脑。
QQ
图标闪烁了一下,是墨尘。
林微心里一紧,赶紧点开对话框。
晚星,
墨尘的消息很简短,语气也异常严肃,我有件事,想跟你说。
你说。
林微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我……
准备注销这个
QQ
号了。林薇一回复,墨尘的信息就发了过来,他一直在线。
短短一句话,像一道惊雷,在林微耳边炸响。她握着鼠标的手猛地一颤,刚倒好在红酒洒在了桌面上,她却浑然不觉。
注销
QQ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十多年的联系,将彻底中断。意味着那个熟悉的头像,将永远变成灰色。意味着她生命里那盏亮了十多年的灯,要熄灭了。
为什么
林微的手指在键盘上颤抖着,打出这三个字。
对话框里沉默了很久,久到林微以为墨尘已经下线了。
然后,他回复了:家里出了一些事情,需要彻底回归家庭。这个号,用了很多年,里面有太多……
回忆。但现在,是时候放下了。
他的话语很模糊,没有说具体是什么事情,但林微能感觉到,那一定是很严重的事情,严重到让他必须做出这样的决定。
是他的妻子发现了什么吗还是孩子出了问题林微不敢深想。她只知道,墨尘要离开了,以一种决绝的方式。
是因为我吗
林微犹豫了很久,还是问出了这句话。她害怕听到肯定的答案,却又忍不住想知道。
不是。
墨尘回复得很快,跟你没关系。是我自己的问题,我需要为我的家庭负责。
他的语气很平静,但林微能感受到那平静下隐藏的挣扎和无奈。
我明白了。
林微打出这四个字,眼泪却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十多年的感情,十多年的陪伴,在现实面前,终究是如此脆弱。
她想挽留,想告诉他她不在乎,想让他知道他对她有多重要。但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她有什么资格挽留呢他是别人的丈夫,别人的父亲。她一直都知道,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没有结果的守望。
对不起,林微。
墨尘发来消息,这十多年,谢谢你。认识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
我也是。
林微流着泪,回复道,谢谢你,墨尘。这些年,多亏了有你。
千言万语,最终都化作了这句简单的感谢。
以后……
照顾好自己。
墨尘说。
你也是。
林微回复,替我……
向你的家人问好。
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到他的家人。
嗯。
对话框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林微看着那个熟悉的水墨山水头像,仿佛想把它刻进心里。她想起了十几年前那个雪夜,在协和医院的病房里,这个头像第一次亮起时的情景。想起了那些在
QQ
上聊天的深夜,那些分享过的音乐和文章,那些彼此支撑着走过的艰难岁月。
2005年--2018年。十三年,太长了,长到足以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十三年,又太短了,短到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
我下线了。
墨尘发来最后一条消息。
好。
林微打出这个字,眼泪滴落在键盘上,晕开一片水渍。
然后,她看到那个头像,一点点变成了灰色。
灰色。
和十三年前她第一次认识他时一样,灰色(离线状态)。
只是这一次,是永远的灰色。
林微坐在电脑前,哭了很久。窗外的雪还在下,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白色。别墅里静得可怕,只有她压抑的哭声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
她失去了墨尘。
那个在她最黑暗的日子里,为她点亮一盏灯的男人;那个懂她所有悲喜,无需多言就能心意相通的知己;那个她爱了十三年,却只能藏在心底的男人。
他就像一阵风,吹进了她的生命,带来了光和热,然后又悄然离去,只留下无尽的空虚和回忆。
接下来的几天,林微像丢了魂一样。她每天都会习惯性地点开
QQ,看着那个灰色的头像,期待它能再次亮起。但它始终沉默着,像一座冰冷的墓碑,矗立在她的联系人列表里。
她尝试过给他发消息,哪怕知道他可能再也不会看到。
墨尘,今天北京又下雪了,和我们认识那年冬天一样大。
墨尘,公司的事情解决了,谢谢你以前帮我出的主意。
墨尘,我很想你。
这些消息,都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
她知道,她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墨尘已经离开了她的世界,回到了他自己的生活里。他做出了他的选择,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的选择。
而她,也该放下了。
几个月后,林微把那个旧盒子找了出来,里面放着母亲的照片,父亲的遗物,还有那张未寄出的广济桥明信片。
她拿出明信片,看着上面自己写下的字迹,眼泪再次涌了上来。
她走到书桌前,拿起笔,在明信片的背面,又加了一句话:
墨尘,愿你此生安稳,岁月静好。
然后,她把明信片小心翼翼地放回盒子里,锁好,放在了衣柜的最深处。
她知道,有些回忆,只能珍藏;有些人,只能怀念。
她注销了那个用了十几年的
QQ
号。当点击
确认注销
的那一刻,她仿佛听到了什么东西破碎的声音,但随之而来的,也是一种解脱。
再见了,墨尘。
再见了,我的十三年。
2021
年的春天,林微卖掉了郊区的别墅,搬到了市中心的房子。她开始学着放下过去,尝试着接受新的生活。她去学了插花,去报了油画班,也开始试着和身边的人建立新的联系。
只是,她始终单身。
偶尔,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或是在某个细雨绵绵的夜晚,她还是会想起墨尘,想起那个
QQ
头像,想起那些隔着屏幕的温暖和慰藉。
心里会有一丝淡淡的怅惘,像喝了一杯微凉的茶,余味悠长。
她不知道墨尘现在怎么样了,是否真的如他所愿,回归了家庭,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她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他们的故事,就像那个
QQ
年代里的许多故事一样,开始于虚拟,结束于现实。没有狗血的纠缠,没有不堪的结局,只有一份克制的爱,一份深沉的理解,和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就像《廊桥遗梦》里的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他们的相遇短暂而炽热,却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林微和墨尘的十三年,没有廊桥的浪漫邂逅,只有键盘上的字字句句,和屏幕里的点点微光。但这份感情,同样纯粹,同样深刻,同样在时光的长河里,留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无声的回响。
窗外的玉兰花又开了,洁白如玉,在风中轻轻摇曳。林微站在窗前,看着这美好的景象,嘴角露出了一抹淡淡的微笑。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前方。
而那段关于灰色头像和十年灯的记忆,将永远珍藏在她的心底,成为她生命里,一段不可复制的,中式的
廊桥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