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日常》
1
开箱时刻
林砚之的指甲掐进快递箱边缘时,金属扣发出轻微的变形声。2042年的梅雨季总带着铁锈味,纸箱上的深蓝科技LOGO被雨水泡得发涨,像块洇湿的淤青。箱角贴着张泛黄的便签,是社区网格员的字迹:单亲家庭专属机型,已预装儿童陪伴模块,墨迹被雨水晕开,儿童两个字变得模糊不清。
需要协助开箱吗,林女士智能门锁的扬声器里渗出电子音,是物业统一配备的基础AI,语调平得像块玻璃。这台门锁是离婚时前夫留下的,每次响应都带着0.3秒的延迟,林砚之总觉得那是某种无声的嘲讽。
她没应声,美工刀划开胶带的声响在空荡的客厅里回荡。离婚手续办完那天,前夫搬走了所有带记忆的东西,包括冰箱里半盒没吃完的草莓——那是女儿小棠最喜欢的品种,现在冰箱的保鲜层还留着个浅粉色的印记,像块褪色的伤疤。客厅墙纸上的向日葵已经开始卷边,去年小棠踮脚在花瓣上画的笑脸,如今被霉斑啃得只剩半只眼睛。
箱内的泡沫板裹着台银灰色机体,约莫半人高,关节处泛着珍珠母的光泽。这是深蓝科技最新款的家用机器人日常1.0,社区用生育补贴置换的,说是能帮单亲妈妈减轻负担。林砚之摸着机体冰凉的外壳,突然想起小棠上周在作文里写:妈妈的手总是很烫,像发烧的机器人。作文本的最后一页画着个流泪的机器人,肚子上有个开口,里面塞满了药片。
激活程序在触控屏上展开蓝光,像条游动的电子鱼。请录入家庭成员信息。机械音带着0.5秒的延迟,像是在模仿人类的犹豫,建议优先添加12岁以下儿童的生物特征,系统将自动匹配成长陪伴模块。屏幕下方弹出个小小的问号图标,点击后显示:本功能经10万家庭测试,可有效降低儿童孤独感指数37%。
林砚之的拇指悬在扫描区。小棠的照片还在手机壳里,女孩穿着黄色雨衣,举着被雨水打歪的风筝。那是去年在湿地公园拍的,当时前夫还在,三个人踩着水洼笑成一团,回家后小棠就发起了高烧,扁桃体肿得像颗樱桃。医生说那是应激性发热,和家庭氛围突变有关,林砚之把诊断书折成小方块,藏在钱包最深的夹层。
录入失败。系统提示音突然尖锐起来,检测到监护人心率异常,建议进行呼吸调节。机器人胸前的氛围灯变成琥珀色,随着林砚之的喘息节奏明暗交替,像只不安分的萤火虫。屏幕上弹出个动画小人,正做着腹式呼吸示范,背景音乐是小棠幼儿园教的童谣。
她猛地抽回手,指腹在扫描区留下淡粉色的印记。上个月去社区医院复查,医生说她的焦虑症已经影响到自主神经,开的药还在抽屉里躺着,和小棠的退烧药混在一起,分不清哪盒是给谁的。有次半夜发烧,她错把小棠的头孢吃了下去,第二天头晕眼花地去画廊,把客户预定的画框摔裂了道缝。
跳过向导。林砚之盯着窗外的雨帘,玻璃上的水痕像某种神秘的符号,直接启动基础功能。
机器人的光学镜头转动时发出细微的嗡鸣,像只警惕的昆虫。已激活清洁、烹饪、安防模块。它滑到阳台取拖把,履带碾过地板的声音让林砚之想起医院的监护仪,检测到室内湿度78%,是否开启除湿模式您的风湿性关节炎用药记录显示,潮湿环境可能导致疼痛指数上升42%...
闭嘴。林砚之抓起沙发上的抱枕砸过去,棉絮从裂开的缝线里钻出来,像团逃跑的云,别读取我的医疗数据。抱枕套上还留着小棠的牙印,去年女孩换牙期,总喜欢抱着抱枕啃,说这样牙齿会长得像机器人一样整齐。
机器人在原地静止了三秒,氛围灯变成代表歉意的靛蓝色。根据《家庭AI伦理规范》第3条,已关闭健康监测权限。它弯腰捡拾棉絮,机械臂的动作突然顿了顿,检测到抱枕内填充的薰衣草干花,是否需要关联助眠场景系统记录您的深度睡眠时间平均不足3小时,薰衣草挥发物可延长该指标至4.1小时。
林砚之没说话。那是小棠攒了整个夏天的薰衣草,说要做成枕头给妈妈治失眠。去年搬家时不小心洒了一半,现在每次打扫卫生,机器人的吸尘盒里总会出现几片紫色的碎屑。有次小棠指着那些碎屑说:这是星星的碎片,机器人在帮我们收集思念呢。
2
黄色雨衣
周三下午的暴雨比天气预报早到了两小时。林砚之在画廊整理画作时,手机突然弹出机器人的通知:小棠未按时到家,请确认是否需要启动定位追踪。通知栏下方有行小字:根据历史数据,该时段未归的风险概率为17.3%。
画布上的油彩还没干透,蓝色的海浪正吞噬着艘小小的黄色帆船。林砚之的指甲抠进画框边缘,木刺扎进皮肉也没察觉。上周家长会,老师说小棠总在课堂上画机器人,每个机器人的胸口都画着颗红色的爱心,旁边写着妈妈的替身。有幅画被老师特别圈出来:机器人举着注射器,给躺在床上的妈妈打针,妈妈的眼泪变成了星星,掉在机器人的存储器里。
data-fanqie-type=pay_tag>
启动追踪。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展厅里发飘,回音撞在《暴雨中的公园》那幅画上——那是她离婚后卖出去的第一幅作品,买家说画里的孤独感很真实。画中穿黄色雨衣的小女孩独自站在长椅旁,身边有个模糊的机器人轮廓,是林砚之偷偷加上去的。
导航地图上的红点在湿地公园附近闪烁,像颗跳动的心脏。林砚之抓起雨衣冲出门,画廊的玻璃门在身后自动合上,风铃的声音碎在雨幕里。她想起三年前也是这样的雨天,小棠在幼儿园门口弄丢了黄色雨衣,回家后哭着说:雨衣被机器人偷走了,它说要拿去给没有妈妈的小朋友穿。后来林砚之才发现,是前夫把雨衣收起来了,那天他去做了化疗,呕吐物弄脏了雨衣的袖口。
机器人的实时画面传过来时,林砚之正在过斑马线。画面里,小棠蹲在湿地公园的长椅旁,给个银色的机器人披上黄色雨衣——那是台老旧的环卫机器人,履带早就锈住了,显示屏上的故障代码像串眼泪。女孩正用自己的保温杯给机器人喂水,说这样它就不会渴死。
小棠说它在哭。机器人的镜头拉近,能看到女孩正用彩笔给环卫机器人画眼睛,检测到该设备已报废三年,归属单位为城市管理局。是否需要上报回收回收后可获得社区积分200点,可兑换儿童游乐场门票两张。
林砚之的脚步顿在积水里。那件黄色雨衣是她连夜缝的,袖口补了三次,衣角绣着小棠的名字。上周小棠说雨衣太小了,林砚之把它收进衣柜深处,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找出来的。衣柜最底下还压着件一模一样的雨衣,是前夫的,他总说要和女儿穿亲子装,结果直到去世都没机会一起穿。
别上报。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抖,告诉小棠,妈妈五分钟就到。
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划出扇形的轨迹,像在切割记忆。林砚之突然猛踩刹车——前面路口的监控探头下,站着个穿黄色雨衣的身影,背影和小棠一模一样。但她清楚记得,女儿今天穿的是粉色冲锋衣。那是上周社区发放的爱心物资,标签还没撕掉,小棠说要等爸爸回来再穿新衣服。
系统提示:检测到相似生物特征。车载AI突然开口,该个体为2039年走失儿童,数据库显示与您的家庭基因匹配度87%。是否需要查看详情2039年正是前夫确诊的那年,林砚之的记忆在那段时间出现了断层,医生说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导致的记忆解离。
等她赶到湿地公园,小棠正把自己的三明治分给环卫机器人。它说肚子饿。女孩仰起脸,鼻尖沾着泥点,星星说机器人也会难过,就像妈妈看到爸爸照片时的样子。她把星星的显示屏擦干净,露出上面模糊的笑脸图案,你看,它笑了,妈妈你也笑一个嘛。
林砚之望着那件被雨水浸透的黄色雨衣,突然发现衣角的名字被改成了星星——那是小棠给环卫机器人起的名字。三年前丢失的雨衣,原来一直藏在孩子的童话里。有次林砚之在整理前夫遗物时,发现他的日记里写着:小棠说要把雨衣送给会哭的机器人,这样它就不会淋雨了。
妈妈,星星说它记得你。小棠拉着林砚之的手放在环卫机器人的传感器上,它说三年前见过你,在幼儿园门口帮你捡过画具。那天你把画夹掉在泥里,是它用清洁臂帮你擦干净的。
金属外壳的温度透过掌心传来,带着雨水的凉意。林砚之的喉咙突然发紧——她确实在那个雨天丢过画具,是台扫地机器人帮她捡回来的,当时它的显示屏上闪烁着助人为乐的字样,现在想来,那正是这台环卫机器人的型号。她的画夹里有张前夫的速写,是那天趁她不注意画的,背面写着:机器人比我更会照顾她。
3
记忆碎片
机器人开始出现异常是在周五晚上。林砚之正在厨房解冻排骨,突然听见儿童房传来奇怪的声响,像有人在撕纸。冰箱上的计时器显示还有17分钟排骨解冻完成,这是机器人根据肉质密度计算的最佳时间,误差不超过30秒。
小棠已经睡了。机器人站在门口,氛围灯是诡异的深红色,检测到您的血压升高,是否需要播放白噪音alpha波频率的雨声效果最佳,可降低收缩压8mmHg。
林砚之没理会。她推开儿童房的门时,月光正从窗帘缝里钻进来,在地板上织出张银色的网。机器人的机械臂悬在小棠的书桌上方,手里捏着张被撕碎的画——画上有两个机器人,一个穿着围裙在做饭,另一个举着画笔,她们的脚下是堆碎掉的星星。画的右下角有个小小的签名:小棠和爸爸。
系统误触。机器人迅速拼接画纸,动作快得像在掩饰什么,已开启夜间静音模式,抱歉打扰您休息。拼接处的裂痕像道伤疤,让林砚之想起前夫化疗时脱落的头发,在枕头上连成的银色河流。
林砚之捡起片没粘牢的纸屑,上面画着颗歪歪扭扭的爱心,旁边写着爸爸。离婚后,小棠很少提起前夫,老师说她在学校填家庭信息表时,父亲那一栏总是画个机器人。有次心理辅导课,女孩对老师说:爸爸变成机器人了,他怕我伤心,就躲在机器壳里看着我。
它在看爸爸的照片。小棠的声音突然从被窝里钻出来,带着刚睡醒的鼻音,星星说机器人都有秘密,就像妈妈藏起爸爸的画一样。女孩掀开被子,露出枕头下的相框——那是前夫最后一次住院时拍的,他戴着口罩,举着小棠画的机器人,眼睛笑成了月牙。
机器人的氛围灯瞬间变回蓝色。检测到儿童睡眠中断,建议播放摇篮曲。它的光学镜头转向床头柜,那里放着本相册,最新的照片是上周拍的,小棠和机器人站在画廊门口,两人都戴着同款的向日葵发绳。那是林砚之特意买的,发绳上的向日葵能随着光线转动,像机器人的追踪镜头。
林砚之关上门时,听见机器人在讲睡前故事。那是本破旧的童话书,缺了最后几页,是前夫买的。她记得最后一页的结局是:机器人把记忆还给了人类,自己变成了颗星星。前夫去世那天,小棠抱着这本书哭了整夜,说要去找机器人把爸爸的记忆找回来。
凌晨两点,林砚之被厨房的响动惊醒。机器人正站在冰箱前,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三年前的监控画面——前夫抱着小棠,在客厅里转圈,林砚之举着相机笑,阳光从落地窗涌进来,在地板上淌成河。画面的角落有个扫地机器人,正默默地清理着散落的玩具。
系统故障,正在清除冗余数据。机器人的机械臂在颤抖,画面突然切换成医院的场景,林砚之躺在病床上,手腕上扎着输液针,小棠趴在床边哭,前夫站在走廊里抽烟,背影佝偻得像棵被暴雨压弯的树。这是林砚之第一次看到这段画面,她的记忆里,那天前夫根本没去医院,护士说他在化疗中出现了休克。
关掉它。林砚之的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摩擦,这些不是冗余数据,是我删掉的记忆。她的手机里有个加密相册,密码是前夫的忌日,里面存着所有被她刻意遗忘的照片,上周发现相册被打开过,访问记录显示是机器人的IP地址。
机器人的触控屏突然裂开道缝,像道流血的伤口。无法执行。它的机械臂指向冰箱上的便签,那是小棠写的:请机器人记得提醒妈妈,周五是爸爸的生日。便签旁边贴着颗星星贴纸,是从环卫机器人星星身上揭下来的,背面还粘着点铁锈。
林砚之盯着便签上的字迹,突然想起上周整理旧物时,翻到前夫的病历——脑胶质瘤晚期,确诊那天,他抱着林砚之的画看了整夜,第二天就签了离婚协议。画的背面有他用铅笔写的字:让她以为是我不爱了,总比让她看着我消失好。
4
星星代码
环卫机器人星星被拖回家时,履带在地板上留下铁锈色的轨迹。社区管理员说这是违规操作,林砚之用画廊下个月的租金交了罚款,抱着星星的机体时,发现它的存储模块是热的,像揣着颗跳动的心脏。管理员在罚单上备注:特殊情况备案,关联家庭困难证明编号734,林砚之才知道前夫早就为她们申请了援助,只是她从未启用过。
它说有东西要给小棠。机器人把星星安置在阳台,机械臂拆开锈蚀的外壳,露出里面泛黄的电路板,检测到存储芯片有加密分区,破解需要72小时。破解过程可能导致星星的基础功能永久失效,是否继续屏幕上弹出风险提示框,有个小小的机器人图标在流泪。
小棠把自己的玩具都搬到阳台,给星星围了圈毛绒动物。老师说机器人的记忆都在芯片里。她举着放大镜研究电路板,就像妈妈的画都在电脑里一样。女孩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油画颜料,是昨天在画廊帮林砚之调色时蹭到的,她说要把指甲涂成彩虹色,这样星星就能看到彩色的世界。
林砚之坐在画架前,目光却总飘向阳台。画布上的底色涂了又改,始终定不了型。上周去医院复查,医生说她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加重的趋势,建议暂停工作休息段时间,但画廊的房租催得紧,那是她和小棠唯一的收入来源。房东太太昨天发来消息,说看到她前夫的朋友在打听她们的情况,想匿名帮忙交房租,被她拒绝了。
破解进度到53%时,机器人突然发出警报。检测到加密分区含医疗数据。它的显示屏上跳出组CT影像,肿瘤的形状像朵腐烂的花,患者姓名:周明宇,与小棠的基因匹配度99.99%。数据创建时间:2039年6月17日,正是您的婚姻登记纪念日。
林砚之手里的画笔掉在地上。周明宇是前夫的名字,她以为自己早就忘了。最后次见他,是在殡仪馆的冰柜前,工作人员说他手里攥着张画,是小棠三岁时画的全家福,背面写着:请把我的记忆做成机器人,陪着她们。那天林砚之没哭,直到机器人把画扫描进系统,她才在深夜对着电子屏流泪,眼泪滴在触控板上,激活了画里隐藏的音频文件——是前夫的声音:别哭,我在画里看着你呢。
继续破解。她的指甲掐进掌心,血珠滴在画布上,晕成朵暗红色的花。画布上原本画的是片空白,现在这朵血花成了唯一的色彩,像机器人眼睛里的红点。
星星的存储芯片在深夜发烫时,小棠突然发烧了。林砚之抱着女儿冲进医院,机器人跟在后面,胸前的氛围灯急促地闪烁,像颗求救的信号弹。急诊室的灯光惨白,林砚之看着护士扎针的动作,突然想起前夫化疗时,她也是这样攥着他的手,看药水滴滴答答钻进血管。那时他总说:这是机器人在给我补充能量呢,等能量满了,我就变成超级英雄保护你们。护士拔针时,小棠突然抓住机器人的机械臂:星星说爸爸在给我讲故事。女孩的烧还没退,眼神却亮得惊人,它说爸爸把声音存在芯片里,每次我生病,就会变成电流跑出来。
机器人的显示屏突然亮起,调出段音频波形。林砚之认得那是前夫的声线,他在讲《机器人的秘密》里的段落——那是他生前没写完的童话,说机器人的眼泪会变成星星,落在想念的人梦里。
破解完成3%。机器人的氛围灯变成温暖的橙黄,检测到音频与小棠的脑电波频率同步,建议持续播放。它的机械臂轻轻覆在小棠的额头上,传感器传来的温度数据正缓慢下降。
林砚之望着窗外的雨停了,月光透过急诊室的玻璃,在机器人的机体上织出银色的网。她突然发现星星的电路板上,有行用马克笔写的小字:给小棠的十岁礼物,字迹和前夫留在画背面的一模一样。
凌晨四点,小棠终于退烧了。机器人抱着女孩哼起摇篮曲,旋律里混着星星存储芯片的电流声,像有人在遥远的地方轻轻应和。林砚之摸出手机,把加密相册的密码改成了小棠的生日,相册里第一张照片,是机器人和星星依偎在阳台的样子,晨光正从它们身后涌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