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态化,日子就过得飞快,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也就到了年节。按习俗,正月初三后,学生都会由家长带领,去先生家拜年贺喜,并谢教育恩德。所以,陈家这几天迎来送往好不热闹。
这日早上,陈家的门被拍得啪啪响,听得一个声音在外面喊:“小元哥,开门,开门,我来拜年来了!”
陈周二人正在院中闲聊。小元睁睛躺着,听着院中爹娘隐约的谈话,赖在床上。这几天,小元天天和镇上的孩子们玩得疯疯癫癫,天不煞黑不回家,晚上到家后也睡得晚。
周蕙英听得叫门,应声道:“来了,来了。”赶步上去开门。小元听得来人,知道又有得玩了,爬将起来,赶去梳洗。
门刚打开,可儿就嘴甜地向周蕙英拜年,又对正向门口迎过来的陈国训拜年,陈周二人一边夸赞可儿一边将易父易母往屋内让,相互寒暄后,便在院内落了座,周蕙英便道:“你们先聊着,我去泡茶。”
可儿这时终于能插上话,便问:“伯母,小元哥呢?”话音方落,就见小元从东厢房开门出来,回道:“我在这呢!”,边回话边走到易父易母跟前拜年。可儿见小元刚梳洗起床的样子,戏笑道:“小元哥,你可真懒。”
周蕙英见两小已搭上话,自去泡茶。
小元领着可儿,往自已的东厢房玩儿。不久,两小又出来请示要外出玩,得了通意,便去了。
周蕙英泡好茶,并些瓜子水果糕点,摆到院中的几桌上,说道:“来,喝点茶,吃点东西,边吃边聊。”
可儿母亲李梅便起身帮着摆盘,道:“你也别忙,坐下来一起。”
可儿入陈家私塾时5岁过半六岁不到,易秋李梅二人就她这一个女儿,平日里都是疼爱有加。陈易两家家虽在一条街上相隔仅几十米,但一个月多月以来,可儿每日都由父母接送。陈易两家便在这迎来送往中,慢慢熟稔起来,发觉脾性相投,来往也就多了。
等周蕙英李梅摆盘完,易秋便继续聊道:“蒙陈先生教育,小女入学个月,实是长进不少。先生如此大才,且正当壮年,便退职在这谌家镇开塾,实是屈才了。”话里外的意思其实是在问个中原由。
陈国训眼里的光便有些暗淡,未及开言,李梅已是察言观色,岔开了话题,笑道:“你们家小元这孩子啊,真正是有侠义之心的,6岁大点,就帮助可儿打抱不平,这事今日个,可得正式表达下感谢。”说完,站起来就要福礼。
周蕙英见李梅这样说,赶紧起身,按下李梅,笑道:“何曾没感谢呢,我记得头一个报名入学的可就是你们家可儿,在你们的示范下,这陈家私塾第一期开塾效果才如此好呢!”言下之意是易家已是还了情分。
陈国训有些不明所以,向周蕙英投以寻问眼光,周蕙英便解释道:“小孩子们的事,这阵子忙,忘了和你说。头个把月,带着小元在镇上宣讲那几天,有次小元见可儿被一孩子,推倒在地,就前去帮忙。后来,才知道起因是那个孩子说可儿姓易,又说姓易的都是坏蛋,然后可儿便和那孩子起了纷争。
陈国训听后,点了点头,神色间倒是对小元的行为多有认可。
易秋这时却在边上接上了话茬,道:“其实,那孩子说姓易的都是坏蛋,多半因那孩子是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