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人淡如菊的母后,教育我凡事都要不争不抢。
母后被打入冷宫时,我选择了跟她一起,可她却看着我挨饿受冻,看着我被病痛折磨。
她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
最后,我惨死冷宫。
再睁眼,我回到了母后入冷宫这一天。
1
皇上,你我夫妻缘尽,不要再多言了。
你身为皇后,治理六宫是你的职责,可你看看后宫的嫔妃们都闹成什么样子了
我被碎裂的茶盏落地声惊醒,发现自己重生到了母后要被打入冷宫这一日。
前世,后宫嫔妃为了早日生下父皇的第一个孩子,互相算计争宠,闹得后宫鸡飞狗跳。
父皇的好几个孩子,还未出世就已夭折。
而我的母后,却只会说:她们也只是太爱陛下了。我怎么能苛责于她们
父皇大怒,嫔妃争斗不休,你身为皇后理当约束,何况如今已经闹到了这个地步
我已经劝过她们了,不要执着于诞下皇长子,可人各有志,我也只能尊重。
父皇皱眉,事关皇嗣,你还这么不痛不痒
孩子是上天的恩赐,来去都是天意,不要悲伤,孩子总会有的。
父皇一口气险些上不来,皇后失德,不堪为中宫表率,即日起,打入冷宫。
母后泪眼朦胧,但脸色还是很平静,既然陛下心意已定,臣妾还能说什么臣妾早就知道会有与陛下离心的这一天,如此,也不叫陛下为难,臣妾自愿入冷宫。
这话说的,倒好像是父皇的错一般。
只是,母后突然看向我,昭昭无人照料,还请陛下不要为难于她。
前世的我,还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下意识的依赖于母后。
加上母后从小就教育我,做人要不争不抢,顺应天命,而非贪图皇家富贵。
我不想让母后觉得我是舍不得富贵,所以毅然和母后去了冷宫。
冷宫的日子吃不饱穿不暖,数九寒冬我在冰冷的井边洗衣服,十指冻烂。
太后可怜我,几次都想把我接出冷宫。
可是母后总是教育我,太后年纪大了,我们不应该给她添麻烦。
后来,我高烧不醒,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我求她去找父皇救我。
她说: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
每个人的命都是注定的,这是你的劫数,我们应该顺应。
这是一个母亲会说出的话吗
这次,我不会那么愚蠢了。
母后此言差矣,儿臣是父皇的女儿,父皇怎会为难儿臣
倒是母后,还是应当反思一下自己的过错。
父皇忙于朝政,母后还要给他添麻烦,儿臣此后一定听话懂事,绝不会让父皇忧心。
母后淡淡看了我一眼,原来我这么多年对你的教导终究是白费了,也罢,不是我的我也强求不了。
父皇冷冷道:你教导你身为皇后不教导昭昭怎么做一个公主,整日教她讨好别人,好好的公主快让你教导成下人了。
昭昭此后就去太后跟前,由太后亲自教导,你就不要管了。
从今日起,你就在冷宫禁足思过,念你是朕的发妻,不会苛待于你,好好反省。
母后却是一副清高的样子,臣妾不需要陛下的施舍,无论是冷宫还是景仁宫,臣妾一个人都能活的好好的。
父皇无语,亦不再说话,牵着我的手离开宫门。
2
母后对着我的背影嗤笑,没想到我一片慈母之心在你眼中如此微不足道,终究是错付了。
错付
我对她一片纯孝之心,又何尝不是错付了
我明明是中宫嫡出的长公主,可是从小到大,我总是受人欺负。
皇妹抢走我的珠钗时,她说:你是长姐,理当谦让妹妹。
皇妹把我推入湖中时,她说:妹妹还小,不懂事,你是姐姐,让让她。
贵妃让人责打我时,她说:贵妃是你的庶母,替我管教你是理所应当的。
宫人偷盗财物被我处罚时,她说:对你来说一支钗子算不得什么,可对他来说或许就是救命的钱。若非走投无路,谁也不会偷盗,就不要苛责了。
于是从那以后,宫中的嫔妃和公主肆无忌惮的欺负我。
父皇赏赐的好东西,只要她们看上了,就毫无顾忌的闯进来抢走。
连宫人都可以随意的拿走我宫里的东西去卖。
我要去找父皇告状,母后就会拦着我说:昭昭,你是公主,要大度一些。不要同人争抢那些身外之物,失去了就失去了,上苍总会在别处给予你补偿。
可是后来在冷宫里,我又饿又冷,因为高热奄奄一息的时候,母后却把唯一的吃食喂给了冷宫里的猫。
小猫不比人,它不吃药熬不过这个冬天。
我们毕竟是大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取食物。
昭昭,做人要善良一点,母后能体会到小猫的痛苦。你要有爱心。
她用我的命,成全了她仁爱善良的美名。
可是我却死了。
那一刻我才发现,我的母后是如此虚伪的一个人。
她所谓的不争不抢,顺应天命,人淡如菊,不过是自私冷漠而已。
这一生,我绝不会再被她操纵了。
我坚定的牵着父皇的手,随他去往太后宫中。
昭昭,你是个好孩子,以后跟着太后,要好好的。
你要做一个让父皇骄傲的公主,绝不可像你母后一般。
记得上辈子,我执意要和母后去冷宫,让父皇很是失望。
他也不是没有想过把我接出去,可是每次母后都说我们在冷宫过的很好。
我们可以自立,不需要父皇的怜悯。
连带着父皇让人给我送来的东西,不是让母后丢回去,就是被她拿去给宫女和流浪猫狗。
直到看到我枯瘦的尸体,父皇才知道我在冷宫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
那一天,他在大雪中头发都白了好几根。
想到此处,我握紧了父皇的手。
父皇,儿臣一定听太后的教导,做一个明事理,辨是非的公主,将来为父皇分忧。
父皇很是欣慰。
3
在太后宫中的日子很是快乐。
太后待我虽然不亲近,但是她从不会让任何人欺负我。
她说,我是我大齐的嫡长女,是中宫所出的公主,仁心善良不可少,但是身为公主的威仪也不能丢。
我可以为家国为百姓奉献自己的一切,但也要有自己的骄傲。
面对犯错的宫人,应当恩威并重,断不可纵容,否则皇室威严何在。
我把她说的话,都牢牢的记在心底,并且按照她所教导的去做一个公主。
太后也愈发的喜欢我,她从前因为母后那所谓的人淡如菊被气到了,所以不愿意亲近我。
明明小时候,太后总喜欢抱着我的。
是因为五年前,羌族来犯,大齐将太后唯一的女儿送去和亲了。
可大齐并非打不过羌族,反而还要主动求和,这对大齐来说可是奇耻大辱。
可是母后却劝说父皇,一旦打仗百姓将流离失所,会有无数人家破人亡,不如送一位公主和亲,就能免了战事。
我大齐又不是打不过羌族,未战先怯,主动求和,岂不是叫羌族太过猖狂我大齐颜面何存太后怒不可遏。
颜面不过是虚名罢了,若是能用一个公主换来百姓平安,也算值得。
太后宅心仁厚,也当为皇上分忧。羌族的人比太后更需要公主。
这话不知怎么的传到了民间,百姓担心打仗会增加赋税,也纷纷围在官府前闹事,请求送公主前去和亲。
朝中一些不明事理的老臣也借机上奏,逼迫父皇主动求和。
父皇迫于群臣压力,只得送公主和亲。
太后从此怨上了母后,再也不见她。
皇祖母不要伤心,大齐总有一天会迎回姑姑的。
好孩子,太后抱着我道,你记住,要有自己的骄傲,不要像你母后那样没骨气。
4
母后在冷宫的生活很不好,她的贴身宫女求到了我的身边,说是希望我能照拂一二。
细问之下才发现,宫女让她多带些金银财帛,到了冷宫里也好讨生活。
可我母后却说:钱财乃身外之物。
她什么金银首饰也没带,反倒是带了一把种子,说是即使在冷宫,也要活得体面一点。
栽花种树,陶冶情操,坦然的面对生活,这一切都是上天的磨练。
可怜那宫女起早贪黑干活,还要照顾她,年纪轻轻,累出了一身的毛病。
我还是决定去冷宫看望一下母后。
说实话,经历了上一世她冷眼看着我被病痛折磨致死的种种痛苦,我与她的母女情分就断了。
我不会为难她,就当是我还了她十月怀胎的辛苦。
但我对她不会再有任何怜悯,我只是不想因为她拖累我的名声。
赶到冷宫之时,里面又起了争执。
要不是你的纵容,我的孩子怎么会没有了
你身为皇后,约束宫嫔不是你的责任吗
我听见母后淡淡的声音,女子在皇宫生活本就不易,我怎么能再过度苛责于她们
丽妃气得变了声,所以你就眼睁睁看着那个贱人害死我的孩子
儿女皆是上天恩赐,若非你执意要生下皇上的第一个孩子,又岂能遭人妒忌凡事当顺其自然,何必争这些
丽妃的话像淬了毒的针,狠狠扎在冷宫冰冷的空气里。她双目赤红,因为激动和虚弱,身体微微发颤,指着母后的手都在抖。
顺其自然不争不抢
李如兰!你听听你自己说的还是人话吗
那是我的孩子!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在你嘴里就成了‘不必争’的玩意儿
5
母后,不,如今该称她为废后李氏了。
她依旧端坐在那张缺了腿、用石块垫着的破旧木凳上,身姿挺直,仿佛身处的不再是冷宫,而是她昔日的凤座。她甚至没有看丽妃那张因愤怒而扭曲的脸,目光落在窗外那株她刚种下、尚显孱弱的菊苗上,声音平静无波,带着一种令人齿冷的超然。
丽妃,愤怒和怨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孩子去了,是缘分未到,强求不得。
你如此执着于仇恨,伤的只是你自己。
放下吧,在这深宫之中,学会与自己的痛苦和解,才是长久之道。至于那害你的人……她顿了顿,终于将视线投向丽妃,眼神里竟带着一丝悲悯,她心中亦被嫉妒啃噬,日夜煎熬,未尝不是另一种惩罚。
天道轮回,自有其理,我们何必再添业障
和解业障丽妃像是听到了天底下最荒谬的笑话,她猛地拔高了声音,尖利刺耳,我的孩子被她一碗红花灌下去,活活化成了血水!
你身为皇后,明知她素日跋扈,包藏祸心,却一味纵容!
你劝我大度,劝我放下
李如兰,你的心到底是什么做的是石头吗还是冰!
丽妃的控诉撕心裂肺,连冷宫外枯树上栖息的寒鸦都被惊得扑棱棱飞起。
她步步紧逼,几乎要扑到李氏面前。
李氏身边的宫女春桃吓得脸色惨白,下意识想上前阻拦,却被李氏一个眼神制止了。
她微微蹙眉,似乎对丽妃的失态感到些许困扰,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疏离:丽妃,你此刻心绪不宁,还是回去好好休息吧。冷宫寒凉,莫要再伤了身子。至于因果报应,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罢了。
时候未到哈哈哈!丽妃凄厉地笑起来,眼泪混着绝望滚滚而下,那我的孩子呢他的‘时候’在哪里!
李如兰,你这副假仁假义、清高脱俗的面孔,我今日算是彻底看透了!
你根本就是懦弱!是无能!是用那套‘不争不抢’的鬼话来掩饰你自己的自私凉薄!
你不配为后!更不配为人母!
最后一句不配为人母,像一道惊雷,猛地劈开了冷宫压抑的空气,也重重砸在刚刚踏入院门的我的心上。
data-fanqie-type=pay_tag>
6
我站在破败的月洞门边,身后跟着太后宫里两个沉稳的嬷嬷。
丽妃的控诉,李氏那番冰冷刺骨的开解,一字不落,清晰地传入耳中。
前世冷宫里冻烂的手指、高烧时喉咙干裂的灼痛、生命一点点流逝时她喂猫的背影……那些被刻意压下的记忆碎片,瞬间被这不配为人母的指控点燃,汹涌地冲撞着我的理智。
原来,她对我的冷漠,并非特例。
她对所有人,都是这样一副人淡如菊的假面,实则内里是捂不热的坚冰和深入骨髓的自私!
她用这套理论,害死了丽妃的孩子,害死了我,甚至可能害了更多人!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比冷宫的砖石更冷。但随之升腾起的,却是一股前所未有的清醒和决绝。
李氏终于看到了我。她眼中飞快地掠过一丝极淡的惊讶,随即又恢复了那种惯常的、带着疏离的平静。
昭昭她唤了一声,语气听不出喜怒,你来了。
我没有立刻应她。目光扫过这比记忆中更显破败的院落,扫过李氏身上洗得发白的旧衣,最后定格在她那张依旧试图维持着体面和淡然的脸上。
丽妃也看到了我,她满腔的悲愤似乎找到了一个宣泄口,转向我,带着哭腔:公主!你听听!你听听你的好母后说的是什么话!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死得多冤啊!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翻涌,一步步走进院中。
脚步踏在枯叶上,发出细微的碎裂声,在这死寂中格外清晰。我走到丽妃身边,没有看她,目光平静地直视着李氏。
丽妃娘娘,我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冷冽,逝者已矣,还请节哀。父皇和皇祖母,自会查明真相,还您和……那个未出世的孩子一个公道。
我的话让丽妃一愣,随即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捂着脸呜咽起来。
李氏的眉头皱得更深了,她看着我,眼神里第一次流露出一种清晰的、被冒犯的不悦。昭昭,后宫之事,自有其法度。
你年纪尚小,不懂其中复杂,莫要妄言。
她试图用长辈的身份压我,语气带着惯常的教导意味,况且,冤冤相报何时了让逝者安息,生者释怀,方是……
7
母后。我打断她,声音依旧平稳,却像淬了冰,儿臣不懂什么复杂的法度,但儿臣懂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这是天理人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公道!不是什么‘冤冤相报’就能轻飘飘抹去的!若连这最基本的公道都得不到,逝者如何安息生者又如何释怀
难道要像您教导儿臣的那样,被人推下水也要说‘妹妹还小’被人害了性命也要说
‘顺应天命’、‘时候未到’吗
我的话语如同连珠炮,字字句句都敲在李氏那套不争理论的根基上。
她那张维持了许久的平静面具,终于出现了一丝裂痕。
她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失望和……被挑战权威的愠怒。
昭昭!她加重了语气,带着严厉,你何时变得如此刻薄、如此斤斤计较
母后教导你心怀慈悲,与人为善,你都忘了吗
太后便是如此教导你的让你变得这般……这般咄咄逼人她甚至搬出了母后的称呼,试图用身份压我。
看着她这副样子,前世临死前那刺骨的冰冷和绝望再次清晰起来。
我心底最后一丝因血缘而起的涟漪也彻底消失殆尽。
母后息怒。我微微福身,行了一个无可挑剔的礼,姿态恭敬,眼神却锐利如刀,儿臣并非刻薄,也非斤斤计较。儿臣只是……学会了‘承担代价’。
李氏的身体几不可察地一僵。
我抬起头,迎着她骤然收缩的瞳孔,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说道:正如母后当年在冷宫对儿臣所言——‘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代价。’
我顿了顿,目光扫过她洗白的衣袖,扫过这荒凉的院落,扫过她精心侍弄却注定难以在冷宫沃土里盛开的菊苗。
8
母后选择了您信奉的‘道’,选择了‘不争不抢’、‘顺应天命’、‘人淡如菊’。
那么今日冷宫寒凉,无人问津。昔日纵容之过,招致怨怼,乃至……亲生女儿离心,视若陌路——这些,便都是您选择这条‘道’,所要承担的‘代价’。
儿臣今日前来,并非为照拂。儿臣只是想亲眼看看,我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前世积攒的所有怨毒,看看母后您,是如何在这您自己选择的‘道’上,安然承受您应得的‘代价’!
至于儿臣,我挺直脊背,如同太后教导的那般,展现出属于大齐嫡长公主的威仪与决绝,儿臣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儿臣选择做父皇和皇祖母期许的公主,明事理,辨是非,持身正,护该护之人,罚该罚之罪!
儿臣选择的路,无论荆棘密布还是繁花似锦,儿臣也自会承担一切后果,绝无怨言!更不会,如母后这般,明明是自己选的路,却还要摆出一副被天下人辜负的委屈模样!
话音落下,冷宫死一般的寂静。
风卷着枯叶,打着旋儿从我们之间穿过。
李氏的脸色彻底褪尽了血色,变得惨白如纸。
她那双总是平静无波、甚至带着悲悯的眼睛,此刻死死地盯着我,里面翻涌着震惊、被彻底戳穿的难堪、被亲生女如此直白指责的剧痛,以及……一种被剥下所有伪装的狼狈和空洞。
她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却只有一句话,你如果这样说的话,本宫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本宫百口莫辩,但本宫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丽妃也忘了哭泣,呆呆地看着我,眼神复杂,有震惊,有快意,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我不再看李氏那张失魂落魄的脸,转身对丽妃道:丽妃娘娘,此处阴寒,不宜久留。您的冤屈,儿臣会禀明皇祖母。父皇圣明,必不会让皇嗣枉死。您保重身体,以待来日。
说完,我不再停留,带着两位嬷嬷,决然转身,踏出了这令人窒息的冷宫院落。
身后,是死寂,是李氏失魂落魄的剪影,还有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注定无法盛开的菊苗。
阳光重新照在身上,驱散了冷宫的阴寒。
我深吸一口气,将胸腔里最后一丝属于前世的郁气彻底呼出。
代价
母后,这一世,轮到您好好品尝了。
而我萧昭的路,才刚刚开始。属于我的代价,我欣然接受。属于我的荣光,我也必当亲手去争!
9
冷宫一晤,彻底斩断了那点残存的、名为母女情分的丝线。
我将丽妃的控诉原原本本禀明了太后。
太后捻着佛珠的手猛地一顿,眼中寒光乍现:好一个时候未到!好一个天道轮回!哀家倒要看看,这‘天道’究竟站在哪边!
她看向我,眼神锐利而充满力量,昭阳(太后为我取的新名号,取‘昭昭日月’之意),此事你做得对。皇家血脉,岂容如此轻贱这背后,怕是有人仗着你母后那套歪理,愈发肆无忌惮了!
丽妃的案子,成了撕开后宫平静假象的第一道裂口。
父皇震怒,下令彻查。
有太后的暗中支持,我得以有限地参与其中。
调查并不顺利,线索几度中断,指向的宫人要么暴毙,要么失足,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极力掩盖真相。阻力之大,远超预期,显然背后之人势力盘根错节。
这期间,我并未再去冷宫。
只听闻李氏病了一场,是春桃日夜照料才熬了过来。
春桃曾偷偷托人递话,说废后娘娘精神大不如前,常常对着那株半死不活的菊花苗发呆,口中喃喃着代价…代价…。
听闻这些,我心中不起波澜。
她的病痛、她的迷茫,是她选择的道必然结出的苦果。
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在太后和父皇的羽翼下,真正积蓄自己的力量。
太后教导我更深了。
不仅是诗书礼仪、治国之道,更教导我识人用人、权衡利弊、借势而为。
她告诉我:昭阳,仁慈是美德,但无锋的仁慈是软弱,是纵恶!你要像磨砺一把剑一样磨砺你的心智,让它既能守护该守护的,也能斩断该斩断的。
后宫,从来都不是只有风花雪月的地方。
我深以为然,并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后宫嫔妃、皇子皇女,留意朝堂风向。
我谨记太后的教诲,对父皇恭敬孝顺,对太后体贴入微,对宫人恩威并施。
而重生的优势,更能让我对一些尚未发生的隐患提前示警,或巧妙化解。
父皇看我的眼神,从最初的怜惜,逐渐变成了赞许和倚重。太后更是将我视为真正的继承者。
10
丽妃案的僵局,最终被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打破——春桃。
那个被李氏的清高拖累得一身病痛的忠仆,在一个深夜,避开所有耳目,跪在了我的面前。
她形容枯槁,眼神却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绝。
公主殿下,她声音嘶哑,奴婢知道丽妃娘娘孩子被害的真相!奴婢…奴婢实在受不住了!废后娘娘她…她不是不知道,她是…她是默许啊!
春桃的证词,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笼罩在案件上空的迷雾。
原来,当年丽妃有孕,贵妃视其为眼中钉,多次在李氏面前暗示要处理掉这个威胁。李氏并非毫无察觉,但她秉承那套不争不抢、顺应天命的歪理,竟对贵妃说:
妹妹若觉得这是天意如此,那便…随天意而行吧。只是,莫要太过,伤了自身阴鸷。
这模棱两可、近乎默许的话,成了贵妃行凶的底气!事后,贵妃派人给李氏送了些心
意。
李氏竟也收下了,还叹道:都是可怜人,何苦相逼。
春桃泪流满面,奴婢当时就想告诉皇上!可废后娘娘说,事情已经发生,再追究只会让更多人痛苦,让后宫更不安宁,不如让逝者安息…奴婢…奴婢该死啊!
她重重磕头,额头一片青紫。
我扶起她,心中怒火翻腾,却也感到一阵刺骨的悲凉。
李氏的不争,竟成了滋养罪恶的温床!她的淡泊,是用他人的鲜血和生命来粉饰的!
春桃,你今日之举,是赎罪,也是立功。本宫会保你性命。我沉声道,将你知道的一切,原原本本,写下来。
有了春桃这份关键证词,加上之前暗中收集的蛛丝马迹,铁证如山。
父皇震怒到了极点,当庭下旨:贵妃谋害皇嗣,罪大恶极,赐白绫!其家族参与掩盖罪行,罢官夺爵,流放三千里!
后宫的格局,因这场雷霆之变而彻底洗牌。
丽妃大仇得报,对我感激涕零,成了我最坚定的盟友之一。
其他嫔妃也无人敢轻易挑衅。
我,成了名副其实的尊贵的嫡长公主
。
11
贵妃伏诛的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冷宫。
我再次踏入那片死寂的院落。这一次,心境更加冷硬。
李氏似乎更瘦了,穿着单薄的旧衣,坐在冰冷的石阶上,怀里抱着那只她曾用我的救命口粮喂养过的猫。
猫已经老了,毛色灰暗。
她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那株菊花早已枯萎,只剩下几根枯枝在风中颤抖。
听到脚步声,她缓缓抬起头。看到是我,她眼中没有惊讶,只有一片死水般的沉寂和……一种难以言喻的、被彻底剥光的难堪。
你来了。她的声音干涩沙哑,再无半分往日的平静与超然。
贵妃死了。我开门见山,语气平静无波。
她的身体剧烈地颤抖了一下,抱紧了怀里的猫,手指关节泛白。
良久,她才发出一声似哭似笑的叹息:……终究,是报应吗
报应我走近几步,居高临下地看着她,母后,这难道不是您‘道’的必然结果吗
您默许了她的恶行,用您的‘不争’为她铺了路。
您用丽妃孩子的命,用您亲生女儿的命,去成全您所谓的‘顺其自然’、‘避免纷争’。如今,她死了,她的家族毁了,丽妃痛失爱子,后宫因您的‘无为’而冤魂不散,动
荡不安。这就是您想要的‘平静’
我……我没有……她试图辩解,声音却虚弱无力,我只是不想……不想看到她们争斗……
不想看到争斗,所以纵容最恶毒的争斗发生
我打断她,言辞如刀,你不是不想看,你是不敢管!
你用那套‘人淡如菊’、‘不争不抢’的漂亮话,掩饰您的懦弱、您的无能、您对责任的逃避!
害怕承担起皇后约束六宫的职责,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得罪人!
你躲在那套虚伪的‘道’后面,享受着‘清高’的美名,却把灾难留给了别人!
不是的!你懂什么!李氏猛地抬头,眼中第一次爆发出强烈的情绪,是愤怒,是被戳穿后的羞恼,你以为这后宫是什么地方处处是算计,步步是陷阱!
争争来争去,最后能得到什么
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我教你不争,是让你看透,是让你保全自己!是让你不被这吃人的地方吞噬!
12
保全自己我笑了,笑声冰冷而嘲讽,母后,您看看您自己!您保全了什么您保全了您的‘清名’可如今这清名之下,沾着无辜者的血!
您保全了您的性命可您在这冷宫之中,形销骨立,与活死人何异
您保全了我呵……若非我及时醒悟,此刻早已是冷宫枯骨一堆!
你的人淡如菊,保全不了任何人,它只让你自己活在一个自欺欺人的幻梦里,然后拉
着所有靠近你的人一起沉沦!
你所谓的看透,不过是逃避的借口!
真正的看透,是明知其险恶,依然敢于去守护该守护的,去改变能改变的!
皇祖母教导我,身为公主,享万民供奉,便要有护佑万民、肃清寰宇的担当!这担当,不是靠‘不争’得来的,是要靠智慧、靠勇气、靠手中紧握的力量去争取、去捍卫的!
我看着她惨白的脸,颤抖的身体,以及怀中那只同样奄奄一息的老猫,心中再无半分怜悯,只剩下彻底的冰冷和决绝。
母后,您就好好守着您的‘道’,在这冷宫里,安然承受您选择的一切‘代价’吧。
看看您精心呵护的猫,看看您种下的花,看看您自己——这就是您‘不争’的结局。您用一生证明了您的‘道’是条死路。而我萧昭阳的路,才刚刚开始。
我会用我的方式,去争一个海晏河清,去护我该护之人,去罚该罚之罪!
我会让所有人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皇家威仪,什么才是真正的仁心与担当!
说完,我不再停留,转身离去。
身后,传来李氏压抑的、绝望的呜咽声,以及那只老猫微弱的哀鸣。
夕阳的余晖将冷宫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像一个巨大的、绝望的牢笼。
她的人淡如菊,终于在残酷的现实和血淋淋的代价面前,彻底凋零枯萎,只剩下无尽的悔恨和空洞的余生。
13
丽妃案的雷霆处置,让我在朝野后宫声名鹊起。
父皇对我更加信任,一些有远见的大臣也开始留意我这位在太后身边成长的嫡长公主。我不再仅仅是深宫里的金枝玉叶,而是逐渐参与到一些朝政的旁听和讨论中。
我的首要目标,是迎回和亲的姑姑——永宁长公主。
这是太后最大的心病,也是大齐的耻辱。
我利用重生优势,结合太后和父皇信任的武将提供的信息,对羌族内部的分裂、大齐边境军力对比进行了深入分析。
父皇,姑姑远嫁多年,音讯全无,生死难料。此非仅天家之痛,更是悬于大齐军民心头之刺!
昔年求和,实乃权宜之计,却令羌族气焰日炽,视我大齐软弱可欺,边境摩擦不断,百姓何曾真正安宁
如今我朝兵精粮足,士气可用。羌族老王昏聩,诸子争位,内乱已生,正是千载良机!
儿臣以为,当以迎回永宁长公主为名,陈兵边境,示之以威!
同时,可密遣使节,接触羌族内部不满老王及主战派的势力,许以通商、互市之利,分化瓦解。
若其冥顽不灵,拒不归还公主,甚,甚至伤及公主凤体,则我大军雷霆出击,名正言顺!此一战,非为穷兵黩武,实为雪耻扬威,定边安民,复我大齐国格!
这番言论,有理有据,既有战略眼光,又充满家国情怀。
父皇龙颜大悦,主战派将领更是群情激昂。
太后握着我的手,老泪纵横,好孩子!好孩子!哀家…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在我的积极推动下,大齐精锐之师开赴边境,军容鼎盛。
没过多久,羌族在强大的军事威慑下,最终妥协,同意无条件送还永宁长公主,并签订互不侵犯、开放边市的条约。
太后在宫中接到捷报和公主即将归来的消息,喜极而泣。
父皇也激动不已,连声道:昭阳此议,功在社稷!
14
迎回永宁长公主,我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父皇的身体却在这时每况愈下。朝中关于立储的暗流再次涌动。
皇子们年纪渐长,各自背后都有势力支持。而我,作为嫡长女,展现出的政治才能和担当,也让一些目光长远的朝臣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位有能力、有威望、且有太后鼎力支持的监国公主,甚至是…女帝!
阻力自然巨大。守旧派大臣声嘶力竭地高喊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认为女子干政是亡国之兆。一些有野心的皇子及其母族也蠢蠢欲动。
这一次,我不再需要像前世那样隐忍退让。
我深知,权力不会从天而降,想要守护自己珍视的人和事,想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必须去争,去掌握那至高无上的力量!
我利用迎回姑姑的功绩和积累的声望,联合以太后为首的宗室力量、以永宁长公主为代表的外戚力量,以及被我的能力和理念所折服的务实派大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联盟。
我亲自在朝堂上,面对那些迂腐的攻讦,掷地有声。
诸位大臣口口声声祖制礼法,可曾记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曾记得为君者当‘选贤与能’
本宫所为,肃清后宫毒瘤,安定边境,哪一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黎民百姓
难道仅仅因为本宫是女子,这些功绩便成了过错这些利国利民之举便成了僭越
储君之位,关乎国本,自当择贤而立!若论贤能,论担当,论为国为民立下的功勋,本宫自问,不逊于任何一位皇弟!
若只因性别,便将真正有能力安定天下之人排除在外,才是对祖宗基业最大的不负责任!才是对天下苍生最大的不公!
我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本宫要争的,不是个人的权位,是这大齐的朗朗乾坤,是万民的福祉安康!谁若不服,便拿实绩来与本宫辩!空谈祖制,掩耳盗铃,非忠臣所为!
太后在帘后微微颔首,永宁长公主更是直接站了出来,以自身和亲的悲惨遭遇痛斥那些轻视女子却又在危难来临前将一个女子推出去和亲的不耻行为。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群臣面如死灰。
父皇在病榻上,看着朝堂的奏报,看着我一步步展现出的治国才能和掌控大局的魄力,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断。他召集群臣,颁布诏书:
朕绍膺骏命,统御万方。然天不假年,沉疴难起。皇长女昭阳,中宫嫡出,天资聪颖,仁孝性成。自太后躬亲教导,明德惟馨,睿智天成。肃清宫闱,安定社稷;远谋深虑,迎归永宁;建言军国,利泽生民。其才其德,堪为宗室典范,社稷砥柱。朕观诸子,未有出其右者。为固国本,安天下心,特册封皇长女昭阳为镇国长公主,加封监国,总摄朝政!望尔克勤克慎,敬天法祖,亲贤远佞,抚育万民,以承朕志,以慰朕心!诸皇子及文武百官,当悉心辅佐,共保江山!
诏书一下,尘埃落定。
守旧派如丧考妣,却再也无力回天。支持我的力量欢欣鼓舞。
我,萧昭阳,大齐的镇国长公主、监国,正式走到了帝国权力的中心。
15
父皇在我监国后不久,便溘然长逝。临终前,他紧握着我的手,眼神复杂,有欣慰,有不舍,最终化为一句低语:昭阳…大齐…交给你了…莫学你母后…
我含泪应下: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必不负江山,不负万民!
父皇驾崩,我以监国长公主身份,依据遗诏,顺理成章地登基称帝,成为大齐开国以来第一位女帝,改元昭明。
登基大典,庄严隆重。
我身着帝王衮冕,一步步踏上那至高无上的御阶。阳光洒在九龙金冠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脚下,是匍匐的群臣,是广阔的宫阙,是万里江山。
这一刻,没有前世冷宫的阴寒刺骨,只有肩负天下的沉重与豪迈。
我没有忘记冷宫里的李氏。
登基后不久,我下了一道旨意:废后李氏,久居冷宫,神思恍惚,不堪奉养。念其生育之功,特恩准移居京郊皇家别苑静心庵,带发修行,为国祈福,非诏不得出,非诏不得见。一应供给,按最低份例。
这已是最大的仁慈,让她在青灯古佛中了此残生,远离尘嚣,也远离权力中心。
这或许是她人淡如菊的归宿,只是再无任何人会为她所谓的清高喝彩。
此后,我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改革弊政,轻徭薄赋。
我深知女子立世不易,尤其重视女教,兴办女学,鼓励女子参与桑织、医道、算学等领域,虽阻力重重,但一步步推进。
永宁长公主在我的支持下,走出了和亲的阴影,致力于编写边地风物志,为朝廷治理边疆提供宝贵资料,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太后颐养天年,看着我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脸上终于露出了真正舒心的笑容。
一个雪后的清晨,我站在宫城的最高处——观星台。俯
瞰着苏醒的京城,屋舍俨然,炊烟袅袅,市井之声隐隐传来。远处,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连绵群山,象征着帝国的辽阔与稳固。
寒风凛冽,吹动着我的龙袍。
我伸出手,一片雪花落在掌心,瞬间融化,带来一丝凉意。
代价……我低声自语,嘴角却勾起一抹坚毅而释然的弧度。
前世惨死冷宫,是懦弱和盲从的代价。
母后枯守静心庵,是她选择逃避与虚伪的代价。
而我,选择了这条充满荆棘却也无比壮阔的帝王之路。
这其中的孤独、压力、如履薄冰的谨慎、力排众议的艰难,都是我必须承担的代价。
但,看着眼前这片渐渐焕发生机的山河,感受着万民在相对清明吏治下安居乐业的脉动,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我的代价,换来了大齐的昭昭明日。
我的争夺,守护了我想守护的一切。
我的路,由我自己踏平坎坷,通向盛世之巅!
陛下,该早朝了。内侍恭敬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我收回目光,眼神锐利而坚定,转身,龙袍在雪地上划出威严的弧度。
摆驾,宣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