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这边录制歌曲,也没有耽误挣钱,晚上他都会去魔都各种酒吧驻场。
靠着出彩的颜值,和比前世提升不少的唱功,他在驻场期间很受顾客欢迎。
可孟超完全低估了富婆们消费的欲望,相互攀比,还非要他撕衣服,经常你争我抢,点歌能点到凌晨。
都说顾客是上帝,孟超领一份工资,也会尽量配合。
也在这期间,不乏有富婆图谋不轨、处心积虑、锲而不舍的对他发出组队邀请,都被孟超统统婉拒。
在录制期间,孟超学习孙南,一般选择下午录音,避免刺激性饮食,保证睡眠,与录音师他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明确需求,减少后期返工。
并且,他根据自己气息不足的缺陷,接受分段录制,先录副歌等高难度部分,再补主歌。
于是,仅仅花了一周时间,《等一分钟》就顺利录制出来了。
但要发行歌曲,必须要跟唱片公司合作,为此孟超在搜集资料、咨询孙南的过程中,做了不少功课。
1999年,内地风头正劲的唱片公司不少,实力最强的肯定都是国际巨头在华分支。
其一,是魔都声像唱片公司,是索尼音乐内容在内地的唯一官方发行渠道。
刘焕、毛宁、《懂你》创百万销量的满文君,都出自这家公司,甚至唱片公司还引进滨崎步专辑试水日流,试图推动CD取代卡带。
其二,是百代(EMI)中国,签下那瑛,《征服》亚洲狂销200万张,还实现了港湾联动,代理王非、张信哲内地发行,垄断情歌市场。
百代和魔都之外,还有正大国际音乐和孙南签约的星工场音乐,算是民营唱片业的领头羊。
当然,还有像宋柯和公知矮大紧创办的麦田音乐以及黑马竹书文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小唱片公司,他们不求签约什么大咖,平日也就满足音乐人的需要,
做一些专辑制作、音乐创作、宣传发行等工作。
上述公司,孟超都到登门拜访过,只不过,结果都不尽人意。
这年头,文艺青年如过江之鲫,唱片公司压根不愁没人写歌、唱歌。
孟超帮得华作曲的经历,虽然能让公司高看一眼,但毕竟势单力薄,换来的只是苛刻到几近于卖身契的合约。
什么收益90%归公司,一年365天接300个商演,这都算业界良心了。
更惨的,是那种公司给开低保,哪怕红了都只能拿不到一千工资的歌手。
关键一签还是十年以上的那种卖身契,马上就要迎来千禧年,孟超怎么可能会让别人吸血。
再次婉拒孙南所属星工场音乐公司的邀约后,孟超最终决定自己单干,找小的唱片公司合作。
只不过,1999年小公司生存艰难,能活下来的要么背靠大树,要么专注细分。
真正纯民营又做大的,魔都可能不多,
经过多方问询和征求孙南的意见,孟超终于找到了一家规模不大,但与魔都电视台关系不错的公司—魔都新星座。
这家唱片公司不大,还是由原魔都电台音乐编辑杨胜良创办的。
因为是1997年成立,在音乐圈内名气不显,定位是摇滚以及另类音乐,算是填补了国有大厂与外资公司忽略的细分市场。
魔都新星座的唱片,一般都采取低成本制作的模式,因为合作方是广电录音棚,用公司股权换取录音棚使用权。
相当于把房东变成股东了属于是。
因为录音成本近乎于无,所以单张专辑成本控制在
5-8万元,而同期大公司平均30万+。
所以哪怕新星座在唱片公司中实力一般,目前更多是为独立音乐人提供低价制作服务。
此外,孟超还了解到,这家公司因为老板原工作单位的原因,和电视台关系颇为不错,
除了为东方卫视《纪录片编辑室》制作配乐置换广告资源。
公司名下的三个乐队,还与魔都音乐频道《乐势力》栏目捆绑,每周固定推广乐队MV,证明另类音乐可通过本地电视台渗透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