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本还想说点什么的老师傅,把话都咽了回去。
他们可以质疑技术,但无法质疑这笔钱的份量。
江彻的目光,扫过全场。
“我不管你们以前是做什么的,从今天起,进了研发小组,就只有一个任务,把图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
“工资,翻三倍。项目成功了,所有人,都有重奖。”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虽然心里还是没底,但在金钱和江彻那不容置疑的态度面前,以徐建国为首的技术团队,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接下来的一个月,平江机械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独立的研发车间,被迅速改造了出来。
崭新的绘图桌,精密的测量仪器,甚至还有几台他们从未见过的进口小车床,被陆续运了进来。
省城来的教授和那两位戴着金丝眼镜的“海归”专家,也如期而至。
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技术资料。
“结构力学”、“流体动力学”、“人体工程学”......
一个个闻所未闻的名词,冲击着老技术员们固有的知识体系。
一开始,双方的合作,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老师傅们相信经验和手感,而专家们,只相信数据和公式。
“徐工,这个传动轴的直径,必须是3.75厘米,数据模型显示,这个尺寸的扭矩效率最高。”一个年轻的专家,指着图纸,一脸严肃。
徐建国把图纸拿到眼前,眯着老花眼看了半天,摇了摇头。
“小李,你这不行。这轴太细了,不结实。我们以前做的,最少也得5厘米粗。不然下地一使劲,就得断。”
“这是经验!”
李专家差点气笑了:“徐工,现在是1982年了!我们不能总靠经验!要相信科学!我们有新的合金材料,强度比你那个粗铁棍高得多!”
类似的争吵,每天都在研发车间上演。
研发过程,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最大的难题,还是发动机。
他们尝试了十几种方案,做出来的发动机,要么就是太重,要么就是功率太小,要么就是震动大得能把人的骨头给抖散架。
两个月过去,二十万的研发经费,流水一样花了出去,但造出来的,却是一堆废铜烂铁。
研发小组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压抑。
一些老技术员,开始动摇了。
“我就说不行吧?这根本就不是我们能干的活。”
“德国专家又怎么样?我看也不过如此嘛。”
“再这么搞下去,别说新产品了,我看厂子都得被拖垮。”
这天下午,徐建国拿着一份失败了无数次的发动机测试报告,找到了江彻。
他的脸上,满是挫败和疲惫。
“江总,我们......我们尽力了。”
“这个东西,可能真的......造不出来。要不,还是算了吧?别再往里投钱了。”
他这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说出这番话。
放弃,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无能。
但眼看着厂里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又要被这个项目拖入深渊,他于心不忍。
江彻正在看一份来自黄土岭果园的报告。
他听完徐建国的话,放下报告,没有批评,也没有安慰。
他只是站起身,带着徐建国,走进了那个气氛凝重的研发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