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这个词,对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商人来说,太过遥远,也太过奢侈。
在大家看来,做生意,靠的是关系,是胆子,是信息差。
谁会去想什么技术?那是国家科研所里,那些科学家的事。
“江总,您......您的意思是......”
“我要成立一个,江氏实业自己的研究院。”江彻的语气,平静,但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砸进了钱斌的心里。
“研究院?”钱斌的眼珠子,瞬间瞪得溜圆,“江总,您没开玩笑吧?那......那是国家单位才搞的东西啊!咱们一个民营企业,搞什么研究院?”
“为什么不能搞?”江彻反问,“谁规定了,民营企业就不能搞科研?”
“可......可那得花多少钱啊?”钱斌的声音都变调了,“建楼,买设备......还有,上哪儿找那么多科学家来给咱们干活啊?人家都是国家的人,铁饭碗,谁愿意来咱们这儿?”
钱斌说的,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国内的科研力量,百分之九十九,都集中在体制内。高校、研究所、大型国营工厂。
民营企业,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投机倒把”的“倒爷”,是上不了台面的。
让那些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放弃“铁饭碗”,来给一个“倒爷”打工?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钱,不是问题。”江彻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窗外,是初具规模的平江新城。
“我准备先期投入五百万,作为研究院的启动资金。”
“嘶——”
钱斌当场倒吸一口凉气,感觉自己的心脏都被这个数字给攥停了。
五百万!
这几乎是江氏实业目前一半的流动资金!
用这么一笔天文数字,去搞一个虚无缥缈的“研究院”?
这已经不是魄力了,这是疯了!
江彻没有理会钱斌的震惊,自顾自地说道:“研究院,将下设四个研究所。”
“食品科学研究所,专门研究食品保鲜、加工和营养技术。”
“新材料研究所,主攻方向是纺织纤维和高分子材料。”
“精密机械研究所,负责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和制造。”
“以及,信息技术研究所。”江
彻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这个,是为未来十年,二十年布局的。”
“至于人......”江彻转过身,看着已经呆若木鸡的钱斌,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
“你说的对,人才是关键。所以,我们不能等他们来,我们要主动,去请。”
“你马上以公司的名义,在《南江日报》上,刊登一则招聘启事。”
“职位:江氏实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工程师。”
“待遇:首席科学家,年薪一万,分配一套一百二十平米的住房,一辆‘伏尔加’轿车,百分之一的项目分红权,以及,一百万的独立科研经费。”
“研究员,年薪三千,分配一套三居室的住房。”
“......”
江彻每报出一个条件,钱斌的嘴巴,就张大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