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二天一大早,祁同伟骑着二八大杠,开始了下乡之旅。
要说搞农业复合体,在目前这个年代来说,没人会比祁同伟的思想先进,山水集团的业务很广,其中就有涉农产业,要不是因为互联网没普及,祁同伟都能搞出全国第一个电商平台,到时候马老师都得靠边站。
下乡远不是想得那么简单,村干部不配合,老乡也很抵触,祁同伟硬是挨家挨户宣传新农业带来的红利,给老乡画大饼。
虽然祁同伟衣着不是很华丽,可看着他手里的大哥大,老乡和村干部眼都红了。
要知道一部大哥大现在也得一万多,别说村长,就是乡长也买不起。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就不是啥新鲜事,城里现在已经攒钱买车买楼了,可你再看看咱们乡农民过的日子
第一次土地承包,解决了大帮哄问题,实现了多劳多得,可现在温饱已经不再是问题,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才是新时代农民该想的......
祁同伟又是回忆新闻联播的主题思想,又是想报纸上的社论,左拼右凑,硬是把新农村描绘得栩栩如生,别说老乡,就连村书记村主任都懵了。
祁所长,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要是真能这样,别说收回集体土地,就是把耕地收回大伙也愿意。
祁同伟笑了:光听我说当然没有说服力,明天我带台电视机过来,现在国内搞集体农庄的范例很多,我放给大伙看,我就不信咱们乡的农民,不想过好日子!
祁同伟可不是胡说,这也是他灵机一动。
他自己是穷,可梁玉能借到彩电和录像机啊
录像带让于建想办法,无论是华西村还是大邱庄,都可以当典型放给村民看,用这种方式搞宣讲,比他费吐沫挨家跑有效果。
回到乡里把想法一说,梁玉和于建都傻了,他俩根本没想到祁同伟会这么干,梁玉立刻把祁同伟的想法跟李达康汇报了。
李达康紧急联系了吕州市电影公司,不但找到了宣传华西村的胶片,还请了电影公司的宣传队下乡搞宣传。
夜晚,料峭的冬寒也挡不住群众的学习热情,万家沟村的打谷场人满为患,雪白的银幕挂了起来,解说员浑厚激昂的声音,响彻了整个万家沟。
看着荧幕上一排排豪华的别墅群,看着整洁的街道,现代化的工厂,机械化的农业生产,老乡们都张着大嘴惊呆了。
目前青山乡有些村屯都没通电,有收音机的人家都很少,更别说电视机了,要知道这可是1995年,青山乡的物质匮乏,信息闭塞居然到了这种程度。
李达康看着祁同伟频频点头,他很欣慰自己没选错人。
赵立春让他下来锻炼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抢在汉东新老干部交替的节点,多安置些自己人。
这种想法不但赵立春有,汉东省常委都在物色年富力强的干部,当然前提得是自己人。
如果祁同伟知道青山乡发生巨变的幕后真相,估计都夜不能寐。
李达康是空降干部,而易学习和王大路是原地提职的,论群众基础,李达康根本没法跟他们俩比较。
如何破局,李达康一直在找机会,修道就是他丢出去的一块肉。
越穷越贪,尤其是像金山县这种小地方,李达康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