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我在四合院低调生活 > 第4章  欲言又止
“许大茂下乡了?那举报者究竟是谁?”傻柱对许大茂的不在场感到惊讶,他心中认定的举报者只有许大茂。
“谁知道呢,你最近得罪谁了?”秦淮茹也皱眉思索,此事她家实则是最大受害者。
傻柱的饭盒,除了他妹妹何雨水回家的日子,其余时间都是由她家负责。
“我没得罪人啊,最近就只和许大茂不对付。”傻柱万万没想到,竟是聋老太得罪人,导致杨建国找他报复,此时他一脸茫然。
“你好好想想,或许是厂里有人故意举报,你们一食堂抖勺的行为也得罪了不少人。”秦淮茹同样想不出举报者是谁。
“早晚会知道的,一旦让我发现是谁,我绝不饶他!”傻柱以他的直性子著称,心里默默盘算着一旦知晓,定要收拾对方。
“算了,回去做饭吧,我家里还没做饭呢。”没有饭盒的牵绊,秦淮茹也不与傻柱多言,心中却为未来的日子忧虑。
秦淮茹家的生活是否艰难?她一个月工资二十七块五,理论上足够一家五口温饱。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原因在于供应粮政策,秦淮茹的婆婆和孩子都是农村户口,没有供应粮。
尽管秦淮茹因工作转为城市户口享有供应粮,但她的孩子们是在她成为工人前出生的,因此无法享受这一福利。
建国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粮食和住房紧张,国家为了限制人口流动,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农村嫁入城市的妇女户口不转城市,孩子随母亲户口。
因此,秦淮茹的三个子女同样身为农村户口,家中五口人仅靠一人的粮食配额远远不够。
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购买粮食,然而缺乏粮票,只能转而购买高价粮,这便是秦淮茹家庭困境的根源。
加之三个孩子的日常开销及大儿子埲梗的学费,仅凭二十七块五的生活费简直是天方夜谭。
“咦,傻柱的饭盒哪儿去了?”回到家中,秦淮茹的婆婆张贾氏盯着秦淮茹的手,满脸愁容。
傻柱的饭盒,对她们家而言,简直是无价之宝。
不说别的,张贾氏一身的肥肉,都是靠傻柱的饭盒养出来的。
在这个时代,院子里的人家一个月难得吃上一顿肉,而她们家一个月却能开荤十来次,全靠傻柱的饭盒。
虽然家境拮据,但孩子们从未缺过吃的,什么好东西都尝过。
傻柱常得意地说,秦淮茹的三个孩子吃过的稀罕物,都是拜他所赐。
“没了,傻柱说以后都没有了,今天杨厂长找他谈话,不让带了。”秦淮茹如实相告,让张贾氏别再惦记了。
“什么?没了?凭什么啊?我要去厂里讨个说法!”张贾氏一听就急了,这简直是断了她们家的生计。
“妈,你要干嘛?”
“你去闹,然后我被开除吗?”秦淮茹哭笑不得,为了傻柱的饭盒去厂里,吃亏的只会是她自己,甚至可能丢掉工作。
虽然开除工人不易,但也不是不可能。
她在车间本就表现。
“那以后咱们家日子怎么过啊?”虽然之前靠着傻柱的接济,家里还能以窝头为主食,偶尔吃上白面馒头,但那都是傻柱用饭盒带回来的。
要说傻柱没偷粮食,那纯粹是瞎扯,馒头他可没少偷。
“还能怎么办,苦一点呗,总能活下去。”秦淮茹束手无策,总不能傻柱去偷。
“傻柱不是有工资吗?他一个月三十七块五,也花不完,你想办法多借点。”
张贾氏紧紧盯着傻柱,对任何试图接近秦淮茹的人都心存戒备,唯独对傻柱放心,只因他天真无邪。
“也只能这样了。”秦淮茹无奈应允,深知在院中,唯有傻柱与一大爷愿伸出援手。
提及许大茂,他的帮助总是附带条件,难以轻易获得。
“孩子们的未来该如何是好?”张贾氏满面忧虑,养育三个孩子实属不易。
“或许,我该向一大爷求助,他家境宽裕。”秦淮茹思忖着,意识到仅凭傻柱一人的帮助,难以维系家庭生计。
她想到了易中海,那位八级钳工,月薪九十九,家中无子女,生活富裕。
“不行,你得离易中海远点!”张贾氏警觉,深知易中海的底细,担心秦淮茹求助会引来麻烦,影响家庭声誉,甚至让她在院中难以立足。
张贾氏不愿回乡,因此任何可能导致意外的举动都被她严令禁止。
---
餐后,杨建国锁上门,步入了他的随身世界。
这个时代娱乐匮乏,夜晚连院中的灯光也为了节省电费而熄灭。
杨建国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夜深人静却难以入眠。
于是,他骑上电动自行车,驶向市区。
在这个静止的世界里,车辆静默无声,道路仿佛消失,唯有杨建国的行动才能使一切运转。
他发现这个世界中的物品皆可使用,但需由他亲自触碰。
“蜂窝煤,真是宝贝!”郊区人家多用蜂窝煤做饭取暖,既经济又实用。
杨建国发现一家煤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蜂窝煤,足以应对整个冬天的取暖需求。
要知道,煤炭票在冬天可是稀缺资源,家家户户都供不应求。
“这港口,简直就是一座宝库。”杨建国心中暗自感叹。
直升机大队紧邻港口,前往市区的路上必经此地。
该大队本就肩负保卫港口安全的重任。
杨建国望见港口密密麻麻的集装箱,脸上绽放出喜悦之色,心中暗想,假以时日,这些集装箱将化作无尽的财富。
八十年代的首富与这港口息息相关,但遗憾的是,现在是1965年,这些财富尚不能动用。
途经一处别墅区,杨建国未加思索便闯入其中。
门扉紧闭,他便敲打玻璃。
一番搜寻后,带着搜罗到的好烟好酒,杨建国退出了随身空间,一觉睡至天明。
次日清晨,杨建国见到易中海的妻子,即一大妈,正为聋老太送去早餐。
他意识到,仅凭对付傻柱一人并不足以解决问题。
聋老太的养老事宜,主要由一大爷家承担,尤其是一大妈,负责聋老太的饮食起居,而易中海则不闻不问。
若不断绝一大妈对聋老太的照料,聋老太仍能安享晚年,这是杨建国不愿见到的。
想到聋老太曾挑拨自己的婚姻,他眼中闪过一丝寒意,但并未立即采取行动,时间还长。
“小杨,你来了,跟我来一下,主任找你。”正当杨建国准备享用早餐窝头时,老王班长叫住了他。
“班长,主任找我何事?”杨建国颇为惊讶,厨房事务主任通常都找老王处理,毕竟老王是班长。
“好事,你要升为厨房班长了。”老王满面笑容。
“什么?我做班长?那你呢?”杨建国更惊讶了,老王一直是个优秀的班长。
“你想哪去了,不是一食堂,是另一边的食堂。”老王解释道,“那边一个主厨退休了,原本找了个老厨子韩师傅,但杨厂长决定从咱们这调个主厨过去当班长,杨师傅则调到咱们食堂。”
“咱们食堂以纪律严明著称,从未发生过偷盗事件。
调你过去,估计是为了加强纪律管理。”老王接着说,“这下傻柱可倒霉了,连班长都被撤了。”
老王显得有些幸灾乐祸。
在厨师这个行业,实力说话。
但若有厨师偷盗,将会遭到整个行业的唾弃。
见到厨子因偷窃遭殃,众人皆拍手称快。
“傻柱确实挺惨。”
杨建国一听这话便知,老王昨日去办公楼举报了傻柱。
但效果似乎有限,仅是撤去了傻柱的班长之职。
杨建国对此并不惊讶,掩盖事实历来不乏其例。
若轧钢厂真要严惩,厨房那数万斤粮食的失窃案一旦曝光,这时代的整个厂领导层都得换人。
所有偷盗者,都难逃一死。
“主任,您找我?”
走进主任办公室,杨建国主动问候。
他绝不会像傻柱那样对领导无礼,那无疑是自找麻烦。
“来了小杨,老王跟你说了吧,你将被调任为一食堂班长。”
“这是杨厂长的意思,说咱们二食堂纪律严明,派个人去好好整顿一食堂。”
“到了那边,身为班长,你既要做好本职工作,也要严抓食堂纪律。”
“要让一食堂跟我们二食堂一样,杜绝一切不良事件。”
“小杨,你觉得能做到吗?”
食堂主任满脸笑意,他主管的二食堂主厨调任一食堂班长,也是件长脸的事。
“主任放心,我定能完成厂里布置的任务。”
调任一食堂,这真不错。
傻柱就在那儿,杨建国一去,他就没饭吃了,定会有趣。
最重要的是,一食堂的工作是轧钢厂食堂中最轻松的。
一食堂十几个人,只负责几百工人的午餐,还有两个主厨。
而二食堂三十多人,负责近四千工人的伙食,却只有四个主厨。
每次做大锅菜,都得用像铁锹那样的大铲子,才能翻动大铁锅里满满的土豆白菜,着实辛苦。
“有信心就好,我带你过去。”
主任很高兴,领着杨建国来到一食堂。
到了一食堂,杨建国被一食堂的杨主任带到后厨。
“大家先停下手头的活,有件事要宣布。”
“这是从二食堂调来的杨建国师傅,来咱们一食堂担任主厨。”
“同时,杨师傅也是我们一食堂的新班长,大家欢迎。”
杨主任引领杨建国林至后厨,恰逢众人皆在,遂进行了介绍。
然而,介绍完毕,竟无一人鼓掌。
傻柱的脸色尤为阴沉,毕竟杨建国林的到来意味着他将不再是班长。
作为食堂的“一霸”,傻柱对此难以接受。
其余人察言观色,亦不敢鼓掌,生怕触怒傻柱,毕竟他行事向来不计后果。
杨主任略显尴尬,随即转而对杨建国林说:“杨师傅,你来说几句吧。”
杨建国林点头应允:“我也是今晨才接到调令来此。
初闻此事,我颇为惊讶,不明所以。
后经二食堂主任点拨,方知其中缘由。
二食堂纪律严明,从无偷盗之事发生,故而我被调来此地,接任班长一职,旨在严抓纪律,杜绝偷盗。”
“我此行的任务,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便是紧盯纪律,严查偷盗。
初闻此事,我还心存疑虑,咱们轧钢厂怎会有此等行径?这可是公家的地盘,一草一木皆不容侵犯。”
“近日,友人向我提及一事,他们厂子里的一头猪在宰杀前逃跑,一周后寻回时,竟少了根尾巴。
此事惊动派出所,耗时半月终查出乃一孩童所为。
你们可知结果如何?那孩子因一根猪尾巴,被判入少管所三月。
孩童尚且如此,何况我等成人?若被抓获,后果只会更重。”
“在此,我声明在先,过往之事我不再追究,但从今往后,我绝不手软。
一旦发现偷盗行为,必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到那时,莫要怪我下手无情。”
言罢,杨建国林便住了口。
杨建国毫不留情,面对那些连鼓掌都吝啬给予的人,他无意留情面。
既然决心捉贼,便无需与他们客气。
他深知,那些常在一食堂顺手牵羊的人,习性难改。
翻脸,只是时间问题。
“杨师傅言之有理,我亦持此见解。”
“日后凡有偷盗行为,必依法严惩。”
“此乃厂长之意,对窃取公物者,绝不宽容。”
杨主任略显窘迫,食堂内的偷盗行为,他心知肚明。
但奈何傻柱昔日仗着杨厂长的庇护,屡教不改,挑战他的权威。
杨建国的到来,他内心是欢迎的,显然,杨厂长已放弃支持傻柱。
杨建国一番话,让一食堂众人面色不善。
他们深知自己偷窃行为难以逃脱,杨建国此行,正是针对他们。
“大家继续工作吧。”杨建国一声令下,食堂逐渐恢复了忙碌。
但杨建国察觉,这里的忙碌程度远不及二食堂。
考虑到一食堂服务的工人数量,他顿时明了。
二食堂若调来十人,恐怕都能半日工作半日休息。
“傻柱,今天中午杨厂长有宴请,务必精心准备。”杨主任临行前叮嘱傻柱。
这便是小灶。
“知道了。”傻柱回应得有气无力。
他心有不甘,小灶一直由他独揽,如今却被撤职,更令人愤怒的是,取代他的是同住一院的杨建国,他曾多次嘲笑的对象。
“你叫什么名字?”杨建国问向一位切白菜的帮厨。
“杨师傅,我叫马华。”回答时,他偷偷瞥了傻柱一眼。
马华是傻柱的徒弟,担心与杨建国交谈会得罪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