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沈振邦的小院,没有奢华的装饰,反而充满了古朴雅致的书卷气息。
院内,一位身着素色唐装,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悠然地品着香茗。
他便是沈家的定海神针,沈振邦。
你就是徐哲沈振邦放下茶杯,目光平和,上下打量着徐哲。
沈老太爷安好,小子徐哲,见过老太爷。徐哲不卑不亢,躬身行礼。
沈振邦微微颔首,并未直接提及任何委托或者家族事务,而是指了指身旁早已准备好的几张案几。
老头子我平生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收集些瓶瓶罐罐,字画玉石。沈振邦的语气不急不缓。
只是年纪大了,眼神不济,很多东西都吃不准了。
今日请你来,是想让你帮我看看几件我收藏多年的小物件,纯当是品鉴,不必拘束。
徐哲目光扫过那几张案几,只见上面零散地摆放着十余件古玩。
有一幅据说是宋代米芾的山水手卷,但画风却与米芾常见的风格略有出入,年代争议极大。
有一块色泽诡异,非金非玉的不知名材质雕刻的瑞兽摆件,入手冰凉,却又隐隐透着一股温润。
还有一件据说是官窑出品,但底部款识却被磨损得几乎无法辨认的青釉小口瓶。
每一件,都透着古怪,远比之前沈浩宇拿出的那件柴窑仿品,要复杂和棘手得多。
考验的不仅仅是眼力,更是知识储备,甚至是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徐哲心中了然,面上却依旧平静如水。
他走到第一张案几前,那是一幅年代争议极大的山水手卷。
他并未急于展开画卷,而是先仔细观察了画卷的绫裱材质、装裱工艺、以及画轴两端的玉质轴头。
随后,他才缓缓展开画卷,目光如炬,仔仔细细地审视着画作的笔触、墨色、构图以及题跋印章。
双眼之中,金色流光悄然运转。
在透视之下,纸张的纤维结构、墨迹渗透的层次、印泥的老化程度,乃至于画作背后隐藏的细微修补痕迹,都无所遁形。
沈老太爷,此画并非宋代米芾真迹。片刻之后,徐哲给出了结论。
哦何以见得沈振邦不动声色。
徐哲指着画中一处山石的皴法说道:米芾山水,多用‘米点皴’,落茄点、连点成片,追求烟雨迷蒙之感。此画虽有模仿,但其点墨略显刻板,缺乏米芾真迹那种随意天成,墨气淋漓的韵味。
他又指向画卷的题跋:再看这题跋,字体虽极力模仿米芾的‘刷字’,但其用笔的提按顿挫,与米芾传世书法作品中的习惯性发力点,存在细微偏差。
更重要的是,这方‘米芾元章’的印章,其篆刻刀法虽然老道,但印泥的色泽和油性,更像是清中期以后才会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