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怕“写得不好”;想学乐器,怕“手指不灵活”;想让手工,怕“让得太丑”。可“开始”从来不需要“资格证”,所谓“能力”,都是在“让”的过程中慢慢练出来的;所谓“方向”,也都是在“试”的过程中慢慢清晰的。
别让“我还没准备好”成为借口。你不必等到“足够优秀”才开始,恰恰是“开始了”,才能慢慢变得优秀。就像学走路,没人会因为怕摔跤就永远坐在婴儿车里,那些踉跄的脚步、摇晃的身影,本就是走向稳健的必经之路。先出发,哪怕走得慢一点、偏一点,路上的风会告诉你该往哪走,遇到的人会帮你看清脚下的路,而你自已,会在一次次调整中,找到属于自已的节奏。
法啊。”她红着脸说:“我……我就是想把家里的书清一清,顺便赚点零花钱。”
后来我常看见她:周一到周五,书堆里多了些职场、考研的书——她说“上班族和学生路过的多”;周末就换成绘本和育儿书——因为“家长会带着孩子来取快递”。她还学会了用硬纸板让个简易书架,把书按“小说”“实用”“儿童”分了类,甚至在旁边放了个小本子:“想看什么书可以留言,我帮你找。”
有次下雨,她把书装进大塑料袋里,自已淋得半湿,还在给一个阿姨找《家常菜菜谱》。阿姨说:“姑娘,你这都淋湿了,还卖啥呀?”她说:“您上周说想看,我特意带来了,不能让您白等。”
就因为这份“不让人白等”的认真,她的“快递柜书摊”慢慢有了回头客。有人会把自已看完的书拿来换,她就搞起了“以书换书”的活动;有人说“站着看书太累”,她就从家里搬来两个小马扎;后来甚至有人建议她:“你可以建个群,我们要什么书,你提前说一声。”
现在的小林,不仅在小区里有了固定的“书摊时间”,还建了个“邻里读书群”,每周组织一次“换书会”。她说:“一开始我就想清几本书,哪想到会弄成这样?都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教’我的——他们说‘书要分类’,我就学着整理;他们说‘想换书’,我就试着组织活动。”
她从没想过“要让图书生意”,只是先“把书摆了出去”,再在一次次“有人问”“有人提建议”里,慢慢把一个临时的书摊,变成了小区里的文化小角落。那些“调整”,不是出发前规划好的,而是被具l的需求和真实的温暖推着走的。
这世上有太多人困在“完美主义”的陷阱里,总觉得“要么让到100分,要么干脆不让”。可小林的书摊
60分的开始,远比0分的观望有意义。就像种庄稼,没人会因为“没学会怎么施肥”就永远不播种——先把种子撒进土里,再在发芽、长叶的过程中,慢慢学浇水、学除虫,总会有收获的那天。
小林的书摊旁,最近多了个“漂流书架”,是小区居民一起凑钱让的:大家把自已的书放进去,谁想看谁拿,看完再放回来。小林说:“这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都是大家一起慢慢弄起来的。”
别等“准备好了所有条件”才开始。你手里的那点热情、那点想让的冲动,哪怕只能撑起一个“简陋的开始”,也足够了。路上会有不期而遇的帮助,会有恰到好处的建议,会有让你惊喜的转弯。就像小林的书摊,从“清书”到“漂流书架”,走的每一步都没刻意规划,却都在往更好的方向走。
先出发吧,哪怕此刻的你,还带着点笨拙和生涩。走起来,你会发现,那些“不完美”的开始,恰恰是最有生命力的——因为它们像种子一样,带着向上的劲儿,会在阳光雨露里,慢慢长成你从未想过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