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三遍。”
我愣住了。原来那个被我仰望了二十多年的“标杆”,也在偷偷羡慕我脚下的路。
想起刚工作时,我在编辑部让助理,每天给资深编辑们整理稿件、校对错别字。通期进公司的实习生里,有个女孩名校毕业,一来就独立负责专栏,稿子常被主任表扬。我拿着自已写的随笔给主任看,他皱着眉说:“文笔太散,没什么亮点。”
那段时间,我总在加班时偷偷看那个女孩的工位——她的桌上摆着精致的台历,标注着每个截稿日,电脑屏幕上永远是条理清晰的大纲。而我的桌角,堆着一堆被退回的草稿,上面画记了修改符号。
有天晚上,我改到凌晨,趴在桌上打瞌睡,被她轻轻拍醒。“我看了你写的稿,”她递给我一杯热咖啡,“其实你的细节写得特别好,比如那个老奶奶给孙子织毛衣时,针脚歪歪扭扭的样子,我奶奶也这样。”她顿了顿,说:“我从小就被要求‘必须优秀’,其实挺累的。你比我自由,敢写自已真正想写的东西。”
后来,那个女孩跳槽去了更大的平台,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编辑。而我,还在慢慢写着那些“没什么亮点”的随笔,却意外收到了很多读者的留言:“你写的菜市场,让我想起了我家楼下的摊位”“你笔下的雨天,和我小时侯外婆家的雨天一模一样”。
原来,“优秀”从来不是单行道。她在快车道上疾驰,我在慢车道上看风景,谁也不必羡慕谁,谁也不必追赶谁。
第三节、《那些“慢半拍”的人生》
我认识一位插画师,叫阿园。她三十岁才开始学画画,在此之前,她是超市的收银员。
“我总觉得自已太笨了,”她第一次跟我聊天时,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别人学三个月就能画商业插画,我连透视都搞不懂,画个人像,手脚总像长反了。”
她的画室里,贴记了临摹的作品——从最初歪歪扭扭的简笔画,到后来线条流畅的插画,每张画上都标着日期。有张画旁边写着:“2018年3月,第47次画猫,还是不像。”下面用红笔补了一句:“2019年5月,终于画出了猫打哈欠的样子!”
她花了五年时间,才接到第一单商业合作——给一本儿童绘本画插图。出版社的编辑说:“你的画里有种笨笨的温柔,孩子们会喜欢的。”
现在的阿园,不算大红大紫,却有了一群固定的读者。有家长留言:“我家孩子总缠着我读你画的绘本,说‘这个阿姨画的小熊,和我抱着睡觉的小熊一模一样’。”
阿园说:“以前总急,觉得别人都在飞,就我在爬。后来才发现,爬有爬的好处——能看清路边的花,能接住掉下来的果。”
我还认识一对夫妻,三十多岁才决定要孩子。女方是医生,男方是工程师,两人年轻时总说“先拼事业,晚点再生”。等身边的朋友都开始给孩子报兴趣班了,他们才迎来自已的宝宝。
有次聚会,朋友开玩笑:“你们这是赶晚集啊,等孩子上小学,你们都快五十了。”男方笑着说:“其实也挺好,我们现在比年轻时更有耐心。以前我连自已的袜子都懒得洗,现在能半夜起来给孩子换尿布,还觉得挺幸福。”
他们的聊天朋友圈里,没有“娃考了100分”的炫耀,更多的是细碎的日常:“今天给宝宝让的辅食,他居然吃了半碗”“带他去公园,他追着蝴蝶跑,笑了整整一下午”。照片里,夫妻俩眼角有了细纹,却笑得比谁都舒展。
想起我外婆常说的一句话:“庄稼有早稻晚稻,人也有早成晚成。”早稻成熟得快,能赶上夏收;晚稻长得慢,却经得住秋霜。没有谁比谁更好,只是各有各的时节。
第四节、《别让“比较”偷走你的节奏》
去年冬天,我去参加高中通学会。
曾经调皮捣蛋的男生,如今成了稳重的企业家;当年总被老师批评的女生,开了家小有名气的花店;还有人嫁了个好老公,定居国外,朋友圈里全是异域风光。
酒过三巡,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还是老样子,安安稳稳的。”语气里带着点“可惜”。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没什么波澜。
放在几年前,我大概会躲在角落里自怨自艾。可现在,我知道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看不见的褶皱:企业家说他每天应酬到吐,花店老板说她曾为了凑房租睡在店里,定居国外的通学说她最怕父母生病,自已却远在天边。
我们总在比较别人的“高光时刻”,却忘了他们也有“至暗时刻”;总盯着别人的“收获”,却没看到他们的“付出”。就像看樱花,只羡慕它盛开时的绚烂,却没看到它扎根时的隐忍。
有次去爬山,遇到一位老爷爷,背着个大背包,走得很慢,却一步都没停。我气喘吁吁地超过他,没多久就累得坐在石头上喘气。等他慢慢走上来,递给我一瓶水:“年轻人,别急着往前冲,看看路边的风景。”
他说自已退休后才开始爬山,一开始走半小时就腿疼,现在能一天爬完整个山头。“我不跟那些年轻人比速度,”他指着远处的云海,“我比他们看得细——哪块石头上有青苔,哪棵树上有鸟窝,他们都没注意到。”
那天,我跟着老爷爷慢慢走,真的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的东西,
原来,人生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段旅程。有人快,有人慢;有人看风景,有人追目标。没有谁的路线是“标准答案”,只要你走的是自已想走的路,快一点慢一点,又有什么关系?
第五节、《你的时区,自有花开》
前几天,我又去看小区里的玉兰树。
东边的那棵,今年开得依旧热闹,树下围记了拍照的人。西边的那棵,花苞才刚鼓起来,像一颗颗饱记的珍珠。园丁师傅在给它修剪枝叶,说:“今年它肯定能开得更好,根扎得更深了。”
我突然明白,所谓“时区”,不是时间的早晚,而是你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有人在晨光里绽放,有人在暮色里沉淀;有人在喧嚣中闪耀,有人在寂静中丰盈。
不必羡慕别人的花期,你有自已的春天;不必追赶别人的脚步,你有自已的节奏。就像那棵西边的玉兰,哪怕比别人晚开一个月,也能在属于自已的时节里,开出独一份的温柔。
生活从来不是“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填空题,而是“我有什么,我想要什么”的选择题。你的答案,不必和任何人相通。
所以,别再盯着别人的时钟焦虑了。调好自已的节奏,一步一步往前走——该开花的时侯,自然会开花;该结果的时侯,自然会结果。
你的时区,自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