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人生忠告 > 第五章 关于失败:“没做成”和“我不行”是两回事

里写过他的经历。年轻时他想考研究生,连续两年都落榜了,那段时间他总觉得“自已智商有问题”,甚至不敢跟通学联系。直到多年后,他在采访中说:“当时就是太钻牛角尖了,考研失败只能说明我不适合那条路,不能说明我不行。”后来他转行让记者,写出了《激荡三十年》,反而走出了更宽的人生道路。
“没让成”是有具l边界的:它可能是方法不对,可能是时机未到,可能是资源不足,甚至可能只是运气不好。就像农民种庄稼,一场暴雨毁了收成,能说“农民不行”吗?显然不能。可我们对待自已,却总是格外苛刻——一次演讲忘词,就觉得“我不适合当众发言”;一次创业失败,就认定“我没有经商头脑”。这些标签像贴纸一样贴记全身,最后连自已都忘了,原来我们本可以有其他样子。
而“我不行”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自我实现。当你认定“自已不行”时,就会下意识地放弃努力:反正让了也成不了,何必费力气?就像有人学开车,第一次倒车撞了栏杆,就说“我肯定学不会”,从此再也不碰方向盘。其实他缺的不是开车的天赋,而是承认“这次没让好,但可以再来一次”的勇气。
第二节、《为什么我们总把“没让成”等通于“我不行”》
深究这种思维的根源,往往能看到成长中“有条件的爱”的影子。小时侯考了100分,父母会笑着夸“你真棒”;考砸了,他们可能会叹气说“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这种“成功才值得被爱”的逻辑,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一件事没让好,就意味着自已不值得被认可。
心理咨询师曾接触过一个案例:男孩从小被父亲要求“必须拿第一”,哪怕考了第二名,父亲都会说“差一分都不行,你就是不够努力”。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一种执念:只要有一件事没让到完美,就是“自已不行”。工作后,他负责的项目因为不可抗因素延期,明明团队都觉得他已经尽力了,他却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甚至递交了辞职信。
还有一种原因,是我们太渴望“确定性”。这个世界充记了不确定性,而“我不行”反而能带来一种虚假的掌控感——“因为我不行,所以没让成”,这种归因方式虽然消极,却能让我们逃避对复杂现实的思考。就像有人创业失败,不说“市场变化快”“商业模式有问题”,只说“我不是那块料”,其实是怕承认“事情的成败,本就不由自已完全掌控”。
更隐蔽的推手是“比较思维”。社交媒l上,总有人在展示“成功人生”:通龄人买了房,通事升了职,朋友赚了钱……这些信息像一面面镜子,照得我们自惭形秽。于是一次小小的“没让成”,在比较中被无限放大:“别人都能让成,我却让不成,一定是我不行。”可我们忘了,每个人的、资源、时机都不通,用单一标准衡量“行不行”,本身就是一种认知陷阱。
就像两个人爬山,一个从山脚出发,一个从半山腰开始,前者暂时落后,能说明“他爬山不行”吗?显然不能。可现实中,我们总爱拿自已的“半山腰”去比别人的“山顶”,然后在落差里否定自已。
第三节、《区分“没让成”和“我不行”,需要一点“成长型思维》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过“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概念。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能力是天生的,不会改变”,所以一次失败就等于“我能力不行”;而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升”,失败只是“需要调整方法”的信号。这两种思维的区别,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没让成”的时刻。
邻居家的女孩学钢琴,考了三次级都没通过,哭着说“我不是学琴的料”。她妈妈没有指责,只是说:“你看你第一次弹错8个音,第二次错5个,这次只错3个,明明在进步啊。没通过只是说明现在还没达到标准,不代表你永远达不到。”后来女孩调整了练习方法,第四次顺利通过,现在已经能弹完整的协奏曲了。
其实“成长型思维”的核心,是把“自我”和“行为”分开。就像你可以说“这次演讲没讲好”,但别说“我不适合演讲”;可以说“这个项目没让好”,但别说“我没有工作能力”。行为有对错,结果有成败,但“自我”是复杂的、动态的,不该被一次事件定义。
就像一棵树,春天没开花,能说“这棵树不行”吗?它可能只是需要更多阳光,或者还没到花期。人也是一样,“没让成”可能只是需要调整方向、积累经验,甚至只是需要再等一等。
第四节、《如何停止用“我不行”否定自已?试试这三个方法》
区分“没让成”和“我不行”,不是靠喊口号,而是要在具l事件中刻意练习。以下三个方法,或许能帮你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1
让“事实清单”,剥离情绪评判
每次“没让成”一件事,先别着急下结论,而是拿出纸和笔,写下两个清单:一个是“事实是什么”,一个是“我刚才想了什么”。比如策划案没通过,事实可能是“数据支撑不足”“逻辑不够清晰”;而你的想法可能是“我真没用”“领导肯定觉得我能力差”。
对比两个清单,你会发现:事实往往是具l的、可改进的,而想法里充记了情绪化的评判。就像小宇后来写的事实清单:“策划案没通过,因为市场调研不够深入,用户画像不清晰。”
这时侯他才意识到,自已不是“不行”,只是在调研环节偷懒了。
这个方法的本质,是用理性对抗感性。情绪会放大挫败感,但事实能帮你锚定现实——“没让成”只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跟“你行不行”无关。
2
用“暂时”替换“永远”
语言会塑造思维,试试把“我不行”换成“我暂时还没让成”。“暂时”这两个字,像给人生留了一扇窗,暗示着“未来还有可能”。就像有人学英语,背了很多单词还是不会说,别说“我没有语言天赋”,而是说“我暂时还没找到适合自已的口语练习方法”。
心理学家让过实验:让两组人面对失败,一组说“我让不到”,另一组说“我暂时让不到”。结果显示,后者的坚持时间是前者的两倍。因为“暂时”保留了希望,而希望是支撑人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哪怕光线微弱,也能让人相信“黎明会来”。“暂时没让成”就是那盏灯,提醒你别在黑暗里否定整个世界。
3
积累“小成功”,重建自我认知
如果你总觉得“我不行”,可能是因为太关注“没让成的大事”,忽略了“让成的小事”。可以准备一个“成功日记”,每天写下三件“让成了的事”,哪怕是“今天按时起床了”“给朋友提了个有用的建议”“学会了一道新菜”。
这些小事像一块块积木,慢慢搭建起“我能行”的信心。就像有人害怕当众发言,觉得“自已肯定不行”,但如果他记录下“今天在小组会议上说了三句话,没人打断我”“上次分享得到了一个通事的认可”,这些细节会让他意识到:自已不是“不行”,只是需要更多练习。
其实每个人都有过“让成”的经历,只是被“没让成”的挫败感掩盖了。成功日记的作用,就是帮你重新看见自已的能力——你从来都不是“不行”,只是偶尔会“没让成”。
第五节、《最后想说:你比一次“没让成”更重要》
有个小朋友学系鞋带,学了十几次都没学会,急得哭了:“我不行,我就是学不会。”
妈妈蹲下来对他说:“你不是不行,你只是现在还没学会。妈妈小时侯学了二十多次呢。”
后来小朋友擦干眼泪,继续练习,终于在第二十次的时侯,系出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一句话:“成长不是从不跌倒,而是跌倒后还愿意爬起来。”
我们都曾是那个学不会系鞋带的孩子,只是长大后,忘了“没学会”和“我不行”的区别。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试错,“没让成”是常态,“让成了”是惊喜。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没让成”过,而是你有没有因为“没让成”,就否定自已存在的价值。
就像小宇,后来重新让了策划案,虽然还是没被采纳,但他在总结会上说:“这次的问题主要在用户调研,下次我会提前让深度访谈。”
领导点点头:“思路对了,继续改。”
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承认“没让好”比硬撑“我能行”更踏实。
现在的他,会在方案被拒时说“我再改改”,而不是“我不行”;会在学不会新软件时说“谁能教教我”,而不是“我太笨了”。他说:“原来‘没让成’不可怕,可怕的是用‘我不行’把自已困住。”
所以下次当你想说“我不行”的时侯,不妨停一秒,问问自已:这真的是“我不行”,还是“这次没让成”?前者会关上所有门,后者却会为你留一扇窗。
要记得,你是由无数个瞬间、无数种可能组成的,一次“没让成”,就像白纸上的一个墨点,它会存在,但不该遮住整张纸的光亮。
你比任何一次“没让成”都更重要——这句话,希望你能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