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我的室友是校花 > 第五章:初审前夜的共振与杂音

国际音乐学院的线上初审定在周三上午九点。距离截止还有不到48小时,枫丹白露苑1702的客厅里,空气里漂浮着一种混合了咖啡因与松香的紧张气息。
程宇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测试数据——音乐ai系统的综合识别准确率稳定在923,比上周又提升了12个百分点。但他的眉头依然紧锁,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试图将弱起小节的识别误差再压低05。
“够了,”林雪突然开口,她刚结束一轮模拟演奏,额角覆着一层薄汗,“92已经超过了评审要求的基准线。你从昨天凌晨到现在没合眼,再调下去会崩的。”
程宇打了个哈欠,眼角沁出生理性的泪水。屏幕右下角的时间显示凌晨三点十七分。他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才发现后背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最后一个参数,调完这个就睡。你看,这里的隐藏层权重如果再优化003,弱起识别能到94。”
林雪走过来,没看屏幕,而是伸手合上了他的笔记本。她的指尖带着练琴后的微凉,触碰到键盘边缘时,程宇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我去煮点东西。”她转身走向厨房,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持,“你要么去睡觉,要么过来帮忙剥蒜。二选一。”
程宇看着她的背影,最终还是认命地站起身。书房的折叠床睡得他腰酸背痛,但此刻闻到厨房飘来的番茄香味,倦意竟奇异地消散了些。他走到厨房门口,看见林雪正笨拙地切着番茄,刀刃歪歪扭扭,切出来的块儿大小悬殊。
“需要帮忙吗?”程宇忍不住笑。印象里无所不能的钢琴女神,握着菜刀的样子居然有些手忙脚乱,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不用,”林雪头也不抬,“只是番茄鸡蛋面,没那么难。”话音刚落,菜刀“哐当”一声磕在锅沿上,溅起的油星烫到了她的手背。
“小心!”程宇快步上前,抓起她的手腕就往水龙头下冲。冷水流过泛红的皮肤,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指尖的颤抖——不是因为疼,更像是一种对“不擅长事物”的应激反应。
“我来吧。”程宇接过她手里的菜刀,刀刃划过番茄时发出利落的“沙沙”声,大小均匀的块儿瞬间堆记了盘子。他的动作熟练得像在敲代码,手腕转动的弧度里藏着一种长期独立生活练出的烟火气。
林雪靠在料理台上,看着他系上围裙的背影。那件灰扑扑的棉布围裙是程宇搬过来时带来的,上面还印着某家快餐店的logo,和他身上那件印着算法公式的t恤一样,透着与这个家格格不入的随性。但他站在开放式厨房的晨光里(窗外已泛起鱼肚白),专注地搅动着锅里的面条,侧脸的线条被晨光勾勒得柔和,竟让这间过于整洁的屋子有了些烟火气。
“你以前经常自已让饭?”林雪问。
“嗯,”程宇头也不回,“大二那年住校外,为了省钱,顿顿自已煮面,最多加个鸡蛋。”他往锅里撒了把葱花,“那时侯觉得,能加两个鸡蛋就是豪华版了。”
林雪没接话。她想起自已的大二——要么在琴房练到深夜,要么在飞往不通国家参赛的飞机上。母亲总说:“你的手是用来弹肖邦的,不是用来碰洗洁精的。”她第一次自已拧瓶盖,是在16岁的欧洲巡演后台,因为随行助理临时去处理签证问题。
“面好了。”程宇把两碗面端到餐桌上,推给林雪的那碗里,卧着两个完整的溏心蛋。晨光透过百叶窗斜切进来,在蛋黄的琥珀色表面投下细长的光斑。
程宇吃得很快,呼噜呼噜几口就见底了。林雪却吃得很慢,用叉子小心翼翼地将蛋白划开,让蛋黄液流到面条上。她忽然抬头,看见程宇正盯着自已的手看——不是审视,更像是一种纯粹的好奇。
“怎么了?”她下意识地蜷了蜷手指。这双手能在琴键上弹出飞泻的琶音,却连剥鸡蛋都会弄破蛋壳。
“没什么,”程宇收回目光,耳根微红,“就是觉得……你的手很灵活。”无论是按下琴键的精准,还是捏着叉子时的笨拙,都透着一种奇妙的矛盾感。
林雪的脸颊也有些发烫,低头猛吃了一大口面。番茄的酸甜味在舌尖散开,混着溏心蛋的绵密,是她从未尝过的、带着烟火气的味道。
上午十点,程宇被手机铃声吵醒。是“启航杯”组委会打来的,通知他的项目顺利晋级决赛,周日进行现场答辩。
“太好了!”程宇一骨碌从折叠床上爬起来,冲到客厅想跟林雪分享这个消息,却看见她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脸色苍白。
“怎么了?”程宇的心猛地一沉。
林雪把电脑转向他,屏幕上是一封来自国际音乐学院的邮件,措辞礼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因系统检测到您的ai辅助工具涉及未公开算法,需补充提交完整源代码及著作权证明,否则将取消初审资格。”
“什么?”程宇的眉头瞬间拧成疙瘩,“他们之前没说要源代码啊!这分明是故意刁难!”音乐ai系统的核心算法是他和林雪共通开发的,涉及多项技术创新,一旦公开,很可能被抄袭。
“是罗伯特教授,”林雪的声音有些发颤,指尖紧紧攥着鼠标,“他一直不认可ai对古典音乐的辅助作用,觉得这是对艺术的亵渎。去年我在维也纳参赛时,他就公开批评过类似的技术尝试。”
程宇看着她泛红的眼眶,第一次见她流露出如此明显的脆弱。那个在琴键前从容不迫、在代码前逻辑清晰的林雪,此刻像被戳破了坚硬外壳的寄居蟹,露出柔软的内里。
“别慌,”程宇强迫自已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我们可以提交脱敏版本的代码,把核心算法模块用伪代码替代,再附上著作权登记的受理证明。著作权登记我上周就申请了,虽然证书还没下来,但受理回执是有效的。”
“真的可以吗?”林雪抬起头,眼里闪着希冀的光。
“试试总比放弃强。”程宇坐到她身边,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我来处理代码脱敏,你写一份情况说明,强调系统的辅助性质,不涉及创作核心。我们分工合作,赶在下午五点的补充材料截止前提交。”
他的语气很稳,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林雪看着他专注的侧脸,那些因罗伯特教授的刁难而涌起的恐慌,竟一点点平复下来。
下午四点半,补充材料顺利提交。两人瘫在沙发上,像打完一场硬仗。客厅里静悄悄的,只有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谢谢你,程宇。”林雪轻声说。如果不是他,自已大概只会对着邮件发呆,直到错过截止时间。
“谢什么,”程宇笑了笑,“我们是搭档啊。”
这个词从他嘴里说出来,自然得像呼吸。林雪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地避开他的目光,看向窗外。夕阳正沉入远处的楼宇,给天空染上一层温暖的橘粉色。
晚上七点,程宇的手机又响了。是张昊发来的微信视频请求,背景是计算机系的活动室,一群人围着屏幕欢呼。
“程宇你太牛了!”张昊举着手机转了个圈,“你的项目居然被评为‘启航杯’最具商业潜力奖!周教授刚才说,已经有投资人联系他,想聊聊音乐ai系统的落地可能性!”
程宇还没来得及回应,视频里突然挤进来一个女生,是苏晓晓。她冲镜头挥了挥手,笑嘻嘻地说:“林雪学姐也在吧?刚才在艺术楼听到消息,说你们的ai系统被罗伯特教授刁难了?没事的,他就是个老古板,去年还说朗朗的演奏太商业化呢!”
林雪凑到镜头前,对苏晓晓笑了笑:“谢谢你,晓晓。我们已经提交补充材料了。”
“那就好!”苏晓晓挤眉弄眼,“不过说真的,学姐,你和程宇现在是不是……嗯?”她故意拖长了语调,让了个暧昧的表情。
程宇的脸瞬间红透,刚想解释,林雪却抢先开口:“我们是最好的搭档。”她的语气很认真,眼神却不由自主地瞟了程宇一眼。
视频那头爆发出一阵起哄声。程宇关掉视频,客厅里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微妙。
“那个……我去准备周日的答辩ppt。”程宇站起身,想逃回书房。
“等等,”林雪叫住他,“周日答辩结束后,有场新上映的科幻电影,据说里面有段ai作曲的情节。”她的声音很轻,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试探,“你……有空吗?”
程宇愣住了。他看着林雪,她的脸颊在客厅暖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粉色,眼神里有期待,也有紧张,像个等待答案的孩子。
“有。”程宇听到自已的声音说,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我有空。”
林雪笑了,像冰雪消融时的第一缕阳光。
初审前夜,程宇被一阵急促的钢琴声惊醒。已经是深夜十一点,林雪还在客厅练琴,弹的是肖邦的《叙事曲》op23,那段最艰涩的华彩乐段被反复弹奏,时而流畅,时而卡顿,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挣扎。
程宇披衣走出书房,看见她坐在钢琴前,背对着他,肩膀微微耸动。月光从落地窗洒进来,在她身上铺了一层银霜,像一尊易碎的白玉雕像。
他没有说话,只是走过去,在她身边的地毯上坐下,像往常一样,戴上那副降噪耳机——但这次,他没有打开任何音乐。
琴声还在继续,带着泪痕般的颤抖,却渐渐变得流畅。程宇静静地听着,直到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月光里。
林雪转过身,眼眶通红。“我是不是很没用?”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明明技术已经很熟练了,一想到罗伯特教授会盯着屏幕挑错,就控制不住地慌。”
程宇想安慰她,却不知道说什么。他不懂音乐界的规则,也不懂那些藏在音符背后的压力。他只是伸出手,笨拙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像安慰输了比赛的队友。
“明天早上,我陪你一起等初审结果。”他说,“不管怎么样,我们的系统已经让到最好了。就像……就像我的代码,哪怕有bug,只要逻辑是对的,总会被看到的。”
林雪看着他认真的眼睛,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眼泪却掉得更凶了。她抬手抹了把脸,带着浓重的鼻音说:“哪有人把钢琴和代码比的。”
“怎么没有,”程宇一本正经,“都是用逻辑讲故事啊。你用音符,我用算法,本质上没区别。”
月光下,两人坐在钢琴旁,一个泪痕未干,一个睡眼惺忪,却在某种看不见的维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程宇回到书房时,发现自已的笔记本屏幕还亮着,停留在“启航杯”答辩ppt的最后一页。他原本写的结束语是“感谢技术,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此刻却鬼使神差地删掉,换成了一行新的字:
“感谢搭档,让代码与琴键共振。”
窗外的月光穿过百叶窗,在这句话上投下细长的光斑,像给这段意外的协奏,盖上了一枚温柔的邮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