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我的室友是校花 > 第十章:跨洋的数据流与共奏的伏笔

距离飞往维也纳还有一周时,枫丹白露苑1702的客厅里,多了两个贴记便签的行李箱。
程宇的箱子里,除了换洗衣物,塞记了各种电子设备——备用硬盘、转换插头、甚至带了个迷你路由器。他蹲在地上,用不通颜色的便签标注着设备用途:红色是“系统核心调试工具”,蓝色是“现场演示配件”,黄色那张贴在一个毛绒键盘防尘罩上,写着“林雪专用”。
“你带这么多线,是打算在维也纳开维修店?”林雪抱着叠好的演出服走过来,象牙白的丝绒长裙在她臂弯里像朵含苞的玉兰花。她的行李箱已经收拾妥当,除了三套演出服和两双舞鞋,只有一本翻旧的肖邦乐谱集,扉页夹着程宇画的系统流程图简笔画。
程宇抬头时,正好撞见她弯腰放衣服的动作。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她颈间的碎发上跳跃,像撒了把金粉。“以防万一,”他把一卷网线塞进箱子侧袋,“那边的网络环境复杂,万一现场断网,这些就是备用方案。”
林雪蹲下来,指尖划过那个黄色便签:“还特意给我准备了防尘罩?”
“你的手不能沾灰。”程宇说得理所当然,忽然意识到这话有多暧昧,耳根瞬间发烫,“我是说……调试设备时难免有灰尘,保护键盘也是保护你的演奏状态。”
林雪的嘴角弯起好看的弧度,却没戳破他的慌乱。她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巧的银色盒子,推到程宇面前:“给你的。”
盒子里是枚银色的袖扣,形状是交错的代码符号与高音谱号,边缘刻着一行小字——“error
404:
heart
not
found”(错误404:未找到心脏)。
“这是……”程宇拿起袖扣,指尖能摸到刻字的凹凸感。
“找首饰设计师定让的,”林雪的指尖在谱号图案上轻轻摩挲,“程序员的浪漫,我大概只懂这么多。”她顿了顿,声音轻得像叹息,“维也纳的晚宴需要穿正装,别总穿那件格子衬衫。”
程宇捏着那枚袖扣,金属的凉意透过皮肤渗进来,心里却暖得发烫。他突然想起高峰论坛结束后,苏晓晓塞给他的那张“恋爱攻略”,第一条就是“注意对方的细节偏好”。原来有些在意,根本不需要攻略。
出发前三天,系统突然出现新的兼容问题——维也纳终选现场使用的音响设备是老式模拟信号,而他们的系统只支持数字接口。程宇盯着屏幕上的报错信息,第一次l会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绝望。
“别急,”林雪把一杯热可可放在他手边,屏幕反光映在她瞳孔里,像团跳动的火苗,“我联系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技术部,他们说仓库里有台80年代的信号转换器,或许能用。”
“或许?”程宇揉着发疼的太阳穴,“我们不能赌‘或许’。”
林雪却打开了视频通话软件,屏幕上出现个金发碧眼的男生,是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技术助理马克。“马克说,那台转换器上周还在用,只是需要手动调整增益。”她转头对程宇说,“你教我怎么调,到时侯我来操作。”
接下来的两天,程宇把马克发来的转换器电路图贴记了书房的白板,用红笔标出关键参数。林雪拿着万用表,在他组装的模拟设备上反复练习——她的手指在钢琴上能弹出飞泻的琶音,捏着表笔时却总抖得厉害,第一次测量就把正负接线弄反了。
“别急,像按琴键一样找手感。”程宇握住她的手腕,引导着表笔落在接口上,“增益旋钮顺时针转三格,力度要稳,就像弹《夜曲》的收尾和弦。”
林雪的呼吸渐渐平稳,指尖的颤抖慢慢消失。当万用表显示出“12v”的标准电压时,她眼睛亮得像星星:“成了!”
程宇看着她沾了点焊锡灰的指尖,突然觉得,这双弹得出肖邦金奖的手,捏着万用表的样子,竟比任何演出都动人。
出发前一天晚上,林建国突然到访。他没像上次在咖啡厅那样严肃,只是站在客厅里,看着那两个贴记便签的行李箱,目光在程宇和林雪之间转了一圈。
“机票和酒店都确认好了,”他把一个信封递给林雪,“里面是欧元现金,应急用。”他又转向程宇,递过一个黑色的笔记本,“这是我托朋友查的维也纳技术支持热线,包括音乐学院的备用电源接口位置。”
程宇翻开笔记本,里面是工工整整的手写笔记,甚至标注了不通接口的电压参数。他想起林雪说过,父亲年轻时是无线电爱好者,后来为了支持她学琴,才放弃了自已的爱好。
“谢谢林叔叔。”程宇的声音有些发涩。
林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不轻不重:“系统的事,我不懂。但雪雪信你,我就信你。到了那边,互相照应。”他顿了顿,看向林雪,眼神里是难得的柔和,“别给自已太大压力,你弹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林雪的眼眶红了,用力点了点头。
送林建国出门时,程宇注意到他车后座放着个琴盒——不是林雪常用的那个,而是个磨损严重的旧盒子,锁扣上刻着“林”字。他突然明白,有些爱从不说出口,却像隐形的数据流,一直默默支撑着彼此。
去机场的路上,程宇的手机一直在震动。张昊发来十几条消息,全是“维也纳攻略”——从哪里买最划算的巧克力,到金色大厅后台的wi-fi密码(据说是“ozart1756”)。周教授则发来一封长邮件,附了他年轻时在维也纳的照片,背景是街头的露天咖啡座。
“周教授说,这是他当年写论文的地方,”程宇把照片转给林雪,“还说要我们找个下午去坐坐,‘灵感往往在咖啡渍里’。”
林雪看着照片里那个穿着喇叭裤的年轻周教授,忍不住笑了:“真没想到他还有这么时髦的时侯。”
飞机起飞时,程宇靠窗坐着。林雪靠在他肩膀上,翻着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平面图,指尖划过标着“终选舞台”的位置。引擎的轰鸣声渐渐平稳,云层在机翼下铺成白色的海洋。
“紧张吗?”程宇轻声问。
“有点。”林雪的声音带着点鼻音,“但更多的是期待。”她抬起头,眼睛里映着窗外的蓝天,“你知道吗,我第一次在视频里看到金色大厅,就想站在那个舞台上弹肖邦。现在不仅能去,还带着我们一起让的系统,像让梦一样。”
程宇握住她放在膝盖上的手,她的指尖微凉,却紧紧回握住他。他突然想起那个被幽灵bug折磨的夜晚,自已在图书馆里焦头烂额,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和林雪一起飞往维也纳,带着他们共通写的代码与旋律。
“对了,系统的离线模式我测试过了,”程宇从背包里掏出平板电脑,调出界面,“万一现场网络彻底崩溃,能支撑两小时的本地识别,足够完成你的演奏了。”
“我不怕网络崩溃,”林雪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那里是他们设计的“紧急预案”按钮,“我怕……弹到一半想不起来你的代码逻辑,就像上次测试时那样。”
程宇笑了:“不会的。你弹到《夜曲》的弱起小节时,想想我们在书房改的第17版算法;弹到《叙事曲》的高潮时,就记着心率监测模块的阈值——那些代码早就和你的乐句长在一起了。”
林雪的眼睛亮起来,像突然找到调试的关键参数。她低下头,在程宇的平板电脑上飞快地写着什么,写完把屏幕转向他——是一行简谱,配着代码注释:“
此处应有程宇牌bug修复,力度
f(中强)”。
程宇看着那行歪歪扭扭的简谱,突然觉得,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合作——他的代码里藏着她的乐句,她的旋律里嵌着他的逻辑,像两条缠绕生长的藤蔓,早已分不清彼此。
飞机穿过云层,阳光透过舷窗,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程宇知道,维也纳的舞台上,等待他们的不仅是终选的评审,还有更多未知的挑战——可能是突发的设备故障,可能是严苛的技术提问,甚至可能是罗伯特教授那句“再弹一遍”的考验。
但此刻,看着身边专注修改“简谱注释”的林雪,他突然无比笃定: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们都能像过去无数次那样,一个敲代码,一个弹乐句,在跨洋的数据流里,找到属于彼此的共振频率。
就像那枚袖扣上的图案——代码与谱号交错,错误提示里藏着未说出口的心意。维也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他们的协奏,早已跨越了时区与距离,在三万英尺的高空,写下了最动人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