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去,就听到会议室中一众领导正在激烈地争论着。
见老政委回来,大家也连忙安静下来。
老政委笑呵呵地坐回自己的位置:“商量什么呢?脸红脖子粗的?”
便听阎长官说道:“额们在讨论官方语言用哪一种。”
老政委一愣,翻了翻自己的笔记本:“这好像也是我们这次会议的议题啊。”
“是的首长!”一名相对年轻的干部站起身,板着脸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现在所讲的官话,自明清开始,已经沿用了几百年,可以说是普及度最广的语言!
如果要改,那很多事情都会受到影响,我本人就是陕北人,但我真觉得不合适!”
“扯!”阎长官表示不服,“在北平话列为官方语言之前,额们国家的官话奏是长安话,用了一千多年!
自古以来,奏是定都在哪儿,就用哪儿的话当官话,额们定都长安,倒让长安老百姓学北平话,你看他们愿不愿意?”
站起身的年轻干部感觉有些怼不过,就在这时,他旁边突然传来呲啦一声。
转头看去,却是边上文化部的领导从笔记本上扯下了一张,递了过来。
“你用官话读一下这首诗。”
年轻干部愣愣地接过,看了一眼后直接念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
“行了!”文化部的领导抬手打断,“你再用长安话念一遍。”
“耳遭想炉省自眼,遥看瀑布寡前窜,费六直下伞千呲,腻四泞贺挪就添!”
刚坐下的赵刚当即眼睛一亮:“哎,我觉得这很好听啊。”
文化部的领导笑了。
然而却听建设部的领导发言道:“好听是好听,但语言不光是听,还要用到工作当中!
我认为单一地区的方言,都不适合作为官方的通用语言,因为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很难学。
古代的时候,交通不便,很多老百姓甚至一辈子都没出过自家村子,所以官话是哪里的方言,对于他们而言影响不大,因为根本没必要学。
官话官话,顾名思义就是官员说的话,方便工作协调。
但是现在,随着发展加快,各地之间人员流动性会越来越大,所以必须要有一种说出来对方就算不是很懂,也能听个大概的官方语言。
要不然两个人相遇,相互间完全无法沟通,稍微有点小事就会引发矛盾。
所以我的建议是,结合各地方言的特点,重新创造一种最通俗易懂的语言。
而且这种语言一定要够简单,方便学习,有利于我们扫盲工作的进行,同时不能脱离我们原有的文化传承!”
文化部的领导听到这话当时就瞪直了眼,这可是个大活,现在都忙成孙子了,还来个重担?
然而他刚想说话,就听到了鼓掌声,转头一看,却是老政委在那里鼓掌。
随即,赵刚也开始鼓掌,像是个一百多斤的大海豹。
其他领导不明所以,只能跟着开始鼓掌,这倒给建设部的领导整得有点儿不好意思,憨笑着跟大家点头致意。
等掌声落下,老政委笑道:“其实,王顺和同志,早就给我们送来了完全符合要求的语种,叫做普通话。
跟我们现在讲的官话,差不多,同时还有整套的拼音文字教材,我看过了,确实很方便老百姓学习。”
众人集体懵逼。
这有了那不早说?刚才还吵得面红耳赤的。
老政委也看出了他们的心思,顿时乐了:“吵一吵,把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也是好的嘛,憋着多难受?
既然大家刚才已经讨论过,那么这个议题就不讨论了,就用王顺和同志带过来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