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地理学中,仙人曾驻足之地,其山川、草木都会沾染仙气,成为连接天地的“灵穴”或“洞天”。因此,龙门不再是普通的山川,而是一个“仙迹犹存”的圣地。在这样的地方,发生任何超自然现象,都显得顺理成章。那些异蜂,正是这片神圣土地孕育出的精怪。
东都洛阳,城南有龙门,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石壁凿佛,千龛万像,蔚为大观。其间有一古寺,依山而建,相传乃上古仙人广成子修真之旧地。唐玄宗天宝年间,有北宗高僧,法号雅禅师,见此地清幽,遂结草为庵,建一兰若,日夜参禅,不问世事。
兰若庭院中,古木参天,尤以数株梧桐为最,枝干虬曲,如龙蛇盘踞,树荫蔽日。每岁仲春,桐花初绽,淡紫若烟,香气馥郁,能传数里。
天宝某年,桐花盛开之际,雅禅师正于禅房中打坐,忽闻院中传来一阵奇异的嗡鸣之声。其声非丝非竹,不似寻常蜂蝶之振翅,倒如有人低声吟咏,字句分明,似是经文,又似诗赋。禅师心下称奇,便缓步出房,循声望去。
只见桐花枝头,落着无数微小的生灵。其形如人,高仅寸余,背生透明薄翼,正振翅而飞,那奇异的吟咏之声,便是自他们口中发出。禅师一生修行,见多识广,却从未见过此等异类,心知此非凡物,必是山川灵气所钟之精怪。
禅师一时起了探究之心,便取来平日捕捉飞虫的卷竹网巾,轻挥慢拂,竟网住其一。那小人儿在网中挣扎,发出哀鸣,其声凄切,闻之恻然。禅师不敢怠慢,寻一纱笼,将其小心置入笼中。
笼中小人,初时惊惶,绕笼飞扑。禅师见其恋花,便折数枝盛开的桐花,置于笼旁。小人儿见花,竟渐渐安静下来,伏于花蕊之上,双翼轻颤,发出细微的叹息声,仿佛有无限心事。
翌日,异变陡生。天空中黑压压飞来一群通类,数以百计,围在纱笼之外。其中更有乘着微型车舆者,或坐或立,大小不一,皆神情关切。他们聚在笼外,以极细微之声交谈,其声虽轻,却字字清晰,毫不畏惮近前之人。
雅禅师心生敬畏,躲在廊柱之后,屏息凝神,偷听他们的言语。
只听一人道:“孔升翁为你占卜,言此行有凶兆,你可还记得?”
笼中小人答曰:“记得。”
又一人劝慰道:“你早已名列仙籍,从死籍中除名,区区尘世之困,又有何惧?”
另一人则笑道:“啧啧,前日我与青桐君对弈,侥幸赢了,得了十匹琅玕纻。你出来时,此物便赠与你。至于星子君那边索要的词章,我自会替你周旋安排。”
他们所言,皆非人间俗事,或为仙官,或为棋局,或为珍宝,或为词章,雅禅师在柱后听得心惊肉跳,方知自已无意中囚禁的,竟是逍遥世外的仙家眷属。
禅师幡然醒悟,深知自已此举已犯天忌。他急忙走出,对着纱笼深深一揖,口中祝祷:“贫僧肉眼凡胎,不识仙真,多有冒犯,罪过罪过。即刻便送仙君归位。”言罢,打开笼门。
那被困的小人儿振翅而出,与通伴们会合,群蜂绕着禅师飞舞三匝,似在致意,而后便冲天而起,消失于云海深处。
又过两日,雅禅师正在屠苏斋前诵经,忽觉眼前一花,有一人悄然立于阶前。此人身高三尺,身披一袭黄罗轻纱,衣袂飘飘,足不沾尘,神态庄严肃穆,状貌如天宫仙子。他开口道:“我乃三清座下使者。上仙伯感念禅师仁心,未伤其属,特命我前来,代为致谢。”
话音刚落,那使者便抬手指向空中,身形化作一道轻烟,倏忽不见。
自此以后,每岁桐花盛开之时,龙门古寺中,再也听不到那如诵经般的奇异蜂鸣。那群人形异蜂,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只留下这段传说,在僧人与山民之间,代代流传,为这千年佛窟,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空灵的仙气。
这群异蜂,既是龙门这片仙地孕育的精怪,又是上仙伯的眷属,与青童君对弈,能请动三清使者,甚至能撼动死籍、安排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