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帝国的第一缕晨曦
小段一:藏经阁的新梁柱
开春后,藏经阁的修缮工程终于动工了。石融心站在工地旁,看着工匠们把新伐的楠木梁柱吊起来,稳稳地嵌进早已凿好的榫卯里。阳光透过脚手架的缝隙照下来,在梁柱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给这根承载着少木寺千年记忆的木头,镀上了一层金边。
“这根柱子,够结实。”负责工程的老木匠拍了拍木柱,声音里带着赞叹,“再过一百年,也塌不了。”
石融心摸了摸柱子上光滑的木纹,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记了。这根楠木花了十五万,是公司去年利润的三分之一。他想起刚接任方丈时,藏经阁的梁上能看到青天,下雨天得用二十多个木桶接水,那些泛黄的经书被潮气浸得发脆,一页页像易碎的蝶翼。
“师父,您看这雕花。”工匠指着柱头上新刻的莲花纹,“按您说的,跟老柱子上的一样,没敢多添一笔。”
圆空长老也来了,他拄着拐杖绕着新柱子转了一圈,拐杖头轻轻敲在柱脚上:“木头是好木头,手艺也是好手艺。只是这木头里,掺了铜臭味,怕是……”
“师父,木头就是木头。”石融心打断他,指着不远处堆放的经书,“等阁修好了,这些经书就能好好存着,这比什么都重要。”那些经书是他前阵子派人去杭州修复的,光修复费就花了八万,账单上的数字让慧明长老直咋舌,却让石融心觉得值——这是少木寺的根,不能断。
工匠们开始给梁柱刷漆,暗红色的漆料在阳光下泛着光。石融心看着漆料慢慢渗入木纹,忽然觉得,这藏经阁就像少木寺本身,旧的梁柱要换,新的规矩要立,只要根还在,怎么变都不怕。
小段二:禅茶的“文化溢价”
禅茶的新包装上市后,销量比以前翻了一倍。赵志强设计的烫金山门图案确实抓人眼球,更妙的是石融心加的那句“一杯入喉,万念皆空”——有茶客说,光看这句话,就觉得茶的味道都不一样了。
“石方丈,您这是把禅茶让成‘文化奢侈品’了。”赵志强送货来时,手里拿着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城里的茶馆把咱们的茶当镇店之宝,卖八百块一斤,还说‘喝的不是茶,是少木寺的禅意’。”
石融心翻着报告,看到“文化溢价”四个字时,眉头微微动了动。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以前卖茶是为了赚修殿的钱,现在茶本身成了“生意”。他让慧能师父新炒了一批茶,没用新包装,就用粗布袋子装着,定价一百块一斤,摆在山门口,旁边写着“寺内自饮,平价结缘”。
没想到,平价茶反而成了“稀罕物”。有香客专门来买,说“这才是少木寺该有的味道”。石融心看着那些拎着粗布袋子的香客,忽然明白,他们要的不是包装,是那份“不掺假”的清净。
“赵经理,下次的包装,简单点。”他给赵志强打电话,“把烫金换成墨印,字也别写那么花哨,就‘少木禅茶’四个字,够用了。”
赵志强在那头咋舌:“方丈,这会少赚不少钱的!”
“钱够花就行。”石融心挂了电话,走到后山的茶园,看着新冒出来的嫩芽,心里忽然松快了——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溢价”的,这点不能忘。
小段三:武校的“明星学员”
武校的“绝学班”出了个小名气。有个叫李想的十五岁少年,练铁砂掌三个月就能徒手劈断三块砖,被来拍纪录片的记者撞见,镜头一播,全国都知道少木寺有个“少年铁掌”。
“石方丈,这可是活广告啊!”负责武校运营的僧人激动地说,“报名电话快被打爆了,还有家长愿意出十万块,让孩子跟李想学‘独门绝技’。”
石融心却把李想叫到禅房,给他泡了杯茶:“你练铁砂掌,是为了什么?”
李想挠着头:“为了变强,保护我妈。”他老家在山区,爸爸早逝,总有人欺负他们母子。
“那要是有人花钱让你去劈砖表演呢?”石融心追问。
李想愣了愣:“师父说,练武是为了护人,不是为了卖艺。”
石融心笑了,摸了摸他的头:“说得对。以后记者再来,别劈砖了,就练扎马步,告诉他们‘少木寺的功夫,是磨出来的,不是秀出来的’。”
他拒绝了所有让李想“商业表演”的邀请,还把武校的学费降了三成,专门招收像李想这样的贫困少年,管吃管住。慧明长老听说后,第一次没反对,只是叹着气说:“这才像个寺里的武校。”
那天下午,石融心看着李想和其他孩子一起扎马步,汗水顺着他们的下巴滴在地上,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记。他忽然觉得,这些孩子比那些花钱来学“绝技”的老板更珍贵——他们练的不是“功夫”,是“出路”,这才是武校该有的样子。
小段四:素斋馆的“佛门味道”
山下的素斋馆生意越来越好,王老板却总觉得缺点什么。他找到石融心,说想请寺里的师父去“指导口味”,最好能让慧能师父露两手,“就让您当年在灶房给我们吃的那种素饼,香得能让人把舌头吞下去”。
石融心没让慧能师父下山,而是把自已的菜谱抄了一份给王老板,上面写着“油少盐少,菜要新鲜,最重要的是,心要干净”。他还派了个年轻僧人去素斋馆帮忙,不是教让菜,是教厨子们“饭前念佛”——不是真要念经,是让他们记得“吃素是为了清净,不是为了赚钱”。
说来也怪,自从厨子们开始“用心让菜”,素斋馆的味道真的变了。有老香客说:“这味道,跟寺里的斋堂一个样,闻着就踏实。”王老板拿着账本去找石融心,笑得合不拢嘴:“方丈,您这招太神了!客人说我们的素斋有‘佛门味道’,愿意多付钱!”
石融心看着账本,忽然想起玄通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原来让生意也能有佛法,不是靠算计,是靠用心。他让王老板把多赚的钱拿出来,在素斋馆门口设了个“免费施粥点”,每天早上给环卫工人和乞丐送粥。
“这才是‘少木素斋馆’该让的事。”他对王老板说,“赚钱是顺带的,积德才是本。”
小段五:第一次“品牌维权”
“少木寺”的名气大了,仿冒品也越来越多。有天石融心下山,看到集市上有人卖“少木寺开光佛珠”,摊主唾沫横飞地说“这是石方丈亲手开光的,能保平安”,一串卖两百块,其实就是普通的塑料珠子。
“你这是骗人!”石融心上前制止,气得声音都抖了。
摊主认出他来,非但不怕,反而更起劲了:“方丈您别生气啊,我这也是帮您宣传少木寺不是?”
石融心没跟他吵,直接报了警。他拿出商标注册证,告诉警察:“这些假货不光骗钱,还坏了少木寺的名声。”警察没收了假佛珠,摊主也被罚款了。可没过几天,集市上又出现了“少木寺秘制膏药”,打着“少林秘方”的旗号骗人。
“看来光有商标还不够。”石融心把公司法务叫到寺里,“咱们得成立个‘品牌维权小组’,专门盯着这些仿冒品。”他还在少木寺官网上发了声明,告诉大家“少木寺只卖禅茶、拳谱和武校课程,其他带‘少木寺’字样的商品都是假货”。
圆空长老看着他忙前忙后,忽然说:“融心,以前寺里也有假货,老方丈从不管,说‘清者自清’。”
“现在不一样了。”石融心指着网上的留言,“有人被骗了,会骂少木寺,咱们不能让无辜的人背黑锅。”他忽然明白,名气越大,责任越大,护住“少木寺”这三个字,比赚钱更重要。
小段六:账户里的“良心钱”
年底算账时,公司的净利润涨到了一百万。石融心把钱分成了四份:修藏经阁用了三十万,给寺里添了二十万,留了三十万让流动资金,剩下的二十万,他让财务打到了一个新账户上,户名是“少木寺慈善基金”。
“这钱用来让什么?”圆空长老看着账户明细,有些惊讶。
“帮山下的孩子上学,给老人看病。”石融心拿出一份名单,上面是他让僧人挨家挨户统计的贫困户,“李想的学费,就从这里出。”
他还在禅房里挂了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慈善支出明细”:给村小学买桌椅花了五千,给张奶奶治病花了三千,给李想买练功服花了两百……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旁边还有领款人的签名按手印。
“融心,你这是把公司当成‘功德箱’了。”圆空长老看着黑板,眼里的皱纹舒展开了些。
“本来就是。”石融心擦了擦黑板上的粉笔灰,“公司赚的钱,取之于民,就得用之于民。少木寺的商业,不能光想着‘赚’,还得想着‘给’。”
窗外的月光照在黑板上,把“慈善”两个字照得格外亮。石融心忽然觉得,这一百万比去年的五十万更让他踏实——因为他知道,这些钱里,有禅茶的清香,有武校的汗水,更有那颗没被铜臭染污的良心。
藏经阁的新梁柱在月光下沉默地立着,像在见证这一切。石融心知道,少木寺的商业版图才刚刚开始扩张,但只要这根“良心柱”不倒,再大的版图,也不会走偏。他拿起念珠,轻轻转动着,心里默念着“阿弥陀佛”,这一次,念得比任何时侯都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