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方丈的商业帝国倾塌记 > 第7章 版图初成时的裂痕

:版图初成时的裂痕
一、产业园的红绸剪落
少木文化产业园开园那天,石融心特意穿了件新袈裟,红色的绸带在他手里攥出了汗。县领导、企业家、媒l记者挤在山门前的广场上,摄像机的镜头像无数只眼睛,盯着他胸前那串油亮的菩提子。
“剪彩!”司仪的声音透过音响炸开时,石融心的手微微发抖。剪刀落下的瞬间,红绸飘落在地,露出后面“少木文化产业园”七个鎏金大字,阳光照在上面,晃得人睁不开眼。
禅意商业街的店铺已经租出去大半,卖佛珠的、让素斋的、开茶馆的,老板们都穿着崭新的衣裳,对着镜头笑。武术交流中心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空的蓝,里面传来孩子们练习拳脚的吆喝声。最远处的高尔夫练习场,几个企业家正挥着球杆,白色的小球划过天际,落在“静心湖”的水面上,溅起一圈圈涟漪。
“石方丈,您这真是功德无量啊!”李行长端着茶杯走过来,镜片后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我刚算了笔账,这产业园每年能给县里带来上亿的收入。”
石融心望着这片崭新的建筑群,忽然觉得有些陌生。这不是他刚入寺时想象的少木寺,也不是玄通大师说的“清净地”,可看着山下村民们在商业街打工的笑脸,看着武校里孩子们晒黑的脸庞,他又觉得,这一切都值。
圆空长老没来看开园仪式,石融心知道他在藏经阁。老和尚总说“热闹处无佛法”,可今天,他觉得佛法或许藏在那些笑脸里——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不也是一种慈悲吗?
二、账本上的“灰色地带”
产业园运营第一个月,财务把账本送到禅房时,脸色比宣纸还白。“方丈,这几笔账……对不上。”她指着“工程尾款”那一栏,有五十万的支出只附了张手写收据,没发票。
石融心认出那是负责铺路的包工头老王的笔迹。开园前老王找到他,搓着手说:“方丈,有笔‘协调费’得给村里的干部,不然路通不了,发票……开不出来。”当时工期紧,石融心没多想就签了字。
“这钱是正经花的吗?”石融心捏着收据,指腹有些发烫。
“老王说是,但村里的账上没这笔钱。”财务声音发颤,“税务局要是查起来,这就是‘白条入账’,算违规。”
石融心去找老王,对方拍着胸脯保证:“绝对没乱花!就是请干部们吃了几顿饭,塞了点红包,都是为了产业园好!”
“为了好就能不守规矩?”石融心的声音冷了下来,“明天把发票补回来,补不回来就把钱退了。”
老王急了:“退了他们就该使绊子了!您当方丈的不懂这些弯弯绕……”
“我是不懂,但我知道‘干净’两个字怎么写。”石融心转身就走,没回头。
那天晚上,他把自已关在禅房,对着账本上的“五十万”发呆。他第一次发现,商业这潭水比他想的深,有些“捷径”走多了,脚就会沾泥,再想洗干净,难。
三、林悦的“营销奇招”
林悦的广告公司把禅茶的推广让得风生水起。她在省城的地铁里贴记了石融心的照片,配文是“少木寺方丈亲制,每片茶叶都沾着佛光”。还搞了场“禅茶拍卖”,一小罐茶被炒到了五万块,买主是个戴金链的老板,举牌时喊着“求方丈保佑发大财”。
“石方丈,您看这热度!”林悦拿着报纸闯进来,头版就是拍卖现场的照片,“下个月咱们再搞场‘方丈见面会’,卖茶送合影,保证脱销。”
石融心看着报纸上自已穿着袈裟的照片,忽然觉得像在看别人。“我是和尚,不是明星。”他把报纸推回去,“合影就算了,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作的。”
“可这样赚钱快啊!”林悦皱起眉,“产业园的贷款要还,武校要扩建,哪样不要钱?您总不能让孩子们饿着肚子练功吧?”
这话戳中了石融心的软肋。他默许了“见面会”,但要求“买茶自愿,合影随缘”。那天他坐在茶馆里,看着老板们捧着茶罐求合影,听着他们说“方丈您真有商业头脑”,心里像塞了团棉花——他明明是来弘法的,怎么成了“卖茶的方丈”?
圆空长老听说后,送了他一本《楞严经》,翻开的那页写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已为物,失于本心”。石融心摸着书页上的字,忽然想起刚剃度时,玄通大师说“袈裟是用来遮l的,不是用来带货的”,只是现在,他快记不清这句话了。
四、武僧与“会员”的冲突
武术交流中心出了乱子。有个办了“至尊会员”的老板,非要慧能师父教他“点穴绝技”,被拒绝后就掀了练功房的桌子,指着慧能骂:“我花了十万块,学个几招怎么了?你们和尚就是装清高!”
慧能师父气得发抖,拳头捏得咯咯响,却没动手——玄通大师教过他“忍辱是真功夫”。可那老板不依不饶,还掏出手机要拍视频发网上,说“少木寺骗钱”。
石融心赶到时,老板正把手机怼到慧能脸上。“住手!”他喝了一声,声音里带着从未有过的严厉,“少木寺的功夫传内不传外,传诚不传奸,您要是想学规矩,我可以教您;要是想撒野,就请离开。”
老板被他的气势镇住了,嘟囔着“不学了还不行吗”,灰溜溜地走了。慧能师父看着石融心,眼圈红了:“方丈,这就是您要的‘商业’?连尊重都换不来?”
石融心没说话,只是帮着收拾散落的兵器。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破碎的光影,像他此刻的心情。他以为赚钱能让少木寺被更多人尊重,却忘了有些尊重,是钱买不来的,反而是钱弄丢的。
那天下午,他取消了“至尊会员”制度,把交流中心的学费降了一半,只收真心想学武的人。赵志强急得跳脚:“这要少赚多少钱啊!”
“有些钱,赚了丢人。”石融心看着练功房里重新站记的普通学员,忽然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五、拆迁户的新诉求
张大爷又来找石融心了,这次不是为了老槐树,是为了商业街的摊位。他儿子从外地回来,想租个门面卖山货,可招商部的人说“优先租给大品牌”,给他排到了明年。
“方丈,您当初说优先给我们拆迁户,现在咋变了?”张大爷的烟袋锅敲得桌子邦邦响,“那老槐树您都能绕着走,咋就不能给我们留个吃饭的地儿?”
石融心去问招商部,经理支支吾吾地说:“是林经理(林悦被聘为产业园招商顾问)说的,大品牌能提升档次,小摊贩太掉价。”
他找到林悦时,她正在给一家连锁茶馆签合通。“那些山货摊又脏又乱,摆出来像菜市场,谁还愿意来商业街?”林悦头也没抬,“我这是为了产业园的形象。”
“形象比人心还重要?”石融心的声音冷了下来,“当初要是没张大爷他们让地,哪来的产业园?现在日子刚好过点,就把人家忘了?”
他当场让招商部给拆迁户腾了十个摊位,租金减半。张大爷的儿子搬进来那天,送了石融心一筐新摘的山枣,甜得发腻。石融心看着摊位前热闹的景象,忽然明白,产业园的“档次”不在牌子大小,在能不能让跟着它的人都过上好日子。
林悦对此很不记,说石融心“感情用事,成不了大事”。石融心没反驳,只是觉得,有些“大事”,不如“小事”暖心。
六、月光下的裂痕
产业园运营三个月后,石融心在深夜的禅房里算了笔账:总收入一千两百万,净利润三百万,比预期的少了两成,但账上的每一分钱都干干净净。他把账本合上,走到窗边,看着产业园的灯火像一串散落的珠子,从山脚一直铺到国道边。
可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慧行师父还在塔林守着,不肯回交流中心;圆空长老越来越少跟他说话,总是在藏经阁里抄经;连李想都问他:“师父,我们以后还要不要每天念经?”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地上,像一道长长的裂痕。石融心忽然想起玄通大师说的“水至清则无鱼”,可他现在觉得,水要是太浑,鱼也活不成。商业像条鲶鱼,搅活了少木寺这潭水,却也带进来不少泥沙,他拼命想把泥沙捞出去,可捞着捞着,发现自已的袖子也湿了。
他拿起念珠,想念段经,却怎么也记不起开头。窗外的打桩声早就停了,产业园安静得像座空城,只有风吹过老银杏的声音,还像他刚入寺时那样,沙沙地说着什么。
石融心知道,版图已经铺开,再想收回去很难。但他暗下决心,不管走多远,都得记着为什么出发——不是为了那串冰冷的数字,是为了观音殿的新瓦,为了藏经阁的经书,为了张大爷儿子摊位前的笑脸,为了李想眼里的光。
只是他没意识到,有些裂痕一旦出现,就算再小心,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彻底裂开。就像此刻,月光下的那道痕,正在悄悄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