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方舱外的空地上,百口水泥灶一字排开,青烟袅袅直上云霄。
杜明月裹着沾着药渣的围裙,正指挥着士兵往陶罐里倒药汁。”动作快点!这锅晾温了就装竹筒!”她嗓子喊得发哑,面前的竹筐里堆满了削好的竹筒,每个都用棉塞封着口。
”杜工头,这玩意儿真能装三天?”一个负责封装的老兵举着竹筒,里面的黄芩合剂泛着琥珀色。
”放心!”杜明月拍着胸脯,”水泥灶熬出来的药浓,竹筒内壁又用蜡封过,保准坏不了。”
李恪站在高台上看着,心里踏实了不少。自从发现葛根汁能增强黄芩药效,他就让人把药方改了,批量熬制这种合剂。现在每个竹筒能装两服,士兵背着就能往各村送,比之前的陶罐方便多了。
”殿下,东边三个村的药送完了,回来的人说,喝了药的都不咳了!”秦红梅一瘸一拐地跑上来,背上的箭伤还没好利索,却精神得很。
”长孙家那小子抓到了?”李恪问。
”抓到了!”秦红梅眼里冒火,”在码头想坐船跑,被弟兄们一箭射穿了腿,搜出他跟五姓世家的密信,全招了!”
李恪点点头,没再多问。这种内鬼,交给军法处审就是了。他更关心的是海防。
”对马那边的炮台筑得咋样了?”
”杜明月的工兵营厉害!”秦红梅指着海岸线的方向,”三天就起了三个水泥台子,投石机都架上了,烽燧也连起来了,一有动静,半个时辰就能传到这儿!”
正说着,海面上突然升起一道狼烟。紧接着,第二道、第三道烽燧传信链启动了。
”倭国人来了?”杜明月也凑过来,手里还攥着个药勺。
”来的正好。”李恪转身往码头走,”去看看咱们的炮台管用不。”
程咬金早扛着斧头守在船头,见李恪过来,咧着嘴笑:“殿下,老程把连弩都架好了,保证让那帮小矮子有来无回!”
船刚出港,就见远处的海面上飘着十几艘倭国船,为首的旗舰上插着太阳旗,正慢悠悠地往对马海峡闯。
”放信号!”李恪下令。
桅杆上的士兵升起红旗,对岸的炮台立刻有了回应——投石机抛出的火弹在倭国船队前方炸开,溅起丈高的水花。
倭国船明显慌了,放慢了速度,却没掉头。
”给他们点厉害看看!”程咬金摩拳擦掌。
李恪却摇摇头:“再放一炮警告。他们要是识相,就该知道这海峡谁说了算。”
第二发石弹擦着旗舰的船舷飞过,砸在海里,溅了甲板上的人一身水。倭国船终于动了,调转船头,慢慢往回退。
”哈哈!怂了吧!”程咬金笑得直拍船板。
李恪望着远去的船队,心里却没放松。这些人肯定还会再来,得加快炮台建设。
回到方舱时,正好赶上第一批痊愈的矿工出院。三十多个人排着队,对着李恪深深鞠躬,领头的老张捧着个藤编的药箱,上面还刻着”安西救疫散”五个字。
”殿下,这是俺们连夜编的,”老张嘿嘿笑,”以后大夫出诊带着,结实!”
李恪接过药箱,沉甸甸的,心里暖烘烘的。他让人取来新印的药方,分发给痊愈的百姓:“拿着这个去书肆换粮,每户两斗,算是朝廷的赏赐。”
欢呼声刚落,长安来的驿使就骑着快马冲进方舱,手里举着个明黄色的卷轴。
”殿下!捷报!陛下赏了黄金百两,锦缎千匹!”
李恪展开卷轴,上面是李治的亲笔,夸他”平疫有功,稳定辽东”,却对送来的黄芩合剂药方只字未提。
”药方呢?”杜明月忍不住问,”我抄了三份,让驿使一并带回去的。”
驿使的脸有点红:“回杜工头,药方被武昭仪扣下了,说是说是要让太医署验验,怕有不妥。”
李恪捏着卷轴的手紧了紧。他就知道,武媚娘不会轻易让这药方推广开。这合剂要是在全国铺开,功劳就太大了,她绝不会让自己占这个便宜。
”知道了。”他淡淡道,”把赏赐分给弟兄们和痊愈的百姓,每人都有份。”
驿使应声而去,程咬金气得骂骂咧咧:“这娘们太不是东西!凭啥扣咱们的药方?”
”算了。”李恪望着正在装车的药竹筒,”只要这东西能在辽东救万民,有没有太医署的认可,不重要。”
接下来的日子,辽东渐渐恢复了生气。土豆田重新种上了,矿洞也恢复了开采,只是矿工们都戴上了棉布口罩,每隔一个时辰就换班出来透气。
长孙雨也彻底好了,能下地走动,还跟着杜明月学熬药,说要把”安西救疫散”的方子记牢了。
这天,李恪正在码头检查新造的战船,秦红梅拿着一封家信跑过来,脸上的表情有点怪。
”殿下,长安来的家信,说说宫里有喜事。”
”啥喜事?”
秦红梅挠挠头:“说是武昭仪有孕了,陛下龙颜大悦,大赦天下,还让您尽快回京述职。”
李恪手里的船桨”哐当”掉在甲板上。
武媚娘有孕了?
这意味着她的地位会更加稳固,在朝中的话语权也会更重。这个时候召他回京,是福是祸?
海风突然变大,吹得船帆猎猎作响。李恪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凯旋的日子到了,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