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顾少安与周芷若向着灭绝竹院走去的途中,通过周芷若所言,顾少安才知晓灭绝已经回山有了一个多时辰。
方才已经将她们几人叫到院子里面,亲自给赵静玄与贝锦仪说了丁敏君的事情。
并且让赵静玄与贝锦仪二人引以为戒。
在距离竹院还有十几丈距离的时候,周芷若便没有跟着进去。
对于严师,每一个弟子心中几乎都是又敬又畏。
周芷若也难以免俗。
顾少安并未在意,目送周芷若前往一旁树下阴凉处自己修炼后,顾少安转身踏入院内。
而灭绝也未在竹舍里面,而是静坐于院内。
院中,那张简朴的石桌旁,一抹素色身影端然而坐。
灼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她身上,将那一身素净道袍映照得有些刺目,也让她周身那股天然携带的肃穆与冷冽之气,在强烈的光影下仿佛被淬炼得更加凝实逼人,仿佛连周围的空气都随之凝滞了几分。
然而,当灭绝师太抬起眼帘,那双蕴含着雷霆之威、洞察秋毫的目光落在顾少安身上时,那层冰冷的疏离感却如冰雪消融般骤然消散。
面对这个最令她满意的弟子,她那略显刻板的唇角甚至不自觉地勾勒起一丝难得的、温煦的笑意。
“弟子拜见师父。”
灭绝抬手指了一下一旁的竹椅,声音和煦道:“坐。”
顾少安依言上前落座,目光却不经意地被桌上的木盒吸引。
木盒长约四尺,宽逾尺半,尺寸倒是有点像是琴盒。
灭绝师太敏锐地捕捉到了顾少安眼中的好奇,但她并未急于揭开谜底,话锋一转。
“为师离山这些时日,你在郧阳府所为,绝尘与绝缘已详细禀告。”
“临机应变,能审时度势,不逞一时血气之勇,更懂得借势、诱敌,未将自己轻易置于绝险之地,你这次做得很好。”
顾少安坦诚道:“江湖风波诡谲,当时情况未明,弟子不清楚那些人牙子背后深浅,唯恐其中藏有硬茬子,加上师姐也在身边,为策万全,才选择了相对稳妥的方式。”
“谨慎是对的。”灭绝师太目光深邃,点头赞许。
“谨慎并非怯懦,正是求存之道。武功再强,终有其限。”
“这天下之大,卧虎藏龙,多少大隐隐于市的高手藏身草莽?更有数不尽的阴谋诡计、奇毒暗器,防不胜防。”
“为师行走江湖数十载,见过太多所谓天资卓绝的少年侠士,仗着几分天赋,几招武艺,便目空一切,遇事只知挥拳拔剑,一味强攻。”
“可此等行径,与那市井莽夫又有何异?一次两次或可侥幸,可时间一长终究难脱‘短命’二字。”
她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喟叹。
“行走江湖,需智勇双全。武功是力,而智乃慧心。”
“懂得何时该雷霆万钧,何时该隐忍待机,何时该借势借力,此方为存身立命之道。”
“力有所穷,智无竭时。有时忍让并非是软弱,而是明哲保身,毕竟人活着,才有未来和希望,人这一辈子,不能只计较短时间的得失。”
“以后在外遇见事情,你也应当如这一次所行,事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切不可遇事贸然逞勇。”
顾少安认真的点了点头。
“弟子明白,师父放心。”
将顾少安的反应收入眼中,灭绝眼中满意更甚。
这一次下山,顾少安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比灭绝预想之中还要好上太多。
原本以为这一次下山,回到山上的顾少安或许会生出一些浮躁和自得。
但现在看来,却是沉稳依旧。
赞许过后,灭绝师太的目光终于落回桌上的木盒。
“你将木盒打开看看。”
顾少安依言打开盒盖。
盒内,确实如顾少安猜测的一样,放置的是一柄长剑。
形制与倚天剑相若,但没有倚天剑那清冽如霜、寒光凛冽的锋芒,亦无金银宝石的华美装饰。
整把剑乌黑一片,并且上面还有着一些明显锤打的痕迹,显然事后并未细细的进行打磨。
给人一种粗制滥造的感觉,仿佛还未入门的锻造学徒练手所用。
只不过扫了一眼后,顾少安敏锐的注意到这把剑的不同。
相较于寻常的剑刃,盒中的这柄剑明显是一把重剑。
宽度四寸,厚度则是达到了两寸。
而且开锋处钝圆,并非利刃,显然不是用来争锋对敌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那宽阔的剑身中部还有着六处带着卡槽的凹槽。
而在盒内一角,则是整齐的摆放着八块同样近,一寸厚的铁片。
这几块铁片形状规整,边缘处可见精密的卡榫结构与剑身上的凹槽完美契合。
一看就让人知晓这些铁片是可以嵌入剑身所用。
顾少安伸手握住剑柄,微微使劲将剑柄抬起的瞬间,【拔剑如虹】的特殊效果让顾少安第一时间判断出盒中这把剑的重量。
赫然是达到了二十七斤。
同一时间,灭绝的声音缓缓响起。
“寻常人练剑,需得先强体魄,站剑桩,方才能够开始习剑,但少安你天生剑骨,筋骨非凡,站剑桩这些方法于你而言,几乎无益。”
说着,灭绝将手放在重剑的剑身上。
“剑之一道,博大精深,非朝夕可达至高。”
“历代剑道宗师,曾有过无数参悟,留下至理名言,其中一人,其境界划分,尤为精妙。”
“其言道:学剑之初,手无寸铁,心中亦无剑念,茫然懵懂。”
“略有小成,手中持剑,然心中仍未生‘剑意’,剑是剑,人是人,分离两途。”
“待技臻圆满,心意相合,驱使剑器,犹如臂使指,剑随意动,意到剑到,人剑如一,此谓‘人剑合一’之境。”
“到了此时,手中握的是绝世名剑还是一根枯枝寸草,已无本质区别,因其心神意志,皆可灌注其上,使其具锋锐之能。”
“按照师祖所言,郭襄祖师曾提及过,有一前辈,曾以“利剑”“软剑”“重剑”划分前面三个层次。”
“此前为师也不懂,可时至今日,为师却发现,确有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