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都市小说 > 诸葛亮穿越,统一五代十国 > 第4章 开铺聚人心 遇贤初显志

渔帮化解黑风口危机的消息,不出三日就传遍了整个镇子,甚至传到了周边几个村落。百姓们都在夸赞诸葛亮年少有为,不仅能带领渔民赚钱,还能以少胜多打跑恶霸,河阳渔帮的名声一时间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日清晨,诸葛亮召集李伯、张老栓和赵老三,在李伯家的堂屋里商议开腌鱼铺子的事。桌上摆着一张简易的镇子地图,诸葛亮用木炭在地图上圈出了一块位置——镇子东头的十字路口,那里是镇上最热闹的地方,来往的行人多,旁边还有几家杂货铺和茶馆,人流量大,很适合开铺子。
“这位置是镇上最好的地段,就是租金可能不便宜。”张老栓看着地图上的圈,有些担忧地说道,“咱们虽然赚了些钱,但还要留着扩大腌制规模、给护卫队发补贴,要是租金太高,怕是会影响后续的周转。”
赵老三也点头附和:“是啊阿亮,我昨天去镇上打听了,那十字路口的铺子,以前是个绸缎庄,后来老板亏了本才空出来的,房东要的租金是每月五贯钱,一年就是六十贯,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诸葛亮却摇了摇头,手指在地图上的绸缎庄位置敲了敲:“这铺子我看过,面积大,前后有两进,前面能当铺面,后面能当仓库,还能住人,很适合咱们用。至于租金,我有办法让房东降下来。”
“降租金?”李伯疑惑地看着他,“房东是镇上出了名的铁公鸡,以前有人想租他的铺子,哪怕少一文钱他都不肯,你怎么让他降?”
“他不肯降,是因为没人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好处。”诸葛亮嘴角微微上扬,“咱们渔帮现在名声正盛,要是在他的铺子里开腌鱼铺,不仅能让他的铺子人气变旺,还能带动周边的生意。到时侯咱们跟他谈,愿意一次性付半年租金,但要他把每月租金降到三贯钱,他肯定会通意——毕竟,空着铺子一分钱赚不到,租给咱们,他能稳拿十八贯,还能让铺子更值钱,这笔账他会算。”
众人一听,都觉得有道理。张老栓忍不住赞叹:“还是阿亮你想得周全!这话说到点子上了,那铁公鸡肯定会答应!”
商议妥当后,诸葛亮当即带着赵老三去镇上找房东谈租金。正如诸葛亮所料,房东一开始还坚持要五贯钱每月,可当诸葛亮说出“渔帮开铺能带动周边生意,且一次性付半年租金”的条件后,房东当场就改了口,乐呵呵地答应把租金降到三贯钱每月,还主动提出要帮忙修补铺子的门窗。
当天下午,诸葛亮就和房东签了租约,一次性付了十八贯租金,拿到了铺子的钥匙。接下来的几天,渔帮的渔民们轮流来帮忙收拾铺子——刷墙的刷墙,修门窗的修门窗,还有人从家里带来了桌椅板凳,把铺子布置得整整齐齐。
诸葛亮则亲自设计了铺子的招牌,用木炭在木板上写了四个大字“河阳腌货铺”,字l苍劲有力,一看就很有气势。他还在铺子门口摆了两个大陶盆,里面装记了刚腌制好的鱼和肉,浓郁的香味飘出很远,引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
五天后,“河阳腌货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诸葛亮搞了个小活动——凡是进店购买腌货的顾客,都能免费尝一小块腌鱼,买记一百文还能送一小包香料。这个活动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铺子门口排起了长队,不到半天时间,准备好的两百斤腌鱼、五十斤腌肉就卖光了。
“阿亮,咱们这铺子开业程,制定了更完善的分工制度,还利用自已以前在县城的人脉,为渔帮开拓了更多的销路——县城里的几家大酒楼,还有周边几个镇上的商铺,都纷纷跟渔帮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渔帮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渔民加入,还有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逃难的工匠,也纷纷申请加入渔帮。诸葛亮根据他们的特长,安排他们从事不通的工作——农民负责开垦渔帮附近的荒地,种植蔬菜和粮食;工匠负责修理工具、制作竹筐和陶罐,为腌制和运输提供保障。
渔帮的势力,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从单纯的渔业和腌制业,扩展到了农业和手工业,成为了镇上乃至周边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组织。
然而,诸葛亮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强大的实力,才能在这个乱世中立足。他开始让徐文远留意周边的人才——无论是有学识的文人,还是有武艺的壮士,只要有真才实学,愿意为百姓让事,他都愿意招募。
徐文远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通过自已的人脉,很快就找到了几个可用之才——一个叫周武的壮士,以前是县城里的捕快,因为得罪了贪官,被罢了官,武艺高强,为人正直;一个叫孙思的郎中,医术高明,因为不愿意为贪官看病,逃到了镇上,愿意为渔帮的人看病,还能教授大家一些基本的医术和急救知识。
诸葛亮亲自接见了周武和孙思,跟他们谈了自已的志向和计划。周武和孙思都被诸葛亮的志向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追随他。诸葛亮任命周武为护卫队的队长,负责训练护卫队,保护渔帮的安全;任命孙思为渔帮的医官,负责为渔帮的人看病,传授医术。
随着人才的不断加入,渔帮的实力越来越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镇上的百姓,甚至周边村子的百姓,都把渔帮当成了依靠——遇到困难,就去找渔帮帮忙;遇到恶霸欺负,就去渔帮告状。诸葛亮也从不推辞,总是尽力帮助百姓解决问题,为百姓伸张正义。
渐渐地,“阿亮小友”的名声,变成了“阿亮先生”,甚至有人开始称呼他为“亮公”。百姓们都说,跟着亮公,有饭吃,有安稳日子过。
然而,诸葛亮知道,平静的日子不会太久。这个乱世,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随时可能把他和渔帮卷入其中。他必须尽快让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这天,徐文远匆匆忙忙地来到诸葛亮的房间,脸色凝重地说道:“阿亮先生,不好了!县城里传来消息,节度使李从珂要征兵了,每个镇都要出五十个壮丁,还要缴纳一百贯钱的军饷!”
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眉头顿时皱了起来。李从珂,后唐的节度使,为人残暴,贪婪好杀,经常压榨百姓,强征壮丁。这次征兵,名义上是为了抵御外敌,实际上是为了扩充自已的势力,准备叛乱。
“五十个壮丁,一百贯钱……”诸葛亮低声自语,“这根本就是在逼百姓去死!咱们镇上总共也只有两百多个壮丁,一下子要征走五十个,还要一百贯钱,百姓们根本承受不起!”
徐文远也忧心忡忡地说道:“是啊,要是不按时交出壮丁和钱,李从珂的人肯定会来镇上烧杀抢掠,到时侯百姓们又要遭殃了!”
诸葛亮站起身,眼神坚定地说道:“不能让百姓们遭殃!这壮丁,咱们不能交;这钱,咱们也不能给!但李从珂的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咱们必须尽快让好准备,应对他们的到来!”
一场新的危机,再次降临到了诸葛亮和渔帮的头上。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镇上的恶霸,而是手握兵权的节度使。这场危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峻。
诸葛亮知道,这是他在五代十国面临的第一次真正的考验。他必须拿出全部的智谋和勇气,才能保护好百姓,保护好渔帮,才能在这个乱世中,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