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那个被他命名为“自由堡垒”的出租屋,林默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点外卖,也不是打游戏,而是郑重其事地,将那支花了六十块大洋“捡漏”回来的钢笔,放在了书桌最干净的位置。
他拉上窗帘,只开了一盏台灯。昏黄的光晕,将钢笔那暗红色的笔杆映照出一种近乎于血色的温润。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等待着唯一的听众。
林默就这么看着它,看了足足十分钟。
脑子里,那个穿着蓝布长衫的年轻人,在雨夜里毅然决然离去的背影,反复回放。那句未竟的“待我……”,像一枚鱼刺,死死地卡在他的喉咙里,不上不下,让他浑身难受。
这感觉,比伺候一百个甲方还折磨人。
“系统,你睡着了?”林默最后一次,不甘心地在心里试探,“这么大一个遗憾,闪闪发光,跟黑夜里的萤火虫似的,你就真的一点业绩都不要了?”
【……】
回应他的,是比琉璃厂摊主的人品还要纯粹的沉默。
“行,你牛。”林-默放弃了。他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太阳穴,“你不接单,我接。就当是……店长给自己发的年终奖了。”
这大概是史上最卑微的店长了。自己给自己找活干,没工资,没提成,纯属为爱发电。
可问题来了,活儿怎么干?
线索,只有一支没有任何标记的钢笔,一个名叫“青青”的姑娘,和一段发生在几十年前沪上的、未完成的告别。这难度,不亚于在故纸堆里寻找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古人。
他再次拿起钢笔,开启了【古物亲和】。
那段悔恨的记忆,如同潮水般再次涌来。但他这次有了准备,强忍着那股子精神冲击,试图从记忆的洪流中,打捞出更多的细节。
他看到了。
在那个年轻人伏案写信时,桌角,压着一本书。书的封面,因为记忆的模糊而看不真切,但隐约能看到两个字——《星火》。
《星火》……
林默猛地睁开眼,眼中精光一闪。
他立刻坐直了身体,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快得几乎出现了残影。
【代码精通(初级)】,发动!
虽然没有了“神之领域”那种言出法随的霸道,但他的大脑,此刻就是一台超高效率的搜索引擎。无数的数据处理逻辑和信息关联模型,在他脑中飞速运转。
他没有去破解什么机密数据库,而是以一种极其刁钻和精准的方式,开始在浩如烟海的公共信息网络里,进行“关键词考古”。
搜索指令#1:【《星火》期刊,民国,沪上,学生】
搜索指令#2:【革命,青年,笔名,青青】
搜索指令#3:【(《星火》+沪上)AND(情诗
OR
信件)AND(青青
OR
Q.Q.)】
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渔夫,撒下了一张由逻辑和代码编织而成的大网。这张网,过滤掉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无用信息,只为了捕捞那条藏在最深处的、唯一的鱼。
屏幕上,数据流如同瀑布般滚过。
无数的搜索结果被拉取、比对、筛选、然后丢弃。
一个小时过去了。林默面前的泡面已经凉透,但他浑然不觉。他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数字追凶之中。
终于,在检索到“沪上圣约翰大学历史文献库”的数字化档案时,一条毫不起眼的信息,被他的“逻辑之网”精准地捕获了。
那是一份1937年的学生社团刊物,电子扫描版。刊物名叫《新潮诗刊》,纸张已经泛黄得厉害。
在其中一页的角落里,刊登着一首短诗。
诗的标题是:《致橡子》。
“……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
诗写得热烈而坚定。而在诗的末尾,署名是两个娟秀的字母——Q.Q.
如果仅仅是这样,林默还不至于如此激动。
让他瞳孔收缩的,是这首诗下方,一行小小的、几乎难以辨认的编者按:
【编者按:此诗为回应本刊上期陆远声同学《致木棉》一诗。橡子与木棉,风雨同舟,足见我辈青年之志。共勉之。】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如同通电的灯泡,被瞬间点亮!
林默立刻回溯,找到了上一期的《新潮诗刊》。果然,在上面,他找到了那首《致木棉》。诗歌的内容,充满了对理想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而其中一句“愿为木棉,护你周全”,与那封未完信件里的决绝,遥相呼应。
署名,正是“陆远声”。
找到了!那个在雨夜里离去的年轻人,他叫陆远声!而那个让他牵挂了一生的姑娘“青青”,就是写下《致橡子》的Q.Q.!
林默的心脏,砰砰直跳。他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考古,更像是在破译一对革命情侣留在历史尘埃里的密码。他们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而是用诗歌、用理想、用共同的志向,作为彼此的信物。
有了名字,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清晰起来。
林默立刻以“陆远声”和“圣约翰大学”为关键词,进行深度挖掘。
这一次,他不再大海捞针。他直接入侵了大学的校友历史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安保级别不高,在他面前,形同虚设。
【姓名:陆远声】
【籍贯:苏杭】
【入学年份:1935年,西洋文学系】
【状态:……肄业】
【备注:该生于1937年11月,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离校失踪。】
离校失踪。
这四个字,像四颗冰冷的钉子,钉在林默的视网膜上。
他离校的时间,是1937年11月。那正是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的时刻。
一个满怀报国之志的青年学生,在国破家亡之际,选择“离校失踪”,他去了哪里,不言而喻。
林默关掉了所有的搜索页面,房间里只剩下笔记本电脑风扇的嗡鸣。
他再次拿起那支钢笔。
这一次,当他触摸笔杆时,他感觉到的,不再仅仅是悔恨。他还感觉到了一股滚烫的、不惜燃尽自己的决绝。
他仿佛能听到陆远声在说:青青,等我。待我……山河无恙,再来寻你。
可他,回来了吗?
林默的目光,再次落在了那首《致橡子》上。他盯着那个署名“Q.Q.”,一个大胆的、近乎于妄想的念头,在他心里疯长。
Q.Q.……
这个名字,会不会不仅仅是一个代号?会不会,就是一个真实的名字?
比如……
林默的手指,再次在键盘上敲下了一个名字。
【秦青】。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组合。或许是“Q”和“秦”的谐音,或许是“青”这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坚韧的生命力。
他将“秦青”和“圣约翰大学,1935级”这两个关键词,重新组合,放进了搜索框。
然后,他按下了回车。
这一次,跳出来的结果,只有一条。
那是一份奖学金授予名单的扫描件。在“1937年度,文学院,特等奖学金”的名单上,一个名字,赫然在列。
【西洋文学系,秦青。】
林默的呼吸,在这一刻,彻底停滞了。
他找到了她。
他看着屏幕上那两个娟秀的名字——陆远声,秦青。
他仿佛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如木棉般挺拔的青年,和一个如橡子般坚韧的姑娘,并肩站在一起,共同仰望着同一片布满阴云、却终将迎来光明的星空。
可故事的结局呢?
林默的鼠标,缓缓移动到“秦青”这个名字上。他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点下了右键,选择了“深度关联搜索”。
他想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
搜索结果,很快弹了出来。
这一次,不再是发黄的旧档案,而是一条……现代的新闻链接。
发布日期,是三年前。
新闻标题是:【著名翻译家、教育家秦青教授,于沪上病逝,享年101岁。】
新闻配图里,是一位满头银发、气质温婉、眼神却依旧清澈明亮的老奶奶。她坐在书桌前,桌上,摆着一盆小小的、生机盎然的木棉盆栽。
而在新闻正文的末尾,有一段对秦青教授生平的简介。
“……秦青教授一生未婚,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和翻译事业。据其学生回忆,秦教授有一个维持了一生的习惯,她从不使用钢笔,只用铅笔。每当有人问起缘由,她总是微笑着说:”
“我在等一个人,把他的笔,还给我。”
“轰——”
林默的整个大脑,一片空白。
他看着屏幕上秦青教授慈祥的笑脸,再看看自己手中这支冰凉的钢笔。
一股巨大而沉重的悲伤,混杂着一丝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终将得以安放的释然,如同海啸,瞬间将他吞没。
这不是一个人的遗憾。
这是两个人的,一辈子的等待。
【叮——】
那个冰冷、高傲、始终装死的系统提示音,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中,炸响了。
【检测到宿主自主发掘并补全高强度因果链。】
【检测到‘未竟的承诺’与‘一生的等待’双向遗憾闭环。】
【警告!高能因果反应!正在强制生成特殊任务!】
【任务名称:迟到八十年的归还】
【任务发布者:陆远声
&
秦青】
【遗憾详情:我把笔留给了你,却没能把话说给你听。我为你等了一生,却没能等到我的木棉。】
【任务目标:将此钢笔,送至‘它应去的地方’,完成这场跨越生死的归还。】
【任务奖励:???】
【任务难度:???】
林默看着任务面板上那一串串的问号,第一次,感到了发自内心的……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