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青州读了几天书,但静子仍然觉得害怕,一旦周景玉离开她身边,她便立刻不敢再直视任何人的眼睛——尤其在这汉话班里,只有她一个倭人。
不过她偶尔也会觉得骄傲,在这个班里,她无疑是汉话最好的人。
她一直待在汉人堆里,口音和周景玉一样,虽然不怎么识字,可只要静子自己不说,几乎没人能看出她是倭人。
只是班里除了她和老师,没有第二个女人。
全都是各部族送来的本族子弟,他们也并非是来考译语证的,只是来速成汉话,才能代表他们的部族和国家跟官府交际,甚至讨价还价。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即便是吐蕃各部也能看出来,此时的天下又到了合的时候。
而他们只能在这之前,尽可能的为自己的部族争取好处。
于是静子竟然还不是班里最拼命的,她经常能看到同学们在吃饭的时候手里仍然拿着书,不断念着生疏的汉词,一遍遍的互相纠正,甚至在考试没及格的时候痛哭失声。
他们身上承担着一个部族的希望和责任。
静子便从这些哭声,和废寝忘食的学习中,渐渐不再那么害怕他们。
虽然她还是不愿意和他们说话。
她也不懂他们的恐惧。
她身上并不承担倭国的未来,她仅仅是她,或许一开始她跟着周景玉离开主人的宅邸时是茫然无知,只是跟随“女主人”的惯性,但随着她走了那么多路,学了那么多汉话,听了那么多可怕却有趣的故事,她渐渐开始了自己的选择。
离开倭国前往青州,就是她自己的决定。
离开倭国前,她在周景玉的陪同下去见了自己的父母,虽然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仍然过得很艰难,但这种艰难比以前好了许多,有她留下的那笔钱,父母终于雇得起人了,家里也换了一套更大些的房子,弟弟妹妹们终于可以不用和父母挤在一间屋子里。
阮地运来的染料很便宜——当然了,阮地也运来了更便宜的布料。
不过这不太影响染坊的生意,毕竟倭国商人们也愿意买了阮地便宜的白布,再让本地的染坊染色,就可以再省下一笔钱,毕竟役人收税,白布比彩布便宜。
静子这一次受到了全家的郑重接待,父母甚至穿上了他们最好的衣服。
她也是那时候发现,她已经是个大人了,并且是个有眼界,起码比父母见识多的大人。
“自从你上次回来之后,我们用你留下的钱雇了两个人。”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苍老疲惫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送你哥哥去老爷家做仆役。”
家里人如今已经不用像以前一样,全家都在作坊里干活了。
哥哥年纪大了一些,但只要有钱,舍得下脸,还是能和当年的她一样,去老爷的宅邸里“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