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天才编剧重生复仇 > 第一章

1.
复仇序幕
三年了。
电视里,林照彦穿着一身高定西装,正举起那座金灿灿的最佳编剧奖杯。闪光灯把他本就油腻的脸照得更加明亮,像一尊被反复盘包浆的假玉。
他获奖的作品,叫《回响之城》。
我的作品。
感谢我的灵感,它像一座不夜城,永远为我亮着一盏灯……
我关掉电视,抓起茶几上那张催缴单。弟弟的名字后面,跟着一串长长的、冷冰冰的数字,那是第二次手术的费用。
这张纸,比林照彦那张获奖证书,要真实得多。
我深吸一口气,打开电脑,点开一个尘封三年的文件夹。里面只有一个文件,是我这三年所有心血的凝结。
剧本,《赤色河流》。
然后,我打开招聘网站,精准地找到林照彦工作室-编剧组的招聘页面,将剧本作为简历附件,发送了过去。
应聘人姓名那一栏,我敲下两个字:念素。
意思是,提醒我自己,过去的苏然,已经死了。
死在三年前那个雨夜。当时我揣着五十万的剧本转让合同,以为终于能救弟弟的命,却在第二天,看到林照彦以《回响之城》原创编剧的身份,接受了独家专访。
我冲去找他对质,他只是慢条斯理地摘下金边眼镜,指着合同上那一行比蚂蚁还小的字:甲方有权对剧本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和署名。
他说:苏然,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姑娘。但才华,是这个行业里最不值钱的东西。
你弟弟的手术费,才是。
后来,我在网上发帖,用尽所有力气去嘶吼,得到的却是他工作室一纸加盖了公章的律师函,反咬我这个被开除的实习生因嫉妒而诽谤。他的粉丝,那些被他金牌编剧光环迷惑的年轻人,像一群疯狗,追着我咬了三个月。
他们扒出我弟弟的病历,说我是为了钱想疯了,连恩师都污蔑。
我社会性死亡。
而现在,我回来了。
带着我的新马甲,和一份更完美的剧本。
去见我的恩师。
2.
潜入敌营
林照彦工作室的面试,比我想象得要顺利。
或许是《赤色河流》这个剧本的质量足够好,或许是林照彦压根不记得三年前那个被他随手碾死的实习生叫什么名字。
他坐在巨大的办公桌后,看着我的眼神,像在打量一件商品。
念素不错的名字。他把打印出来的剧本提纲往前推了推,指甲修剪得过分圆润,想法很好,但还很稚嫩。不过,年轻人有想法总是好的。
我垂着眼,扮演一个惶恐又受宠若惊的新人:谢谢林老师,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他很满意我的态度,嘴角勾起一抹熟悉的、施舍般的微笑。
我们工作室,就是给你们这些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平台的。他开始了他那套标准的话术,每一个字都在画大饼,好好干,未来不可限量。
就这样,我成功潜入了仇人的核心团队。
进来之后我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什么创作天堂,而是一个流水线工厂。
林照彦早已江郎才尽。
所谓的剧本会,就是他一个人坐在主位,听着我们这群小编剧七嘴八舌地讨论,他则像个帝王,偶尔从我们的废话里,拈出一两个他觉得有价值的灵感,然后大手一挥:这个点不错,我回去再深化一下。
第二天,这个点就会变成他昨晚熬夜苦思的成果。
而贡献了这个点子的小编剧,不仅得不到署名,还要感激涕零地夸一句:林老师果然是大师,一下就抓住了灵魂!
恶心。
更可怕的是,他背后那张由资本和公关织成的巨网。任何对他不利的言论,都会在第一时间被删除、被辟谣,然后用更猛烈的通稿,把他塑造成一个爱护新人的完美前辈。
直接指控,就是以卵击石。
我知道,我只有一次机会。
我必须让他,用自己亲手递上的毒药,为自己搭建一座最华丽的坟墓。
3.
智取林照彦
机会很快就来了。
工作室正在筹备的S+级项目,正是我的《赤色河流》。
剧本会上,项目组被一个核心情节卡住了。男主角要如何在一个全封闭的监视环境下,完成一次信息传递所有人提出的方案,都被林照彦皱着眉否决了。
会议室的空调冷气开得很足,吹得我指尖冰凉。但我知道,我的时刻到了。
林照彦的目光在会议室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我身上,带着一丝不耐烦的催促。
我适时地表现出一个新人的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林老师……我……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过来。
我低下头,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每个人听清:或许……男主角可以利用监控摄像头的视觉温差,用一杯热水和一杯冰水,在玻璃上制造出短暂的摩斯密码水雾……这个方法很笨,也很原始,但恰好符合男主角退役特种兵的身份,而且几乎不会留下任何证据。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几秒钟后,林照彦猛地一拍大腿,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换上了如获至宝的狂喜。
没错!就是这个!他站起来,兴奋地踱步,仿佛这个点子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一样,视觉温差!退役特种兵的肌肉记忆!这太妙了!人物一下就立住了!
他滔滔不绝地阐述着,把我刚才那几句话,扩充成了一大段充满专业术语的创作心得。
组里的其他编剧纷纷投来或嫉妒或佩服的目光,然后熟练地开始吹捧:
林老师太厉害了!
果然是金牌编剧,我们想破脑袋都想不到的点,您一下就通了!
我看着他拙劣又沾沾自喜的表演,在心里冷笑。
鱼,上钩了。
从那天起,我成了林照彦的重点培养对象。
他会单独叫我进办公室,名义上是指导,实际上是更赤裸地压榨我的创意。
而我,也开始了我真正的计划。
我以辅助整理的名义,拿到了《赤色河流》主笔的权限。然后,我一步步地,将那些独属于《回响之城》的创作手法、人物弧光的内在逻辑、核心的隐喻,像病毒一样,悄无声息地植入到《赤色河流》的每一个角落。
林照彦对此毫无察觉。他只觉得这个叫念素的新人实在太好用了,总能精准地领会他的意图,写出让他拍案叫绝的文字。
他不知道,他赞不绝口的每一个字,都是我为他准备的墓志铭。
我还买了支新的录音笔,比三年前那支更小,续航更长。每次和他单独交流,我都会提前打开。
我知道,这些东西现在还没用。但在未来,它们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
导演的试探
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导演也定了下来。
是江澈。
业内最年轻的鬼才导演,以镜头语言刁钻、对剧本要求严苛到变态而闻名。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是个变数。
江澈的到来,让整个剧组的气压都低了三分。他不像林照彦那样喜欢说场面话,开第一次剧本会,他就直截了当地指着剧本第三幕的一个情节,皱着眉问:这个逻辑有问题。
我心里一紧。
那个逻辑漏洞,是我故意埋下的。
那是一个关于密码学的BUG,非常隐晦,不是顶级专家根本看不出来。我用它来测试林照彦的成色。
果不其然,林照彦根本没看懂问题在哪,但他又不能在导演面前露怯,只能硬着头皮解释:江导,这里是一种艺术处理,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现实逻辑来……
江澈打断他,眼神锐利得像一把刀:林老师,我是拍电影的,不是拍科幻片的。艺术处理不能违背基本法。
他转向我们一群小编剧:你们谁写的这段
所有人都噤若寒蝉。
林照彦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显然没想到江澈这么不给面子。他清了清嗓子,试图挽回尊严:这段是我亲自写的,江导你可能没理解我的创作意图……
你的意图就是让主角用一个已经过时的加密算法,去骗过国家级的安全系统江澈冷笑一声,把剧本扔在桌上,林老师,你是不是很久没看过新闻了
林照彦的脸彻底涨成了猪肝色。
会议室里死一般地寂静。
我选择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微微鞠了一躬:对不起江导,对不起林老师,这段是我写的,因为查资料的时候疏忽了,我马上改。
我主动把锅背了过来。
林照彦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狠狠瞪了我一眼,然后对江澈说:你看,就是这些年轻人,基本功不扎实!我回去一定好好批评她!
江澈没理他,反而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眼神里有探究,有疑惑,还有一丝……赞赏
你叫什么他问。
念素。
好,念素。他点了点头,下周之前,给我一个说得通的方案。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剧本会上看到林照彦如此狼狈。
而我,也用这一次小小的、试探性的胜利,在江澈心里,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
5.
黑暗中的真相
那次会议之后,江澈对我的态度明显不同了。
他会跳过林照彦,直接找我讨论剧本的细节。他问的问题,每一个都打在七寸上,精准又狠辣。
我一一接了下来。
我们的对话,更像是一场高手过招。他不断地出招试探,而我则见招拆招,用我的专业能力,一点点地赢得他的尊重。
林照彦对此乐见其成。他巴不得江澈这个刺头有人去应付,自己好落得清闲。他甚至鼓励我:念素啊,你很有才华,要多跟江导学习,替我分担分担。
他不知道,他亲手为我递上了一把刺向他心脏的刀。
我开始更加大胆地执行我的计划。
我把《赤色河流》的男主角,塑造成了《回响之城》男主角的镜像。
《回响之城》的男主,是在光明中堕入黑暗,在绝望中寻找救赎。
《赤色河流》的男主,则是在黑暗中仰望光明,在泥泞里开出花朵。
他们的台词、他们的抉择、甚至他们在关键时刻的一个下意识的小动作,都形成了惊人的互文关系。
这是一个巨大的、精密的工程。我要确保这种镜像关系,既能让普通观众看得爽,又能让专业人士在对比之下,一眼就看出其中无法辩驳的抄袭痕迹。
林照彦对此一无所知。他只觉得剧本越来越顺,人物越来越饱满,甚至在会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我自己写的段落,然后陶醉地感叹:我最近的状态,真是好到我自己都害怕。
我低着头,悄悄按下了录音笔的暂停键。
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直到项目最大投资方——星海集团的代表,空降剧组。
他们对剧情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修改意见:希望加入一条关于金融犯罪的副线,并且点名要让女主角的背景,从一个医生,变成一个金融分析师。
这个要求,毫无逻辑,简直是把一碗清汤,硬生生搅合成了一锅麻辣火锅。
我的节奏,彻底被打乱了。
更让我感到恐惧的是,林照彦为了自保,在投资方面前,竟然毫不犹豫地把责任推到了我头上。
这个项目,主要是念素在跟。他对着满脸横肉的张总,笑得像条哈巴狗,年轻人嘛,想法比较单纯,可能考虑市场不够周全。我马上让她改!
张总的目光落在我身上,充满了不信任:林老师,我信你,但我不信一个新人。如果剧本改不好,影响了项目进度,我们星海,可是要重新评估合作的。
林照彦吓得冷汗都下来了,连声保证:您放心!保证改到您满意!
送走投资方,林照彦的脸瞬间就垮了下来。他指着我的鼻子骂:念素!你是不是想害死我这么大的项目,你也敢乱来
他暗示,如果搞不定投资方,就让我滚蛋。
我站在原地,浑身冰冷。
但比这更冷的,是另一个发现。
投资方提出的那个金融犯罪的构思,为什么……那么耳熟
我冲回家,翻出了我大学时期的电脑。在层层加密的硬盘里,我找到了一个被枪毙的剧本大纲。
那是我卖掉《回响之城》之前,投给另一家公司的作品。女主角,正是一个金融分析师,里面的核心诡计,就是利用金融模型的漏洞,进行完美犯罪。
而那家公司的背后,我记得很清楚,股东之一,就是星海集团。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我脑中炸开。
当年,我的创意,可能不止被一个人偷过。
这个行业,比我想象的,还要黑暗。
敌人,不止林照彦一个。
6.
江澈的共谋
我在电脑前,坐了整整一夜。
窗外的天,从墨黑,变成鱼肚白,最后被晨光彻底照亮。
弟弟的催缴单,就压在我的键盘旁。
我没有退路。
既然敌人不止一个,那就把他们,一并拖下水。
我花了两个通宵,重写了剧本大纲。
我没有简单地把金融线嫁接进去,而是做了一个更大胆的设计。我把金融犯罪作为了《赤色河流》整个故事的暗线,让它和主线的卧底缉毒形成了精妙的勾连。
女主角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金融分析师,实际上,她才是整个犯罪网络的幕后黑手。她利用男主角对她的爱,把他当成棋子,完成了自己的财富帝国。
这是一个极其暗黑,但又无比真实的设定。
它不仅满足了投资方想要商战元素的猎奇心理,还将整个故事的立意,从一个单纯的警匪片,拔高到了对人性的拷问。
最重要的是,我将这条线的核心诡计,和我当年那个被毙掉的剧本,做了关键性的区分,但又保留了足够多的相似指纹。
我要让星海集团的那帮人,看到剧本的时候,心里发毛。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拿捏的新人。
我,什么都知道。
当我把修改后的剧本大纲交给林照彦和江澈时,林照彦的眼睛都直了。他像一头贪婪的猪,看到了满槽的饲料,激动得语无伦次:天才!这绝对是天才的想法!念素,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
而江澈,则沉默了很久。
他一页一页地翻着,眉头紧锁,最后,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我,问了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
《回响之城》的结尾,男主角为什么要在桥上,扔掉那枚硬币
我的心脏,漏跳了一拍。
那是整个《回响之城》里,我个人最私密的一个设计。那枚硬币,代表着男主角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
林照彦在所有的采访里,都说那是一个开放式结局,象征着无限可能。
我知道,他根本没看懂。
我看着江澈的眼睛,平静地回答:因为硬币有两面。他扔掉的,不是选择,而是选择本身。从那一刻起,他才真正自由了。
江澈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什么都明白了。
他沉默地站起身,收拾好东西,路过我身边时,用只有我们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说了一句:
需要帮忙,随时找我。
他没有选择揭发,也没有选择置身事外。
他选择,成为了一个旁观的共谋者。
那一刻,我知道,我的计划,成功了一半。
7.
复仇的网
有了江澈的默许,和投资方的首肯,我在剧组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林照彦对我更加依赖,几乎把我当成了他的御用枪手。剧本的所有核心部分,都交由我来完成。
这正中我的下怀。
我手里的证据,越来越多。每一次的剧本修改记录,每一次和林照彦的通话录音,每一次他发给我,让我参考的、属于其他小编剧的创意碎片。
我像一只冷静的蜘蛛,耐心地编织着我的网。
同时,我开始执行计划的最后一步。
我将《赤色河流》和《回响之城》形成了近乎完美的镜像关系。
两部作品,就像一对双生子,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但他们的骨血、他们的灵魂,却源自同一个母亲。
我写了一份长达五万字的拉片分析,将两个剧本从故事结构、人物设定、核心隐喻、甚至经典台词的韵脚,都做了逐帧对比。
那份文件,是任何一个专业的编剧,都无法辩驳的、铁一般的抄袭证据。
我把这份文件,加密后,匿名发给了业内几个最毒舌、最认死理的影评人。我没有要求他们做什么,我只是把子弹,递到了他们手上。
我知道,他们会比我更懂得,何时开枪。
然后,我通过江澈,拿到了更猛的料。
那是林照彦早年还是个小导演时,压榨剧组实习生,甚至导致一个女孩抑郁退圈的证据。江澈说,他早就看林照彦不顺眼了,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苏然,他第一次叫我本来的名字,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但我知道,有些人,不配待在这个行业。
万事俱备。
《赤色河流》的开机发布会,定在了半个月后。
那将会是林照彦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也将会是,他身败名裂的开始。
8.
发布会上的真相
发布会当天,现场星光熠熠,媒体云集。
我以编剧助理的身份,坐在台下最不起眼的角落。闪光灯在我眼前明明灭灭,晃得我有些睁不开眼。
林照彦作为总编剧,和江澈,以及几位主演坐在台上,意气风发。他侃侃而谈,讲述着自己创作《赤色河流》的心路历程。
这个故事,在我心里酝酿了很久很久,他深情地望着远方,仿佛那里有他的诗和梦想,我常常在深夜里问自己,什么是光明,什么是黑暗我们如何在泥泞中,保持仰望星空的姿态
台下,有年轻的记者,眼眶都红了。
我差点就要吐出来。
流程走到了导演发言环节。
江澈拿起话筒,却没有像往常一样谈论自己的导演构思。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林照彦,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笑意。
在阐述我的理念之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一段素材。他说,这段素材,我觉得,比任何语言,都能更完美地诠释林老师刚才提到的‘创作’二字。
所有人都愣住了。
林照彦也有些错愕,但他以为是江澈准备的惊喜,还配合地鼓起了掌。
工作人员将一个U盘插进了主控台。
下一秒,现场巨大的LED屏幕上,出现了一段音频。
那是我和林照彦三年前的对话。
苏然,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姑娘。但才华,是这个行业里最不值钱的东西。
你弟弟的手术费,才是。
林照彦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整个会场。
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全场哗然。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屏幕上,画面切换。左边是《回响之城》,右边是《赤色河流》的动画预演。
我做的那份五万字的拉片分析,被做成了视频。
一模一样的转场,一模一样的人物弧光,一模一样的核心隐喻。
铁证如山。
紧接着,是更多的录音。
这个点子不错,我回去深化一下。
念素啊,这个谁谁谁的想法,你帮我‘润色’一下,署我的名。
最后,是那个因为被他压榨而抑郁退圈的女孩,带着哭腔的控诉。
整个发布会现场,彻底炸了。
闪光灯像疯了一样,对准台上那张瞬间失去所有血色的脸。记者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把话筒怼到了林照彦的嘴边。
林老师请问这是真的吗
您对抄袭一事有何回应
请问您是否长期压榨新人
林照彦瘫坐在椅子上,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直播信号,在这一刻被掐断。
但我知道,已经足够了。
在全国直播中,在所有媒体和粉丝面前,这位被捧上神坛的金牌编剧,被我,亲手扯下了所有的伪装。
我从记者席中,慢慢站了起来,手里拿着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发言稿。
我迎着所有人的目光,一步一步,走上台。
我走到林照彦面前,拿起一个话筒,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所有人听清。
林老师,关于这个剧本,我还有一些‘细节’,想补充。
那一刻,我不是念素。
我是苏然。
那个被偷走人生的苏然。
今天,我回来,拿回属于我的一切。
9.
胜利后的空虚
尘埃落定。
林照彦身败名裂,被行业彻底封杀,还背上了巨额的赔偿官司。
星海集团也因为当年收购那家公司时的不当操作而被牵连,股价大跌,那个张总,据说也被内部调查了。
《赤色河流》的编剧,署上了我一个人的名字:苏然。
剧集播出后,大获成功,拿下了当年的所有奖项。江澈也凭借此片,一举封神。
弟弟的手术很顺利,他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康复。
我赢了。
我赢回了一切。
剧组解散后,我去林照彦原来的办公室收拾我的个人物品。那里已经被贴上了封条,但江澈帮我打通了关系。
房间里一片狼藉,像被龙卷风席卷过。
在我准备离开时,我被一个掉落在地上的笔记本绊了一下。
那是一个很旧的、皮质封面的本子。
我鬼使神差地,捡了起来。
翻开第一页,是林照彦清秀的、还未被名利浸染的笔迹。
那是一本日记。
日记里,记录了他成名前所有的挣扎。被退稿的痛苦,被制片人当狗一样训斥的屈辱,梦想遥遥无期的绝望。
他写道:我可能真的没有才华,我就是一个废物。
我一页一页地翻下去,直到最后一篇。
日期,是三年前,他买下我剧本的前一天。
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一个故事的构思。那个构思,幼稚、笨拙,充满了漏洞,但它的核心——一个关于回响和城市记忆的创意……
和我的《回响之城》,有七分相似。
日记的最后,他写道:
今天,我见到了一个叫苏然的女孩。她写的东西,就是我脑子里那个故事……不,比我想的,好一万倍。她完成了我永远无法完成的梦想。
我好嫉妒她。
嫉妒得,想杀了她。或者,成为她。
我合上日记,站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站了很久很久。
窗外,是北京城的万家灯火。
这场复仇的胜利,在这一刻,忽然被一种无法言说的、巨大的空虚和悲哀所冲淡。
我一直以为,我毁掉的是一个纯粹的恶棍,一个窃贼。
可到头来才发现,我杀死的,或许只是很多年前,那个在梦想道路上苦苦挣扎,最后因为嫉妒和无能,而选择走了另一条路的……
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