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王红林和赵建军心头的火热。
“涛哥,92的合格率,这要是放在以前,全厂都得敲锣打鼓了!”
王红林有些不甘心,他觉得林涛对自己人太苛刻了。
“是啊林厂长,剩下的那点,都是些老大难问题了,不好弄。”
赵建军也跟着附和,他这两个星期带着人天天泡在车间,人都瘦了一圈,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成果,自然想松口气。
林涛没有说话,他拿起桌上一台刚刚通过检验的收音机。
黑色的塑料外壳在灯光下泛着沉闷的光,不算精致,但很厚实。
他拧开旋钮,刺啦的电流声过后,广播员清晰的声音传了出来。
他知道,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但他也清楚,军令状上白纸黑字写的是95,差一个百分点,他都得卷铺盖走人。
“走,去车间看看。”
林涛放下收音机,率先走出了办公室。
生产车间里,一股松香和机油混合的味道扑面而来。
几十个工人坐在长条形的工作台前,低头忙碌着。
因为新工艺的推行,年轻工人们的干劲明显足了很多,连带着整个车间的气氛都变得紧张而有序。
林涛的目光没有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停留,而是径直走向了车间的另一头。
那里坐着几个年纪偏大的老师傅,他们负责的是一些需要精细手工的工序,比如天线线圈的绕制。
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师傅正埋头工作。
他的手指粗糙却异常灵活,紫铜色的漆包线在他指尖飞速缠绕,一圈又一圈,均匀的绕在小小的磁棒上。
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长年累月形成的韵律感。
这是厂里的绕线高手,杨师傅。
厂里超过一半的线圈都出自他手。
林涛静静的站在他身后看了一会儿,没有出声打扰。
杨师傅的手艺无可挑剔,但他全凭手感和经验,每一只线圈之间,都存在着肉眼无法分辨的细微差别。
在过去,这点差别无伤大雅,但现在,在其他工序都已标准化的前提下,这种“经验之作”反而成了影响最终性能的短板。
夜深了,厂区里一片寂静,只有几扇窗户还亮着灯。
林涛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桌上的搪瓷缸子已经没了热气。
他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无声的呼唤。
“红星,分析当前生产流程中的瓶颈,锁定导致合格率无法突破92的关键因素。”
“正在调取生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冰冷的机械音在脑中响起,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张巨大的数据图表。
“分析完成!当前生产瓶颈共两点。”
“一:关键元件质量不稳定。由红旗元件厂提供的三极管9013,其电流放大倍数离散性过大,实际测试值在80至200之间剧烈波动,在新工艺要求下,此项波动导致约4的成品出现信号接收增益不足或过饱和失真。”
“二:天线线圈绕制工艺缺乏标准化。手工绕制的线圈电感量误差范围在±8之间,直接影响调谐回路的选频准确性,导致约2的成品出现频率漂移和选择性差的问题。”
林涛猛的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红星给出的答案精准得可怕,直指问题的核心。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外部的供应链,一个是内部的老手艺,个个都是硬骨头。
第二天一早,林涛没有开技术科的会,而是直接找到了仓库保管员老黄。
老黄是个五十多岁的小老头,一辈子就守着这个仓库,精明又固执。
“林厂长,这么早找我,是要领料吗?”
老黄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慢悠悠的问道。
“黄叔,我想看看咱们厂三极管的库存。”
林涛开门见山。
“都在那呢。”
老黄指了指墙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牛皮纸箱。
“红旗元件厂上个月刚送来的,五万只,够咱们用上半年的了。”
林涛走过去,拆开一个纸箱,里面是一排排用防潮纸包好的三极管。
他拿起一只,黑色的树脂封装,细长的管脚,在1979年,这是收音机最核心的元件之一。
“黄叔,这批货,有没有办法退掉一部分,或者换一批?”林涛问道。
老黄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手里的钥匙串都差点掉在地上。
“退货?换货?”
他拔高了嗓门。
“林厂长,你开什么玩笑!这都是国家计划调拨的,红旗厂是咱们市定点供应单位,人家给你货就不错了,还想挑肥拣瘦?这批货手续齐全,入了库,就是咱们厂的资产,动不了了!”
林涛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他知道老黄说的是事实。
在这个年代,工厂之间不是自由买卖,而是计划调配。
想换掉这批不合格的元件,比登天还难。
只能靠自己了。
“红星,有没有办法在现有元件基础上,进行筛选或者补偿,以降低其离散性带来的影响?”
“方案生成中……建议搭建简易测试台,对库存三极管进行分档筛选,将部分用于高频放大电路,可将此项因素导致的不良率从4降低至1以下,测试台搭建图纸及所需元件清单已发送。”
林涛的脑海里瞬间多出了一张清晰的电路图。
这个方案不换元件,只靠筛选,成本极低,而且完全可行!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林涛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些。
他走出仓库,径直又回了生产车间。
杨师傅和几个老师傅正在喝着热茶休息,看到林涛又来了,几人脸上的表情有些微妙。
“杨师傅。”
林涛走到他面前,语气十分客气。
“林厂长,有事?”
杨师傅放下搪瓷缸子,不咸不淡的应了一声。
“我想请您帮个忙。”
林涛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图纸,这是他昨晚连夜画出来的。
“我想做个小工具,用来规范线圈的绕制。”
图纸上画着一个简单的手摇式绕线器,带着计圈器和张力控制器。
杨师傅只瞥了一眼,就把图纸推了回来,脸色沉了下来。
“林厂长,你这是信不过我这双手?”
他举起自己那双布满老茧的手。
“我十六岁进厂,绕了三十年线圈,厂里以前的特级收音机,线圈都得我来绕,现在你要拿个破铁疙瘩来,你这是啥意思?”
周围的几个老师傅也纷纷帮腔。
“就是,杨师傅的手艺,咱们厂谁不服?”
“年轻人搞技术革新是好,但不能不尊重咱们老师傅的经验啊!”
林涛知道,硬来是行不通的。
他收起图纸,脸上没有丝毫不快,反而露出一个笑容。
“杨师傅,各位师傅,我绝没有不尊重你们的意思。”
他诚恳的说道。
“你们的经验,是咱们厂最宝贵的财富。但是,时代在进步,技术也在发展。我不是要取代您的手艺,而是想把您的手艺,变成一个标准,让厂里所有的线圈,都能达到您绕制的水平。”
他顿了顿,看着杨师傅,一字一句的说道:“杨师傅,敢不敢跟我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