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开局收音机厂,你让我造相控阵? > 第15章 紧张的一夜

海峰市迎来了入夏前的第一场暴雨。
豆大的雨滴砸在厂区的红砖地面上,溅起一片白蒙蒙的水雾。
三车间里,波峰焊机的组装工作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林涛蹲在设备旁边,手里拿着电烙铁正在焊接温控电路板。
额头上的汗珠混合着雨水的湿气,让他的工装紧贴在身上。
这个年代没有空调,只能靠几台老式电风扇勉强驱散车间里的闷热。
“红星,检查温控系统的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林涛在心里默默询问,手中的烙铁在电路板上发出轻微的滋滋声。
“电路检测完成:主控回路正常,温度传感器连接正确,加热功率控制模块工作正常。建议先进行低功率测试,逐步提升到工作温度。”
李明华趴在设备的另一端,正在调试传送带的驱动电机。
这台从废品站淘来的二手电机经过重新绕线,现在转速平稳,几乎没有振动。
他用手轻抚着电机的外壳,能感受到其中传递出的机械力量。
“林厂长,传送系统调试好了。”
李明华站起身,擦了擦手上的机油。
“速度可以在每分钟08到15米之间无级调速。”
王师傅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块刚刚加工完成的不锈钢焊料槽。
这个槽体是整台设备的心脏,里面将装满熔化的焊锡,电路板就要从上面通过完成焊接。
槽体的内壁光滑如镜,每个角度都经过精密计算。
“这个活真不好干。”
王师傅把焊料槽小心放在工作台上。
“内壁的弧度要求这么精确,稍微偏一点焊锡流动就不均匀了。”
车间外面的雨声渐渐小了,但天空依然阴沉。
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远处的海峰钢铁厂冒着白烟的烟囱,在雨雾中显得模糊不清。
整个工业区都笼罩在一种湿润而沉重的气息中。
张卫东蹲在设备底部,正在连接助焊剂的喷淋管路。
这套系统要求极高的密封性,任何一个接头出现泄漏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
他的额头上全是汗水,工装的膝盖部分已经磨得发白。
“小张,管路连接怎么样了?”
林涛放下手中的烙铁,走到设备旁边查看。
“基本连接完了,就是这个雾化喷嘴有些问题。”
张卫东指着一个精密的铜制喷嘴。
“国产的雾化效果不太好,喷出来的助焊剂颗粒太大。”
林涛俯身看了看那个喷嘴,确实能看出加工精度的差异。
在技术封锁的年代,很多精密器件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制造。
“红星,分析现有喷嘴的技术缺陷和改进方案。”
“分析完成:当前喷嘴孔径08毫米,建议缩小至03毫米,同时增加预混室结构。可使助焊剂雾化颗粒直径从50微米降低至15微米,大幅提升喷淋效果。”
林涛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喷嘴的内部结构,然后在纸上快速画出了改进图纸。
钢笔在纸面上划出清晰的线条,每个尺寸都标注得很精确。
下午时分,厂区里传来了熟悉的汽车喇叭声。
王红林匆忙跑进三车间,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
“涛哥,好消息!”
王红林顾不上擦汗。
“bj的订单确定了,三千台收音机,价格比上海那边还高两块钱。”
车间里正在工作的几个人都停下手中的活,转头看向王红林。
“什么时候要货?”
林涛放下手中的图纸问道。
“两个月内交货,而且如果市场反响好的话,还有后续的订单。”
王红林拿出一份合同草稿。
“但是人家明确说了,如果质量出现问题,不仅要退货,还要赔偿损失。”
林涛接过合同看了看,密密麻麻的条款中确实对质量要求极其严格。
这进一步证明了波峰焊机的重要性,只有实现自动化焊接,才能保证大批量生产的质量稳定。
傍晚时分,第一次通电测试开始了。
李明华小心翼翼的合上电源开关,设备发出轻微的嗡嗡声。
温控系统的指示灯依次点亮,绿色的光芒在昏暗的车间里显得格外醒目。
“温度上升正常,目前68度。”
张卫东紧盯着温度表的指针。
“升温速度比预想的要快一些。”
林涛站在控制台前,手指轻点着各个开关和旋钮。
这台设备虽然外观简陋,但每个部件都凝聚了工人师傅们的心血。
不锈钢的外壳、精密的传动机构、复杂的电控系统,在1979年的夏天,这绝对是最先进的工业设备。
“红星,监测设备运行的各项参数是否正常。”
“监测结果:电机转速稳定,温控系统响应正常,传送带运行平稳。建议继续升温至150度进行中温测试。”
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焊料槽里的焊锡开始缓慢融化。
银白色的金属在高温下变成了流动的液体,表面反射着车间里昏黄的灯光。
夜幕降临,三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
几个年轻的技术员围在设备旁边,记录着各种运行数据。
老王师傅站在一旁,虽然对这些复杂的数据看不太懂,但能感受到这台设备的不同寻常。
“涛哥,这家伙真的能管用吗?”
王红林看着正在运转的波峰焊机,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林涛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设备旁边,仔细观察着焊料的流动状态。
液体的焊锡在槽中形成了完美的波峰形状,高度均匀,流动平稳。
这正是自动化焊接所需要的理想状态。
晨光透过三车间高大的玻璃窗洒进来,在水泥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波峰焊机静静矗立在车间中央,银白色的不锈钢外壳反射着柔和的光芒。
经过一夜的预热,设备内部的温度已经稳定在工作状态。
林涛站在控制台前,手里拿着一块测试用的电路板。
这块板上焊着几十个电阻和电容,正好用来检验波峰焊机的实际效果。
他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点着各个开关,绿色的指示灯依次亮起。
“红星,分析当前设备状态,确认是否具备试生产条件。”
“设备状态检测完成:焊料温度248度,传送带速度11米/分钟,助焊剂雾化正常,波峰高度118毫米。所有参数均在设计范围内,具备试生产条件。”
李明华蹲在传送带旁边,用游标卡尺仔细测量着电路板定位夹具的间距。
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确到毫米级别,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焊接失败。
他的额头上渗着细汗,工装的袖子已经卷到手肘处。
“林厂长,定位系统调试完成。”
李明华站起身擦了擦手。
“电路板可以精确卡在传送带上,不会发生位移。”
张卫东站在设备的出料端,手里拿着一面小镜子对着焊料槽的内部照射。
液体的焊锡在高温下呈现出完美的流动状态,表面张力形成的波峰高度均匀,没有气泡和杂质。
王师傅走到近前,好奇的看着这台他们亲手制造的设备。
虽然外观不如进口设备那样精美,但每一个螺丝、每一根管路都凝聚着工人师傅们的心血。
“涛哥,真的要开始了?”
王红林站在一旁,手里拿着记录本和笔。
作为见证者,他要详细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