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开局收音机厂,你让我造相控阵? > 第23章 引起上层注意(加更一章)

省城百货大楼里,秋日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斜射进来,在水磨石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光影。
二楼家电柜台前围着不少顾客,银色的录音机样品在柜台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精致。
中年妇女刘桂芳站在柜台前,仔细端详着那台双卡立体声录音机。
黑色的金属外壳配以银色按键,正面两个透明的磁带仓整齐并排,右侧还集成着收音机的调谐旋钮。
“这台录音机多少钱?”
刘桂芳询问着柜台里的营业员。
“850元,这是咱们省内海峰市生产的,质量很不错。”
年轻的营业员小心翼翼地将录音机从柜台里取出来。
“您看,还带收音机功能,比进口的便宜一半。”
刘桂芳伸手抚摸着录音机光滑的外壳,金属的质感让她很满意。
850元对于她家来说不算小数目,但想到儿子马上要上大学,有台录音机学英语会方便很多。
“给我包起来吧。”
傍晚时分,秋风送爽,梧桐叶片开始泛黄。
省委家属院里的红砖楼房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格外宁静,偶尔传来几声孩子的嬉戏声。
刘桂芳提着录音机回到家中,客厅里的吊扇慢慢转动着,茶几上摆放着几份当天的报纸。
她小心地将录音机放在写字台上,开始拆包装盒。
“买什么这么贵重的东西?”
声音从门口传来。
她丈夫刚下班回来,脱下灰色的中山装和黑色的手提包一起挂在衣架上。
看到桌上的录音机,眉头微微皱起。
在1979年,850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这笔开支确实不小。
“给小伟学英语用的。”
刘桂芳一边拆包装一边解释。
“这是咱们省里生产的,海峰市的新阳厂,比进口货便宜一半呢。”
“海峰市?”
男人走到近前,仔细查看着录音机背面的标识。
果然印着“海峰市新阳收音机厂出品”的字样,字体工整清晰。
他伸手拨动了几个按键,手感扎实沉稳。
打开磁带仓,内部结构精密复杂,三个磁头排列整齐,金属光泽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这个厂我听说过。”
男人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前段时间他们的收音机广告在电台播得挺响。”
刘桂芳插上电源,调到收音机模式。
清晰的音乐声从扬声器中传出,音质纯净通透,没有丝毫杂音。
她又试了试录音功能,将收音机的节目录制下来,然后播放出来,效果几乎和原声没有区别。
“质量确实不错。”
男人仔细聆听着。
“立体声效果很明显,分离度很好。”
夜色降临,家属院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
男人坐在沙发上翻阅着文件,但思绪却不在工作上。
海峰市这个地级市最近发展势头很猛,钢铁厂、机械厂都有不错的表现,没想到连电子产品都做得这么好。
“桂芳,这台录音机真是海峰市生产的?”
男人放下文件,再次确认着。
“当然了,营业员说得很清楚,海峰市新阳收音机厂。”
刘桂芳正在厨房里收拾碗筷。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没什么,就是有点好奇。”
男人走到录音机前,又仔细观察了一遍产品标识。
第二天清晨,晨光透过百叶窗洒进办公室,在深色的办公桌上留下条纹状的光影。
男人早早来到办公室,桌上摆放着厚厚一摞文件和报告。
“小王,你过来一下。”
他按下内线电话的按键。
不一会儿,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推门而入。
他穿着整洁的白衬衫,手里拿着记录本和钢笔。
“王秘书,你了解海峰市的情况吗?”
男人抬起头询问。
“了解一些,那边钢铁工业发展很快,最近电子产品也有突破。”
王秘书翻开记录本查看着。
“有个新阳收音机厂,产品质量据说很不错。”
男人点点头,昨晚的录音机确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能生产出这种水平的电子产品,说明这个厂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都不简单。
“你安排一下,明天咱们去海峰市看看。”
男人合上文件夹。
“实地了解一下那边的工业发展情况。”
“好的,我马上安排车辆和行程。”
王秘书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
办公室外传来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一辆黑色的上海牌轿车停在楼下。
司机老张穿着整洁的制服,正在仔细检查着车辆的各个部位。
秋日的阳光洒在省委大院的梧桐树上,黄绿相间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摆。
明天的海峰之行,将会给这个沿海城市带来怎样的变化,没人能够预料。
海峰市新阳收音机厂里,林涛正在三车间检查录音机的生产情况。
流水线上的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装配着各个部件,银色的录音机外壳在日光灯下反射着金属光泽。
“红星,分析当前录音机产量受限的主要因素。”
林涛站在磁头装配台前。
“分析完成:主要限制因素为进口磁头供应量。当前每月可采购磁头1500个,按双卡录音机每台需要6个磁头计算,月产能上限250台。建议寻找更多供应渠道或开展磁头国产化研究。”
“涛哥,广州那边又来催货了,说要追加三百台订单。”
王红林从办公室走来,手里拿着一份电报。
“库存还有多少?”
林涛询问着。
“不到五十台了,按照现在的销售速度,三天就能卖完。”
王红林看着生产计划表。
“磁头供应确实是个大问题。”
录音机生产线虽然不如收音机线那么繁忙,但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极高的精度和质量。
远处传来汽车喇叭的声音,一辆运输卡车正在厂门口卸货。
几个装卸工人将一箱箱电子元件从车上搬下来,这是本月的第二批原材料供应。
林涛走到窗前眺望着厂区,心里盘算着如何突破产能瓶颈。
录音机市场的需求远比预想的要大,但磁头供应的限制让产量无法快速提升。
明天,将会有重要的客人来访,虽然他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