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小说 > 玄幻小说 > 开局收音机厂,你让我造相控阵? > 第54章 手搓感应炉

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清单,被她轻轻放在了林涛的办公桌上。
秦思源一夜未眠,双眼带着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清单上的字迹清秀工整,从“高频感应炉”到“单辊急冷装置”。
再到“高压汞灯紫外曝光机”,每一项后面都标注了她能查到的最基础的性能参数。
这些名词在1980年的工厂里,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清单上的这些设备,我查了很多的资料,国内只有少数几个重点研究所才可能配备。”
秦思源的声音有些干涩,她指着清单上的第一项。
“就说这台感应炉,不光是炉子本身,配套的真空系统和高功率电源,不光是海峰市根本买不到,就算去省城,也需要部委的批文。”
她昨晚的兴奋,在清晨接触到现实的阳光后,迅速冷却成了理性的忧虑。
理论的翅膀再华丽,也需要现实的跑道才能起飞。
林涛拿起那张清单,目光平静的扫过。
他没有去看那些陌生的设备名称,而是直接在脑海中下达了指令。
“红星,以这张清单为目标,进行全厂及国内现有工业资源匹配,将所有设备分解为可制造的最小单元,生成采购清单与自制蓝图。”
淡蓝色的数据流在林涛的视野中飞速闪过,复杂的设备被瞬间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零件。
每一个螺丝,每一段线圈,每一块耐火砖,都被系统与国内现有的工业产品目录进行比对。
那些无法采购的个体,系统则立刻开始进行替代方案设计和工程图纸的生成。
几十秒钟后,一份全新的,更加详尽的方案出现在林涛的脑海里。
“走,去车间看看。”
他将那张写满难题的清单折好,揉了揉好像有些过载的脑袋。
两个人来到车间里,那台自制的柴油发电机正在新建的隔音房里发出沉稳的低吼。
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颗强劲心脏带来的稳定光明,生产线的节奏明显比以前快了不少。
林涛径直走向车间一角的废料堆,李明华正指挥着工人将一些报废的机床底座和钢材分门别类。
“明华,停一下手里的活。”
林涛的声音不大,却让周围几个工人都停下了动作。
“这种砖,咱们厂的锅炉房还有多少?”
他从废料堆里捡起一块厚重的、带着锈迹的耐火砖,在手里掂了掂。
“这是高铝砖,耐一千四百度高温,锅炉房里还有一些备用的,涛哥你要这个干嘛?”
李明华有些摸不着头脑。
“把这个拆了,里面的铜线圈小心别弄断,我有用。”
林涛没有直接回答,他用脚尖踢了踢一个报废的大型变压器外壳。
“那台车床的底座留下,其他部分拆掉,我们需要一个稳固的平台。”
他又指了指不远处一台闲置的老式车床。
李明华和周围的工人们面面相觑,完全不明白厂长要做什么。
这些都是要当废铁卖掉的东西。
秦思源跟在后面,看着林涛熟练的在废料堆里挑拣着各种看似无用的零件,心中的困惑越来越深。
她清单上的那些精密设备,难道能用这些废铜烂铁造出来?
林涛似乎看穿了她的疑惑,他拿起一根粉笔,在车间一块空旷的水泥地上,开始画起了草图。
他的动作很快,线条简单却精准。
一个炉体的基本轮廓,线圈的缠绕方式,冷却水管的走向,都在他笔下迅速成型。
“我们自己造一台感应炉。”
林涛画完最后一笔,直起身子,看着目瞪口呆的李明华。
“自己造?”
李明华的声音都变了调。
“涛哥,那可是感应炉!高频高压的,要专门的电子管来控制,咱们哪有那个技术?”
“电子管我们没有,但晶闸管,市无线电一厂不是引进了生产线吗?”
林涛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
“我去想办法弄一批过来,至于控制电路,没那么复杂。”
林涛说的轻巧,高频感应炉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高频电源。
当时国内外使用的还是电子管高频电源,而林涛提到的晶闸管,则是进入了半导体电源的先进时代。
“按这个图来,用多路晶闸管并联触发,虽然笨了点,但功率足够了。”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撕下一页纸,迅速画了一个电路图递给李明华。
李明华接过那张图纸,上面的电路符号他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却闻所未闻。
他看不懂其中的原理,但他看懂了图纸的严谨和清晰,每一个元件的参数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他想起了前几天林涛凭空画出涡轮叶轮加工参数时的情景,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了大半。
“行!我这就带人去拆变压器!”
李明华把图纸小心翼翼的折好,揣进胸口的口袋,转身就去叫人了。
工人们的行动力是惊人的。
在李明华的指挥下,那台巨大的变压器很快被大卸八块,一圈圈泛着暗红色光泽的铜线被完整的取了出来。
老式车床也被拆解,只留下一个沉重的铸铁底座。
秦思源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
她脑海里那些关于设备引进、技术论证的复杂流程,在这里被简化成了最直接的两个字:制造。
她走到林涛画的草图前,蹲下身子仔细研究。
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它避开了所有难以获得的精密部件,用最朴素的材料和工艺,去实现一个复杂的功能。
虽然实际的使用效果会有所减弱,整体的体积也会增加不少。
但却实打实的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比如炉体的隔热,没有用昂贵的陶瓷纤维,而是用了高铝砖和石棉板的多层复合结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将工程智慧发挥到极致的艺术。
她抬起头,看向那个正在指挥工人搬运耐火砖的年轻厂长。
他的白衬衫袖子卷到了手肘,手臂上沾着油污和灰尘。
在车间嘈杂的背景音中,他的身影显得异常沉稳。
秦思源忽然明白,她留下来的决定,或许是她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一件事。
在这里,她学到的,将远远不止是书本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