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角落的画与图书馆的光
九月的风带着夏末的余温,吹进美术学院敞开的画室窗。苏晚缩在最角落的位置,白色卫衣的袖口沾了点靛蓝色颜料,像不小心滴在雪上的墨。她面前的画板上,是间闭着窗的房间,窗帘拉得严严实实,只在底部留了道窄缝,漏进一丝灰蒙蒙的光
——
画里墙角的位置,藏了个极小的细节:半支露出的旧画笔,笔杆上刻着个模糊的
兰
字,是她某天在母亲的旧抽屉里翻到的,当时母亲看到后,慌慌张张把抽屉关上,只说
是你外婆的旧东西。晚晚!你看我给你带了什么
林晓棠抱着一摞画纸冲进来,马尾辫甩得飞起,这是去年新人展金奖的作品照片,你看人家画的向日葵,多亮堂!对了,我妈说下周我们家美术馆有场小众展,你要是有空,咱们一起去
她随口提的
家里美术馆,苏晚没太在意,只当是普通的家庭生意。苏晚下意识把画板往身后藏了藏,指尖抠着木质画框的边缘,声音细得像蚊子叫:还没画好……
不好看。
拉扯间,蘸满赭石色颜料的画笔蹭到白衬衫下摆,留下块丑陋的印子。就在这时,画室门口传来轻轻的脚步声。男生穿着浅灰色连帽衫,手里抱着个画筒,路过时递来一包湿纸巾,声音很轻:窗边的光影其实可以再亮一点,你看窗外的梧桐树影,落在墙上是有层次的
——
我之前在建筑展上见过类似的光影分析,是我爸带我去的,他总说‘好的设计要懂光’。
他提到
父亲
时,语气里藏着点复杂的情绪,苏晚没细问,只记住了
建筑展
和
懂光
两个词。三天后的图书馆,苏晚找《油画肌理研究》时再次遇到男生。他递来书,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的书签,上面是手绘的建筑草图,线条很工整:这是我爸画的老房子,他是建筑设计师,却总不让我学艺术相关的。
他把微信二维码递过来时,苏晚注意到他手机壳背面贴着张小小的艺术史邮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画家肖像。回到宿舍,母亲发来
报会计班
的消息,苏晚盯着消息发呆时,手指无意间摸到书包夹层
——
里面放着母亲的旧画笔,笔杆上的
兰
字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木纹光泽。她突然想起母亲偶尔会在阳台看夕阳,手里捏着块没用过的调色盘,眼神很遥远,像在怀念什么。
第二章:画展里的共鸣与画具的温度
周六的美术馆门口,苏晚看到陆时衍手里除了矿泉水,还拎着个小布包,里面是本旧书
——《女性画家的困境与绽放》,封面上有磨损的痕迹:这是我妈收藏的,她是博物馆研究员,总说‘很多好作品都被埋没了’。
他翻到某一页,里面夹着张老照片,照片里的年轻女人站在画架前,和苏晚母亲有几分相似,陆时衍笑着说
是我妈年轻时,她也学过画画,后来为了工作放弃了。展厅里的《向光的窗》前,苏晚盯着画里的空白画布发呆时,陆时衍突然说:你看画布旁边的颜料管,是‘敦煌牌’的,我妈说这是几十年前的老牌子,现在很少见了。
苏晚心里一动
——
母亲的旧抽屉里,也有几支没开封的
敦煌牌
颜料,包装和画里的一模一样。离开美术馆时,陆时衍带苏晚去的文具店,老板看到陆时衍很熟络:小陆又来帮你妈挑画具上次你要的老颜料,我给你留着呢!
陆时衍赶紧打圆场:这次是帮同学挑。
老板笑着递来一套莫兰迪色系颜料,包装上贴着张便签,写着
适合画光影细腻的场景——
和苏晚常画的风格刚好契合。苏晚接过画具时,发现笔杆上刻的
晚
字旁边,还藏着个极小的太阳图案,陆时衍解释说
是刻字师傅送的小图案,说‘画画的人都该有光’。她回到宿舍,把新画笔和母亲的旧画笔放在一起,突然发现两支笔的木纹走向很像,像出自同一块木料。睡前给陆时衍发消息时,苏晚附了张母亲旧画笔的照片:我妈也有支老画笔,和你的很像。
陆时衍回复很快,还发了张他母亲年轻时的画画照片:说不定是同一个师傅做的呢!我妈说当年她的画笔是‘李木匠’做的,手艺很好。
苏晚愣住了
——
外婆曾提过,母亲年轻时的画笔,就是邻村李木匠做的。
第三章:创作瓶颈与老巷的光影
画室里的废稿堆到半人高时,苏晚发现陆时衍每次来都会带点
小礼物——
有时是张老巷的旧照片,背面写着
1998
年的夕阳,和现在很像;有时是片梧桐叶,夹在速写本里,叶脉清晰得像画出来的。这天他带来的是个小本子,里面是他画的光影笔记,某一页画着老巷的俯视图,标注着
下午四点,电线阴影与墙面的夹角是
30
度,旁边还有行小字:我爸帮我算的,他说‘建筑里的光影也讲几何’。去老巷的路上,陆时衍突然指着巷口的老槐树:这棵树有五十年了,我查过资料,当年这条巷是画家聚集地,很多人都在树下写生。
苏晚盯着老槐树的树疤,突然想起母亲的旧照片里,年轻的母亲就站在一棵很像的槐树下,手里拿着画板,笑得很灿烂。蹲在墙角看光影时,陆时衍的手机响了,是他父亲打来的,语气比之前温和:你说的艺术史论文,我帮你找了个策展人朋友,他说想和你聊聊。
挂了电话,陆时衍笑着说
我爸其实没那么固执,他只是怕我走弯路——
苏晚想起母亲每次骂她
画画没用
时,都会偷偷在她书包里塞巧克力,说
画画费脑子,补补。夕阳西下时,苏晚的初稿里,除了老巷的光影,还特意画了巷口的老槐树,树疤的形状和母亲照片里的一模一样。陆时衍看到后,突然说
这棵树很像我妈照片里的那棵,说不定是同一品种——
苏晚没说出口的是,她画树疤时,想起了母亲眼角的细纹,像树疤一样,藏着很多没说的故事。回去的路上,陆时衍把速写本递给苏晚,里面除了她的侧影,还有幅小画:老槐树下站着两个女孩,一个拿着新画笔,一个拿着旧画笔,背景是夕阳
——我觉得你和你妈,就像这两个女孩,只是她把画笔藏起来了。
苏晚看着画,突然想知道母亲年轻时,为什么放弃了画画。
第四章:母亲的反对与他的
后盾
母亲来学校那天,手里除了会计班报名表,还拎着个布包,里面是苏晚的旧画夹
——
从小学到高中的画稿,都被整齐地收着,有些画稿上还有母亲批改的痕迹,比如
这里光影可以再亮一点颜色太暗了,开心点。苏晚愣住时,母亲别扭地说
只是怕你丢了,不是支持你画画。争执时,母亲不小心掉出个旧画夹,里面是她年轻时的画稿
——
画的都是老巷和槐树,风格和苏晚很像,其中一幅《槐树下的夕阳》,和苏晚刚画的老槐树几乎一模一样。母亲慌忙想藏,苏晚却抢过来,看到画稿背面写着
1998
年,送给兰兰,兰兰
是外婆的小名。苏晚抱着画稿哭时,母亲终于松口:我年轻时也想当画家,你外婆不同意,说‘女孩子家画画养不活自己’,后来我就把画具收起来了……
我怕你也像我一样,最后只能放弃。
苏晚突然明白,母亲的反对不是不爱,而是怕她重蹈自己的覆辙
——
就像陆时衍的父亲反对他学艺术史,是怕他以后吃苦。给陆时衍发消息时,苏晚附了母亲的旧画稿照片:原来我妈也喜欢画画,只是被外婆阻止了。
陆时衍回复的同时,发了张他父亲的建筑设计图:我爸今天给我看的,他设计的图书馆里,特意留了个‘艺术角’,说‘以后可以放些年轻画家的作品’。去操场见陆时衍时,苏晚看到他手里拿着两支冰淇淋,是母亲最喜欢的香草味:我猜阿姨也喜欢,下次可以带阿姨来操场看夕阳,这里的光影和老巷很像。
苏晚接过冰淇淋,突然想起母亲说过
年轻时最喜欢在操场看夕阳,旁边有个画速写的男生——
她没说出口的是,那个男生的侧影,和陆时衍有点像。提交投稿的那晚,苏晚把母亲的旧画稿和自己的《老巷四点的光》放在一起拍照,发给母亲:妈,我们一起完成你的梦想好不好
母亲回复了个
好
字,还加了个太阳表情
——
是苏晚第一次看到母亲用这么可爱的表情。
第五章:新人展获奖与他的
退一步
data-fanqie-type=pay_tag>
展厅里的《老巷四点的光》前,苏晚听到有人讨论画里的老槐树:这棵树很像‘画家巷’的那棵,我小时候在那里住过,有个姓苏的阿姨总在树下画画。
苏晚心里一动,刚想追问,就看到母亲站在人群外,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她的旧画夹
——
母亲居然来画展了。母亲走到画前,摸着画里的老槐树,眼泪突然掉下来:这棵树……
我年轻时经常在这画画,你外婆总说‘画画没前途’,后来我就再也没去过。
苏晚握住母亲的手,突然发现母亲的手背上有个小小的颜料印,和自己画里的赭石色一模一样
——
是母亲年轻时画画留下的,几十年都没消。颁奖仪式结束后,陆时衍的父亲突然出现,手里拿着本艺术史论文集:小衍说你也喜欢艺术史这是我朋友编的,里面有篇关于‘敦煌牌’颜料的文章,你可以看看。
苏晚翻开论文集,看到作者署名是
苏兰——
是母亲的名字!母亲尴尬地解释:年轻时写的,没好意思告诉你。陆时衍的父亲笑着说:我早就知道苏老师,你写的《女性画家的颜料选择》,我在博物馆的资料里见过,很专业。
母亲的脸突然红了,苏晚这才知道,母亲这些年一直没放弃画画,只是把热爱藏在了论文和旧画稿里。离开展厅时,陆时衍偷偷给苏晚塞了个小盒子,里面是枚小小的银质画笔吊坠:我爸帮我设计的,背面刻着‘向光’,和你画里的光很配。
苏晚看到吊坠背面,除了
向光,还藏着个极小的
兰
字
——
是母亲的名字,陆时衍笑着说
刻字师傅说‘重要的人都该在上面’。苏晚把吊坠戴在脖子上,和母亲的旧画笔放在一起,突然觉得所有的伏笔都有了呼应:母亲的旧画具、陆时衍父母的艺术情结、老巷的槐树、敦煌牌
颜料……
这些看似零散的细节,其实都在悄悄编织着
热爱不会消失,只会传承
的故事。她望着陆时衍的背影,突然明白,最好的爱情不仅是彼此陪伴,更是一起揭开生活的伏笔,发现藏在时光里的温柔
——
就像母亲藏在旧画稿里的热爱,陆时衍藏在细节里的心意,都在等着被慢慢发现,慢慢珍惜。
第六章:他的困扰与她的
画笔安慰
陆时衍把自己关在书房三天了。电脑屏幕上是商科讲座的报名链接,手机里躺着父亲发来的第三条消息:再考虑考虑,商科和艺术史不冲突,以后接手工作室也能做艺术策展。
他盯着屏幕发呆,手指悬在键盘上,却迟迟没按下
确认
键
——
他知道父亲是为他好,可一想到要放弃艺术史,心脏就像被什么东西攥住,闷得发慌。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接着是苏晚轻轻的声音:陆时衍,我给你带了点吃的。陆时衍赶紧把电脑合上,起身开门。苏晚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保温袋,还有一卷画纸:林晓棠说你这几天都没去图书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她没直接问
是不是和叔叔吵架了,只是晃了晃手里的保温袋,我妈做的绿豆汤,说天热喝这个解暑。走进书房,苏晚注意到书桌上摊开的艺术史论文,标题是《文艺复兴女性画家的生存困境》,旁边放着陆时衍母亲的旧书,书页折在
当代女性画家案例
那章。她放下保温袋,从画纸里抽出一张小画,轻轻放在论文上
——
画的是图书馆靠窗的位置,阳光落在摊开的艺术史课本上,旁边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课本旁还摆着支刻着
衍
字的画笔,和陆时衍常用的那支一模一样。我猜你最近没去图书馆,肯定很想念那里的阳光。
苏晚坐在书桌旁的椅子上,指尖轻轻拂过画纸,你之前说,你妈收藏的书里缺当代案例,我帮你找了上次我们看的小众展作者的采访,她也是从被否定到慢慢被认可的。陆时衍拿起那张画,指尖触到画纸的纹理,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他以为自己把情绪藏得很好,却没想到苏晚早就看出来了,还特意用画画的方式安慰他
——
没有说教,没有催促,只是用她最擅长的方式,告诉他
我懂你,我支持你。我爸还是不同意我考艺术史研究生。
陆时衍终于开口,声音有点沙哑,他说艺术史没前途,还说我要是坚持,以后就别想靠家里。苏晚没说
你爸不对,只是拿起那本旧书,翻到夹着照片的那页
——
陆时衍母亲年轻时画画的照片:你妈当年也放弃过画画,后来还是没忍住,收藏了这么多艺术史的书,还写了那么多笔记。你看这里,她在
margins
写‘喜欢的事,再难也要坚持’,说不定她当年也和你一样,遇到过很多反对呢陆时衍凑过去看,果然看到母亲娟秀的字迹,和他记忆里母亲温柔的样子重叠。他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总偷偷带他去博物馆看画展,还说
等你长大了,要是喜欢艺术,妈妈就支持你。或许,父亲不是真的反对,只是怕他以后吃苦,就像母亲当年被外婆反对一样。我明天去找我爸谈谈,把这篇论文给他看看。
陆时衍突然有了勇气,他拿起苏晚画的小画,小心地夹进旧书里,要是他还不同意,我就自己考,就算以后赚的少,我也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苏晚笑着点头,从保温袋里倒出绿豆汤:我就知道你会想通的。对了,我妈说下周要去你妈工作的博物馆,想看看那里的女性画家展,说不定你们两家还能一起吃个饭呢。陆时衍愣了一下,随即笑了:好啊,我妈肯定很开心,她总说没人和她聊艺术史。第二天,陆时衍把修改后的论文交给父亲。让他没想到的是,父亲没有像之前那样反对,反而认真读了起来,还指着
当代案例
那部分说:这个小众展作者,我认识她的策展人,下周可以带你去见见,让她给你提提意见。陆时衍激动地给苏晚发消息,还附了张父亲读论文的照片。苏晚回复很快,发了个开心的表情包,还有一张新画的草图
——
画的是博物馆展厅,陆时衍和他父亲站在一幅女性画家的作品前,笑着聊天,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们身上。等你和叔叔和解了,我们就一起去博物馆,让你妈和我妈也认识认识。
苏晚的消息后面,跟着个小小的太阳表情。陆时衍看着屏幕,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自己能鼓起勇气面对父亲,不仅是因为母亲的笔记,更是因为苏晚的支持。她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迷茫的路,让他敢直面困难,也敢坚持自己的喜欢。而他也想成为苏晚的光,陪她一起,在画画的路上走得更远。
第七章:全国美术展的挑战与共同的熬夜
辅导员把苏晚叫到办公室时,她正在画室画一幅流浪猫的速写。全国大学生美术展开始征稿了,主题是‘身边的温暖’,我觉得你很适合参加。
辅导员把征稿启事递给她,你的《老巷四点的光》很有温度,这次可以试试画身边的人,比如宿管大叔、食堂阿姨,他们都是很温暖的存在。苏晚接过征稿启事,心里既期待又紧张。她想画身边的普通人,可又怕自己画不好
——
宿管大叔总是很严肃,食堂阿姨忙得没时间配合,她不知道该怎么捕捉他们的
温暖。别担心,我帮你!
林晓棠听说后,立刻拍着胸脯保证,我认识宿管大叔,他女儿也喜欢画画,我们可以从他女儿入手!可真正开始写生时,苏晚还是遇到了困难。宿管大叔面对画笔时,总是很僵硬,要么站得笔直,要么不停地搓手,完全没有平时给学生递钥匙时的温和。我长得不好看,别画我了。
大叔摆摆手,想躲开画笔。苏晚看着手里的画纸,上面的大叔表情生硬,完全没有
温暖
的感觉。她有点沮丧,坐在宿管站门口的台阶上,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想什么
陆时衍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两杯热牛奶,我猜你肯定没吃饭,给你带了点面包。苏晚接过牛奶,把画纸递给陆时衍:我想画宿管大叔,可他总是很紧张,我画不出他平时的样子。陆时衍看着画纸,又看了看宿管站里正在修台灯的大叔,突然有了主意:我们可以先不画画,帮大叔做点事,等他放松了,再偷偷拍照片,对着照片画。于是,接下来的一周,苏晚和陆时衍成了宿管站的
常客。苏晚帮大叔整理学生的钥匙,陆时衍帮大叔修坏掉的台灯和门锁,大叔渐渐放松下来,偶尔还会和他们聊起自己的女儿:我女儿也喜欢画画,可惜我没本事,不能给她买好的画具。大叔,您看这个。
苏晚拿出自己的旧画具,这些都是我以前用的,现在不用了,要是您不嫌弃,就给妹妹吧。大叔愣了一下,眼眶突然发红:谢谢你啊,小姑娘,我女儿要是知道了,肯定很开心。那天下午,苏晚偷偷拍下了大叔给女儿打电话的样子
——
他拿着手机,嘴角带着笑,阳光从宿管站的窗户照进来,落在他的脸上,温柔得像幅画。陆时衍则在旁边画速写,把这温暖的瞬间记录下来,递给苏晚:你看,这就是你要的‘温暖’。接下来的日子,苏晚和陆时衍一起熬夜创作。苏晚负责画画,陆时衍帮她整理照片、调颜料,偶尔还会给她提些小建议:食堂阿姨递餐盘时,手腕会稍微弯曲,你可以把这个细节画出来,更真实。作品提交前一天,苏晚画到凌晨三点,终于完成了组画《校园里的温暖瞬间》——
第一幅是宿管大叔给女儿打电话,第二幅是食堂阿姨给学生递餐盘,第三幅是流浪猫在操场的长椅上晒太阳,背景里有两个模糊的身影,是她和陆时衍。终于画完了!
苏晚伸了个懒腰,转头看到陆时衍靠在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张速写纸,上面画的是她认真画画的侧影,头发上沾了点颜料,眼神专注。苏晚轻轻拿起速写纸,小心地夹进自己的画夹里。她看着陆时衍的睡颜,心里暖暖的
——
如果没有他的陪伴和帮助,自己可能早就放弃了。她突然想起之前陆时衍说的
我们一起向光,原来最好的陪伴,就是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完成梦想。就在这时,陆时衍醒了,看到苏晚手里的速写纸,耳尖有点红:还没画完吗我帮你装裱画框吧。苏晚摇摇头,把画递给他:画完了,你看。陆时衍看着组画,眼睛亮了:真的很好,尤其是宿管大叔的表情,特别真实。
他突然伸手,轻轻抱了苏晚一下,很快松开:辛苦了,早点回去休息,明天还要提交作品呢。苏晚的心跳突然加速,看着陆时衍的背影,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这份感情已经悄悄发芽,而他们的未来,会像这幅画一样,充满温暖和希望。
第八章:家庭和解与画展的邀请
全国美术展结果公布那天,苏晚正在画室给流浪猫画肖像。手机突然响了,是辅导员打来的:苏晚,你的组画获‘最佳人气奖’了!展厅还邀请你参加线下开幕式,记得带你家人一起来!苏晚激动得差点把画笔掉在地上。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亲,想让母亲看看自己的画,看看自己坚持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可她又有点担心
——
母亲虽然同意她画画,却从没参加过她的画展,会不会不愿意来别担心,阿姨肯定会来的。
陆时衍看出了她的顾虑,我们可以一起去邀请她,再给她准备个小礼物。于是,周末的时候,苏晚和陆时衍一起回了家。苏晚拿出自己设计的邀请函,封面是母亲年轻时的照片
——
她偷偷从母亲的旧相册里翻出来的,画成了素描,旁边写着
邀请最爱的妈妈,参加我的画展。母亲接过邀请函,手有点抖,翻到里面,看到苏晚的组画照片,眼泪突然掉了下来:这些人……
画得真像,你平时就是观察这些吗嗯,宿管大叔人很好,总帮学生修东西;食堂阿姨每次都会多给我打一勺菜。
苏晚坐在母亲身边,把画里的故事讲给她听,妈,我想让你去看看我的画展,看看我画的‘温暖’。母亲点点头,把邀请函抱在怀里:我去,我肯定去。对了,我还整理了一些我年轻时的画稿,到时候可以带去,和你的画放在一起。苏晚愣住了,她没想到母亲会主动提起旧画稿。母亲从衣柜里拿出一个旧画夹,里面的画稿都用塑料膜小心地包着,画的都是老巷和槐树,风格和苏晚的很像。这是我年轻时画的,一直没敢给你看,怕你觉得妈妈没用,连自己的梦想都放弃了。妈,你画得很好。
苏晚抱着母亲,眼泪也掉了下来,以后我们一起画画,我教你用新的颜料,你教我画老巷的细节。开幕式当天,母亲穿着新买的连衣裙,手里拿着旧画夹,紧张得像个第一次参加画展的孩子。苏晚牵着母亲的手,走进展厅,看到自己的组画挂在显眼的位置,旁边还留了个空位,是陆时衍特意让展厅工作人员留的,用来放母亲的旧画稿。苏晚,这是你妈妈吗
展厅负责人走过来,笑着说,陆先生说你妈妈也是位画家,特意留了位置放她的画稿。母亲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我不是什么画家,就是喜欢画画而已。阿姨,您的画稿很有年代感,和苏晚的画放在一起,特别有意义。
陆时衍的父亲也来了,手里拿着本艺术史论文集,我还带了您写的《女性画家的颜料选择》,当年在博物馆看到时,就觉得写得很专业。母亲接过论文集,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上面,突然有点不好意思:都是年轻时写的,没想到还有人记得。嗯,我不想和你分开太久。
陆时衍握住她的手,我知道你很珍惜这次画展的机会,我也想支持你。等我回来,我们就一起办‘光影与历史’的联展,你的画,我的策展,肯定会很精彩。苏晚点点头,把画展邀请函递给陆时衍:我想把画展主题定为‘向光的画布’,展出的画从早期的‘闭窗房间’到后来的‘老巷光影’‘校园温暖’,再到现在的‘向光的人’,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敢开窗,就能看到光。这个主题很好。
陆时衍笑着说,我帮你一起策划,还可以把阿姨的旧画稿也加进去,作为‘传承’的部分。毕业典礼那天,苏晚作为
优秀毕业生
发言。她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母亲和陆时衍,声音哽咽却坚定:我曾经很自卑,觉得自己的画没人会喜欢,是我的妈妈,让我知道热爱不会消失;是陆时衍,让我知道坚持不需要孤单。我想告诉大家,不管你喜欢什么,都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总有一束光,会陪你一起向前进。台下的陆时衍举着手机,认真地录着视频,眼里满是骄傲。仪式结束后,他给苏晚戴上一条项链,吊坠是画笔形状,刻着
晚
和
衍
的首字母:等我回来,我们就一起办联展,一起去看世界的光影。苏晚摸着项链,心里暖暖的。她知道,毕业不是结束,而是他们一起向未来的开始。虽然未来会有分离,但他们的心会一直在一起,就像他们画里的光,永远不会熄灭。
第十章:个人画展与他的
守约
苏晚的个人画展
向光的画布
开展那天,天气很好,阳光透过美术馆的落地窗,落在一幅幅画上,像给画镀上了一层金边。展厅里挤满了人,林晓棠穿着志愿者服装,忙前忙后;母亲拿着旧画夹,给观众讲自己年轻时的画画故事;宿管大叔和食堂阿姨也来了,站在自己的画像前,笑得合不拢嘴。可苏晚却有点失落
——
陆时衍还在国外,按时间算,赶不上画展的第一天。她站在最后一幅画《图书馆的光》前,画里是陆时衍在图书馆看艺术史课本的侧影,阳光落在他的书上,旁边放着一杯热咖啡。她想起他们一起在图书馆的日子,想起他陪她蹲在老巷看光影的下午,心里有点空落落的。这幅画的光影,比我记忆里还好看。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苏晚猛地回头,看到陆时衍站在门口,手里拿着行李箱,脸上带着疲惫却笑得灿烂:我提前申请了假期,赶上了你的画展最后一天,没迟到吧你怎么回来了
苏晚激动得扑进他怀里,眼泪掉在他的衬衫上。我说过,你的画展我一定会来。
陆时衍抱着她,轻轻拍着她的背,我还带了国外的老巷照片,以后你可以画国外的光影。陆时衍陪苏晚看完整场画展,每一幅画都能说出背后的故事:这幅《闭窗的房间》,是你第一次给我看的画,当时你还很自卑;这幅《老巷四点的光》,我们蹲了三次才拍到满意的光影;这幅《宿管大叔的微笑》,是你偷偷拍的,怕大叔不开心……苏晚听着他的话,突然觉得无比幸福。她知道,陆时衍不仅记得她的画,更记得他们一起经历的每一个瞬间。画展闭展时,苏晚把母亲的旧画稿和自己的画放在一起,拍了张照片,发了条朋友圈:从闭窗到开窗,从一个人到两个人,感谢所有陪我向光的人。陆时衍看到后,评论道:下一次,我们一起开一扇更大的窗,看更美的光。离开美术馆时,夕阳落在他们身上,像当年老巷的光影一样温暖。苏晚牵着陆时衍的手,心里充满了期待
——
她知道,他们的故事还没结束,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他们,比如一起办联展,一起去看世界的光影,一起把热爱的事情坚持下去。
尾声:光影不负赶路人
两年后,苏晚和陆时衍的联展
光影与历史
在大型美术馆开展。展厅里,苏晚的画围绕
不同城市的光影——
老巷的阳光、教堂的玻璃彩窗、海边的夕阳,每一幅画都充满了温暖;陆时衍的策展文案结合
艺术史中的光影运用,将苏晚的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对比,让观众更能理解光影的意义。展台上放着他们当年的速写本、画具,还有苏晚母亲的会计班报名表
——
被装裱起来,旁边写着
感谢当年的不放弃;陆时衍母亲的旧书也被放在显眼的位置,书页折在
女性画家的绽放
那章。你看,那是我们当年看的《向光的窗》的复制品。
苏晚指着展厅中央的画,笑着对陆时衍说,现在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向光的画’。陆时衍握住她的手,眼神温柔:是啊,我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帮爸爸妈妈找回了热爱。不远处,苏晚的母亲和陆时衍的父亲正聊得开心,母亲手里拿着新的画具,说要画一组
两代人的光影;宿管大叔和食堂阿姨带着自己的家人,站在苏晚的画前,给孩子讲画里的故事;林晓棠穿着策展人的服装,正在给观众介绍展品,眼里满是骄傲。闭展当天,苏晚和陆时衍坐在美术馆的长椅上,看着观众慢慢离开。陆时衍突然说:还记得第一次在画室见你,你把画藏在后面,不敢让别人看吗苏晚笑了:当然记得,你还递给我一包湿纸巾,说我画的光影可以再亮一点。现在你的画,不仅亮了,还照亮了很多人。
陆时衍低头,在她唇上轻轻一吻,以后我们还要一起画更多的光影,一起走更多的路。夕阳透过美术馆的窗户,落在他们身上,像一层温暖的纱。苏晚靠在陆时衍的肩上,听着远处传来的笑声,心里充满了幸福。她知道,热爱不会消失,传承不会停止,而她和陆时衍的爱情,会像他们画里的光影一样,永远温暖,永远明亮。
光影不负赶路人,而他们,会一直带着这份热爱和温暖,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