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规则’成了你们手中的鞭子!怎么?现在鞭子握在华人手里,轻轻挥动了一下,你们就跳出来高呼‘违规’、‘窃取’,喊疼了?受不了了?这才是真正的荒谬!才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他毫不留情地揭开历史的疮疤:“远的不说,就说过去十年、二十年!有多少经营了几代人的华资工厂、商行、优质物业,在所谓的‘善意收购’或‘商业重组’名义下,被你们用资本力量硬生生压价吞并!
那时候,你们可曾觉得‘投机取巧’?可曾有人像你今天这样,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这是‘窃取’?!没有!那时候你们只会说‘这是资本的意志’!‘这是市场的选择’!
现在,轮到一个华人年轻人以更精妙的手法完成了收购,你们就改口了?这不仅仅是虚伪,威灵顿先生,这是一种输不起的懦弱心态!”
周教授的话如同重锤,现场一片寂静。导播屏上,热线电话的指示灯疯狂闪烁,大部分是支持周教授的热烈反应。
电视机前多少华资背景的商人听得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威灵顿的脸皮涨得通红,握着钢笔的手指节捏得发白,嘴唇翕动了几下,却一时找不到更有力的反驳点。
周教授揭露的,正是百年来港岛资本格局变迁中难以回避的痛点和力量倾斜的本质。面对这冰冷的、基于规则而非道义的逻辑,他那套“道德和商业伦理”的指责显得苍白而无力。
眼看气氛僵持,一位本地知名的股票分析师适时地介入,试图将话题拉回市场本身:“两位的观点都非常犀利。但从纯粹市场角度出发,我认为小林先生此次入主置地,其最核心的震撼点在于‘效率’和‘保密性’。诸位请看——”
他指向身后大屏幕上显示的置地集团近期股价走势图,“从六月初霍大公子与小林先生公开争锋,将股价推升至130元以上;到纽璧坚大班试图高位套利获利压低股价,两次抛售引发剧烈波动;再到今天消息公布前的60元冰点!这几天内的置地股价,如同一艘失控的过山车!”
分析师用手指快速划过屏幕上的k线图,语速飞快:“这期间任何一次深幅下跌,都有可能引发汇丰针对其质押股份的平仓。也就是说,小林先生是在对手最虚弱、股价处于最低谷的精准瞬间,出手完成了对关键股权的锁定。
275的股权,这是一个足以在置地董事局一言九鼎的比例!其操作时机的把握和资金调度的隐蔽,简直是资本市场的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
若非如此,他怎能在霍家暗中持有近10股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一举功成?又怎能在所有市场参与者和观察者都沉浸在小林天望或停止收购、或无力为继的预期时,完成惊天逆袭?”
他的分析,道出了这场交易背后更令人胆寒的层面——不仅仅是胆魄和资金,更是那种算无遗策、洞悉人性、操弄规则的可怕能力。
小林天望这个名字,在许多人心中,已经开始和“深不可测”划上等号。他收购的不是置地的275股份那么简单,他收购的是一个令人侧目的结果,以及一个对资本市场来说不亚于核爆的惊惧印象。市场在重新评估置地的同时,更要评估这个横空出世的掌控者。
另一位证券公司代表则从另一个角度补充道:“对普通股民而言,置地今天的收盘价60元已经锁定。明天开市,这60元将会像一个导火索。无数未能在高点卖出或犹豫未决的股民正经历着财富的巨幅缩水和复杂的心态煎熬——是‘小林概念股’神话再启、股价一飞冲天的预期强烈?